论述北方地区新石器文化序列及其特点

2025-04-14 12:45:19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山东海岱新石器文化

距今8500年前的后李文化:是山东地区目前已知最早的新石器文化,因1988年—1990年发现于临淄区齐陵街道后李官村西北而得名。后李文化时期,磨制石器达到较高的水平;环壕聚落已经存在,房子多为半地穴建筑;个人私有财产贫乏。陶器以夹砂陶为主;陶色多为红、褐;主要为圜底器;器形主要是筒形深腹圆底釜。

北辛文化(距今约7300年):1978—1979年最早发现于滕州市官桥镇北辛村北、薛河旁的高地处。这一时期的经济以农业为主,农耕工具已配套齐全,进入了锄耕阶段;纺织业开始出现;制陶业发展,出现了使用单彩的“红顶碗”,为彩陶的渊源;家庭饲养业开始出现,已开始养猪。

大汶口文化(距今约6500年):因1959年发掘的泰安大汶口遗址而得名。特别是它的中、晚期,在总体的成熟程度上,已经超过了中原仰韶文化。这一时期,手工业已脱离农业而独立发展:制陶业相当繁盛,中期开始使用轮制技术,有了少量的轮制小件器物;晚期已使用快轮生产大件陶器。制石、制玉业较发达。中期以后出现了成套的大、中、小型石锛;还出现了精致的玉铲,并有更多的玉、石串饰。 在文化方面,大汶口文化的居民盛行枕骨人工变形和青春期拔齿(一般拔除一对上颌侧门齿)、用龟甲占卜、死者随葬家猪和獐牙的习俗,创造了极似后来甲骨文、金文构造的陶文,为迄今所知最早的汉字萌芽形态;还建造了成批的大规模聚落中心,出现了最早的城市。在社会形态方面,大汶口文化中、晚期贫墓、富墓形成强烈的对照,这表明当时出现了明显的贫富分化,私有制在逐渐形成;男女合葬墓增多,表明对偶婚已经出现,已进入父系氏族社会。

龙山文化(距今约4500年):因1928年发现于济南章丘龙山镇城子崖遗址而得名。由于龙山文化中的黑陶很有特色,故曾称为黑陶文化。这一时期,农业和畜牧业较以前有了很大的发展,木耒、骨铲、石镰和蚌镰出现,人们已开始饲养鸡和马;快轮制陶技术得到普遍采用,磨光黑陶数量多,质量精。特别是薄如蛋壳、表面光亮如漆的“蛋壳陶”,更为中国古代制陶史上的巅峰之作;冶铜技术开始出现,已经能冶炼黄铜;建筑上,出现了夯筑的长方形土台,四周有漫坡散水,说明商周时期盛行的夯土建筑在这时就已出现了;城址开始大量出现。近年山东境内发现了十几座,其中七座密集分布,形成了一个城址群。这一时期,东夷人就已经进入阶级社会,并出现了国家,标志着文明社会的开始。

岳石文化(距今约4000年):因最早发现于平度大泽山镇东岳石村前、淄阳河北岸的台地而得命名。石器以磨制为主,半月形双孔石刀、亚字形石斧和长方形扁薄单面刃石铲等尤具特色;骨器数量较多,其骨针磨制之精细,几可与今日钢针媲美;陶器质料以夹砂红褐陶为主,泥制灰陶和黑陶较少。制法有手制和轮制两种。纹饰主要有附加堆纹和刻划纹,还有少量彩绘。陶器中还有一定数量的纺轮和网坠等工具,其中网坠的数量较多,型式也复杂。古朴典雅、厚重适用是陶器的主要风格;冶铜业发达,已出现青铜小刀、锥和箭镞,是山东地区最早的青铜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