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道闲情抛弃久.."出处..

2024-11-29 17:29:58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这是五代十国时期南唐词人冯延巳的一首诗。

《鹊踏枝·谁道闲情抛掷久》原文:

谁道闲情抛掷久?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日日花前常病酒,不辞镜里朱颜瘦。

河畔青芜堤上柳,为问新愁,何事年年有?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

译文:

谁说闲情意致被忘记了太久?每到新春来到,惆怅的心情依旧如故。为了消除这种闲愁,天天在花前痛饮,让自己放任大醉,不惜身体消瘦,对着镜子自己容颜已改。

河边上芳草萋萋,河岸上柳树成荫。见到如此美景,忧伤地暗自思量,为何年年都会新添忧愁?独自站立在小桥的桥头,清风吹拂着衣袖。只有远处那一排排树木,在暗淡的月光下影影绰绰与人相伴。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冯延巳生活在南唐前中期,其词内容多是些闺阁园亭之景,伤春怨别之情。这就是一首表达孤寂惆怅的言情词,可能作者另有寄托,但本事不明,创作时间难以考证。

诗词赏析

这是一首表达孤寂惆怅的言情词。

上阕开门见山,首句用反问的句式把这种既欲抛弃却又不得忘记的“闲情”提了出来,整个上片始终紧扣首句提出的复杂矛盾的心情回环反复,表现了作者内心感情的痛苦撕咬。

“谁道闲情抛掷久。”表现了在感情方面欲抛不得的一种盘旋郁结的挣扎的痛苦。而对此种感情之所由来,只用了“闲情”两个字。“谁道”者,以反问之语气出之,有此二字,于是下面的“闲情抛弃久”五字所表现的挣扎努力就全属于徒然落空了。

“每到春来”者,春季乃万物萌生之时,正是生命与感情觉醒的季节,词人于春心觉醒之时,含蓄地用了“惆怅”二字。“惆怅”者,是内心恍如有所失落又恍如有所追寻的一种迷惘的情意,不像相思离别之拘于某人某事,而是较之相思离别更为寂寞、更为无奈的一种情绪。

既然有此无奈的惆怅,而且经过抛弃的挣扎努力之后而依然永在长存,于是词人说出了“日日花前常病酒,不辞镜里朱颜瘦”两句话。更着以“日日”两字,可见出此一份惆怅之情之对花难遣,故唯有“日日”饮酒而已。至于下“镜里朱颜瘦”,则正是“日日病酒”之生活的必然结果。

下阕进一步抒发这种与时常新的闲情愁绪。

下半阕承以“河畔青芜堤上柳”一句为开端,虽写春来之景色,却并不写繁枝嫩蕊的万紫千红,只说“青芜”,只说“柳”。“芜”者,丛茂之草也,“芜”的青青草色既然遍接天涯,“柳”的缕缕柔条,更是万丝飘拂。

“为问新愁,何事年年有。”“为问”和“何事”两词,造成了一种强烈的疑问语气,从其尝试抛弃之徒劳的挣扎,到问其新愁之何以年年常有,有如此之挣扎与反省而依然不能自解。

“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试观其“独立”二字,已是寂寞可想,再观其“风满袖”三字,更是凄寒可知,又用了“小桥”二字,则其立身之地的孤伶无所荫蔽亦复如在眼前,。在如此寂寞孤伶无所荫蔽的凄寒之侵袭下,其心情之寂寞凄苦已可想见。

“平林新月”,则林梢月上,夜色渐起,“人归后”,则路断行人,已是寂寥人定之后了。从前面所写的“河畔青芜”之颜色鲜明来看,应该乃是白日之景象,而此一句则直写到月升人定,则诗人承受着满袖风寒在小桥上独立的时间之长久也可以想见了。

回答2:

宋词三百首033-鹊踏枝·谁道闲情抛掷久

回答3:

【蝶恋花】书名:《全宋词》
作者:欧阳修

谁道闲情抛弃久。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日日花前常病酒。不辞镜里朱颜
瘦。

河畔青芜堤上柳。为问新愁,何事年年有。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
人归后。

回答4:

是冯延巳的呢。这首词为《鹊踏枝》。
冯延巳(903年-960年)是五代时词人,广陵人。南唐时官至宰相。是后主李煜的老师。有《阳春集》传世。
他的词风清丽,善写离情别绪,有很高的艺术成就。被认为开创“以景写情”的手法,对李煜影响很大。冯延巳、李煜被认为直接影响了北宋以来的词风。还有“吹皱一池春水”名句。

回答5:

蝶恋花·谁道闲情抛弃久
年代:北宋
作者:欧阳修
作品:蝶恋花

谁道闲情抛弃久?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
日日花前常病酒,不辞镜里朱颜瘦。

河畔青芜堤上柳,为问新愁,何事年年有?
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

[注释]

闲情:闲散之情。日日花前常病酒,不辞镜里朱颜瘦。

病酒:饮酒沉醉如病,醉酒。

朱颜:这里指红润的脸色。河畔青芜堤上柳,为问新愁,何事年年有?

青芜:丛生青草。
[译文]

谁说闲情意致被忘记了太久?每到新春来到,我的惆怅心绪一如故旧。为了消除这种闲愁,我天天在花前痛饮,让自己放任大醉,不惜身体消瘦,对着镜子自己容颜已改。河边上芳草萋萋,河岸上柳树成荫。见到如此美景,我忧伤地暗自思量,为何年年都会新添忧愁?我独立在小桥的桥头,清风吹拂着衣袖。只有远处那一排排树木在暗淡的月光下影影绰绰,与我相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