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认为子粒蛋白质含量与气温年较差、抽穗至成熟期间日平均气温及其日较差呈正相关。特别是在大陆性气候明显的内陆地区,从南向北,随着气温年较差和日较差的增加,子粒蛋白质含量逐渐增加。不同地区年均气温对品质有明显影响,但从抽穗到成熟阶段的气温对蛋白质及加工品质的影响最重要,一般认为,在15~32℃范围内,气温升高,蛋白质含量增加,加工品质改善,超过32℃,则下降。
温度影响着小麦生长发育过程中所有的生理机能,决定着物质生产中生理生化反应的速度和方向及其对营养物质的吸收强度,从而影响子粒产量和品质。一般认为,温度影响蛋白质含量的主要原因表现在:
①适当高的温度可促进根系对土壤中氮素的吸收,因氮在植株体内85%以上最终分配到子粒中,从而提高蛋白质含量,但是温度过高时也会加速根系的衰老,影响氮的吸收。
②影响蛋白酶活性,从而影响蛋白质的合成与降解。
③影响光合作用和碳水化合物的积累,从而导致子粒中氮的稀释与浓缩。
④适当高温可促进灌浆和茎、叶等营养器官的物质运转,而温度过高不但灌浆期缩短,而且加速叶衰老和呼吸,影响含氮物质的转运,从而降低蛋白质含量。研究还证明,温度对品质的影响不是独立的,而且与品种、水分、光照等因素之间存在较为复杂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