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读后感 《母亲》是我极为欣赏和喜欢的一部作品。它描写了前苏联时期工农人民为真理,为平等, 为自由,为过上好的生活而不断奋斗的故事场面。深刻地反映了 20 世纪初无产阶级政党领 导下波澜壮阔的群众革命斗争:工人运动从自发到自觉,从经济斗争转到政治罢工,农民和 工人在斗争中结成同盟。 小说一开始描绘了阴森森的工厂画面, 展现了帝俄时代工人阶级惨遭剥削的生活环境和 老钳工米哈伊尔·符拉索夫悲惨的一生。年轻 的巴维尔本来也可能走上父亲的老路,但他生 活在工人运动蓬勃发展 的时代。在革命知识分子的帮助下,他迅速找到了献身于工人解放 事业的光明大道。 巴维尔和工人们组成了马克思主义工人小组, 勤奋地学习革命理论, 懂得了资本家的剥削 是工人痛苦的根源。 随后就在工厂里散发传单, 向工人作宣传工作。 他意志坚强, 头脑清醒, 不但赢得了工人小组成员的爱戴,而且使广大工人群众对他满怀敬慕。在革命斗争中,巴维 尔始终依靠群众,教育群众,和群众一起成长。“沼地戈比”事件是巴维尔第一次领导群众进 行的斗争,巴维尔在群众大会上向工人宣传革命道理,积极领导这场斗争。但因当时群众还 没有觉醒,巴维尔也缺乏领导斗争的经验,斗争失败了,巴维尔被捕入狱。通过监狱生活的 锻炼,巴维尔进一步提高了觉悟,同时逐 渐掌握了斗争的艺术。因而,出狱后他重视做发 动群众的工作。为了 把工人运动从自发的经济斗争提高到自觉的政治斗争,五一游行时, 巴维尔高举红旗开路,群众聚集在他的周围。“像铁屑被磁石吸住了一样”。 当反动派出动大批武装警察镇压群众时,巴维尔坚定勇敢,毫不动摇,表现了大无畏的英 雄气概和对革命事业的无限忠诚。巴维尔因领导五一游行再次被捕,他又将法庭作为战场, 同敌人展开斗争。巴维尔在法庭上的演说是全书情节发展的高潮。这时,他已成为有 高度 觉悟和理论修养的成熟的革命者。 小说是从巴维尔的母亲尼洛夫娜的角度进行描写的。 这位母亲开始像千百万受压迫的妇女 一样,被繁重的劳动和丈夫的殴打折磨成逆来顺受、忍气吞声的人。 丈夫死后,当儿子走上革命的道路时,母亲也在儿子以及他的同志们的启发、帮助下,逐渐 接受革命的真理。 在“沼地戈比”事件以后, 母亲为了搭救儿子出狱, 接受了散发传单的任务。 五一游行时,巴维尔高举红旗走在队伍的最前列,在武装警察面前英勇不屈。这使母亲进一 步懂得了真理的力量,也使她更自觉地参加革命工作。 巴维尔再次被捕后,她搬到城里,和革命者住在一起,坚决担负起 革命工作,完全献身给 共产党。她常装扮成修女、小市民或女商贩,带着传单奔走于市镇和乡村。巴维尔在法庭上 的演说及斗争更进一步提高了母亲的觉悟。 小说结尾时, 母亲冒着生命危险去传送印有儿子 在法庭上的演说的传单,不幸在车站被暗探围住。这时,母亲勇敢地把传单散发给车站上的 群众。在被捕时,她庄严地宣称:“真理是用血的海洋也扑不灭的。” 巴威尔·符拉索夫是工人区中钳工的儿子。他偷偷地学习——因为这是工人所不能拥有的 权利。一些工人的子女和他一起读书、讨论问题、办报、散发传单,干起革命事业。母亲起 先担忧自己的儿子,慢慢的,她喜欢并钦佩这些年轻的革命者们,自己也受到了教育,参加 了革命工作。随着革命事业的不断壮大,沙皇反动政府开始迫害革命者。但以巴威尔为首的 组织却冒着生命危险宣传革命思想。工农运动越来越浩大,群众的反响越来越强烈,母亲的 思想觉悟也越来越高,她将整个心灵献给了属于人民自己的革命事业。 《母亲》是一部思想上的革命作品。它号召人民团结起来,为自身利益而奋斗。小说中, 巴威尔这一群青年将自己的青春献给了壮丽的革命事业。 他们不顾个人安危, 为无数平民的 利益到处奔走,演说、散发传单,用宣传去唤醒人民,使人民从以沙皇反动政府为主的压迫 大众的机构中解脱出来。他们追求真理、热爱和平,所以他们要奋斗,要用行动去打倒一切 不平等的现象,去捍卫群众的利益,去创造社会主义的社会,去实现无产阶级的和平梦想。 他们崇高的理想和真诚的呼吁使无知的工农阶级觉醒, 他们伟大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感染了身 边的人。母亲正是从一个柔弱、温顺、忧郁的传统工人区妇女变成了一个有着深刻见地、满 腔热情、勇敢无畏的新时代革命工作者。她不辞辛劳地长途跋涉送报纸、传单,不顾警察的 残酷毒打向群众宣传革命真理;她和青年们一起带头示威游行,高高举起代表理性、真理、 自由的旗帜,向世界宣告着革命者强有力的信仰;她忍受着儿子被捕、骨肉离别的痛苦,在 一个个革命者接连入狱后仍坚持着实现自己的宿愿……当法庭审理这些革命者时, 年轻人振 奋人心的微笑显示着革命事业的光荣与革命工作者的顽强, 他们慷慨激昂的演说宣示着坚定 的信念:“……你们使人们无法生活,毁灭他们;社会主义却要把遭到你们摧残的世界连成 一个不可分割的伟大整体,而且这一点——一定要实现!”他们的眼睛里闪烁着正义的光辉。 这部小说使人热血沸腾,令人强烈地感受到可敬的革命者们的勇敢不屈、正气凛然,由衷 地赞叹他们对理想的坚持, 钦佩他们对伟大事业的献身精神。 特别是母亲这个人物的思想转 变,由胆小、明哲保身的保守派到热爱生活、传播真理的革命先驱。这壮丽、激昂的革命故 事震撼着我,我看到了生命的真谛。 从文学技巧的角度看, 《母亲》以一个母亲的改变为脉络描写振奋人心的革命。这使得小 说更贴近读者,使读者感受更真实,更深刻。这一做法有着相当大的效果,它使小说情节更 紧凑、引人入胜,并使革命显得更人性化。 母爱,这是多么伟大而神圣的情感,母爱的真诚、 母爱的无私、母爱的永恒, 是人类和谐、 美好、温馨的情感取之不尽的源泉.然而,当社会制度显示出腐败的现象时,母爱无法为儿 子带来自由和幸福,儿子也无法报答母爱,反而为母亲增添新的痛苦。在《母亲》当中,我 们正是看到悲剧的一幕.当罪恶的社会使人性受到压仰、摧残和扭曲的时候,母爱这最动人 的情感,回呐喊出最悲惨的颤音.当工厂和农村不断做上反抗道路的人越来越多,在他们当 中,有一位母亲。母亲不是先驱,不是核心,甚至不是工人,但是母亲是最深的底层,是最 有地的绳带,母亲的命运、母亲的感受、母亲的情怀、母亲的觉醒……高尔基可能为此选择 了母亲。母亲的觉醒是缓慢的,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她不知道自己的儿子在干什么。但是, 母亲的感受真切而自然,她逐步走上革命道路,她看到儿子在位工人谋利益,发觉儿子斗闹 中新的思想是他变的无私、永敢、 坚强, 母亲因此感到欣慰。反过来, 巴维尔和他的战友们, 深爱这位慈祥善良的母亲,他们从母亲那里得到的不仅仅是支持,更多的是亲情和母爱。在 高尔基的笔下母亲是一个那样理解她的儿子,她是一个好母亲。 《母亲》读后感 《母亲》 这部小说通过巴威尔和母亲尼洛夫娜成为自觉的无产阶级革命者的过程, 再现了正 在觉醒的俄国工人阶级在 1905 年革命前夕所做的斗争,并显示了革命的必然到来。作者用 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观点, 用典型而生动的艺术描写, 反映了工人阶级和贫苦农民所受的压迫 和剥削, 他们的强烈的革命要求, 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教育作用和布尔什觉悟的无产阶级英雄 形象深刻地反映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政党领导下的伟大的群众斗争, 它在世界文学史上开辟了 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新纪元。 《母亲》深刻地反映了 20 世纪无产阶级政党领导下波涛汹涌的群众革命斗争,工人运动 从自发到自觉,从经济斗争转政治(斗争)罢工,农民和工人在斗争中结成同盟,小说塑造 具有社会主义觉悟英雄形象,精心设计 3 组人物,第一组是革命者,包括革命工人和革命知 识分子,第二组是工农群众,其中最重要的是母亲和农民雷宾形象,第三组是敌人,这里有 厂主,沙皇宪兵,法庭长,检查官等资产阶级统治者。高尔基在《母亲》作品中突出巴威尔 和母亲这两位英雄人物,巴威尔作为先进工作者的代表,母亲则是作为革命群众代表,把小 说分成两部分, 第一部分主要通过他们两人的成长以及群众的觉悟展示出政党领导人成长过 程。第二部分重点写马克思主义小组在群众中的作用个人民群众的觉醒,正是这本“真理” 和“理性”促使俄国革命的过程。 “母亲”这个词给人感觉非常亲切,特别是读了这部作品,使我觉得母亲更加可爱,更加神 圣。常言道:“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是它孕育生命,创造生活,滋养天下,创造未来。 母亲是生命的出发点, 像故土一样, 将见证我们一生的荣耀和屈辱, 见证我们一生要走多远。 正因为母亲有如此大的魅力,人们都喜欢把她比喻长江、黄河、祖国。地球,没有母亲人类 将不存在,人类为拥有人类共同的母亲而自豪。 我记得,但丁说:“世界上有一种最美的声音,那就是母亲的呼唤。”高尔基说:“一切光 荣和骄傲都来自母亲,人世间大概没有哪种音调像“妈妈”一样,能够为世界共同发出,直抵 心灵深处,也没有哪个词语可以像“母亲”一样,让人们轻松触摸到它的实质和内涵,人类虽 然有千言万语。然而,我们只把儿时从母亲那儿获得“咿呀”所学称为自己的母语。” 我想这就是作者把作品名为《母亲》 ,给人们带来希望、呼唤生命的自由。 作品一开始就描写阴深深的工厂,人们在油嗅的空气中生活,犹如在黑夜里一样,通过语 言描写,心理描写,生动的描绘了母亲这个形象。她嫁了一个工人,没有自由,常挨丈夫的 打骂,和受统治者的压迫、剥削,成为逆来顺受,毫无怨言,照样温和,善良、勤劳、关心 人们的。丈夫死后,她在伤心中觉醒,一面支持儿子追求知识,投身革命,帮助发传单,最 后她自己也参加革命, 为儿子先进的思想、 坚强不屈的性格而骄傲, 反映人们对知识的渴望, 对自由的追求。 我读了这部作品, 深深体会到领导人和团结人民的重要性, 无论是俄国革命还是毛泽东年 代,领导的先进思想和团结无不在起着巨大作用,而今天仍不过时,在激烈竞争中坚持独立 自主,自由开放,和平共处,还要团结一心,推进社会进步,作为领导者要关心群众,要从 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积累经验,结合实际情况,作为正确的决策。 作品中还写到一批吸血鬼,他们心很手辣,他们屠杀人们,残害人们的灵魂的卑贱行为, 并不是为了保全自己的生命,而是为了他们的财产,他们爱惜的不是自己的灵魂,而是身外 物——金钱。从他们的丑恶的灵魂,我想起一句话“有钱能使鬼推磨”想起那些为了钱而不顾 后果,不择手段也要弄到钱的愚蠢行为,金钱并不是万能,当你有了不义之财,而没有快乐 或成为人们痛恨的敌人,遗臭万年,这种与残酷的资本主义还有什么两样呢?所以,我们要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社会观。 在那个“真是死人也不得安宁,死人都被吵醒哩”的年代,需要一种精神,而现在和平年代, 我们就后顾无忧,享乐派了吗?其实 ,在这激烈竞争的年代我们更需要那种英雄精神,抓 住机遇,积极投身到竞争去,创造自己独特人生 ,团结一切力量,坚持党的指导思想,利 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和马克思主义相结合的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 会,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努力奋斗吧。 《母亲》读后感 小说的最后一幕。母亲在人群中呼喊着散发传单,向人们演说。宪兵扑上去毒打母亲。不屈 的母亲高呼: “复活的灵魂——是杀不死的!“真理是用血的海洋也扑不灭的……” ” 《母亲》 是高尔基的一部优秀作品。 它描写了前苏联时期工农人民为真理, 为平等, 为自由, 为过上好的生活而不断奋斗的故事场面。 这部小说使人热血沸腾, 令人强烈地感受到可歌可 敬的革命者们的勇敢不屈、正气凛然,并由衷地赞叹他们对理想的坚持,钦佩他们对伟大事 业的献身精神。 文中的主人公母亲——作为生活在当时俄国黑暗社会最底层的工人代表, 从一个没有灵魂的 麻木的人,一跃而为一个具有先进思想,为推翻沙皇统治而站在第一线的人。母亲身上,所 发生得重大变化,让我们震撼,尤其是母亲不识字,却比那些识字的理解真理,理解俄国的 未来。这些与她的儿子帕沙卡对他潜移默化的影响是分不开的,她的儿子是工人的代表,是 工人运动的领导者, 不断对他的母亲灌输革命的真理, 将母亲的思想提高到一个前所未有的 高度。当然这与母亲本身也是分不开的,如果没有她对儿子的理解,对儿子所从事事业的信 任, 没有对儿子的自豪, 对儿子深深的爱, 也不会使她在儿子被捕后, 下定决心走儿子的路, 从而真正成为一个革命者,一个改造新时代的人。 这里我们谈到了理解,这不仅让我想到一句话:理解万岁。确实,人与人之间的理解是无价 的,理解可以创造奇迹,就像理解可以将帕沙卡和她的母亲,两个思想完全不同的人,之间 搭起一座沟通的桥梁,一座信任的桥梁。在现代社会,很多问题有待于理解来解决,代沟就 是其中一个重要的代表。试想,如果父母与子女之间加强交流,增进理解,又什么问题解决 不了呢?有时候我感觉父母不理解我,当然,问题有时出在双方,父母不能粗暴的说问题一 定出在我这里。 《母亲》读后感 有一种爱无私,所以她弥足珍贵;有一种爱伟大,所以她催人泪下;有一种爱隽永,所 以她天长地久;有一种爱且无怨无悔——这便是那纯洁伟大的母爱。 ——题记 读完《母亲》后,我对母亲有了新的认识,20 世纪初的俄国,正处在社会动荡之中, 劳动人民备受欺凌,他们不堪忍受沙皇的黑暗统治,纷纷起来抗争,举起了正义之旗。就连 那手无缚鸡之力的年迈母亲也不堪落后,参加到革命队伍中去。起初,母亲对生活是毫无理 想可言的,更别说投身于革命。面对丈夫的拳打脚踢,甚至常常会被打得头破血流,她却只 能一次次地忍着,完全没有还击的余地,她是如此地对待生活,如此逆来顺受。丈夫走后, 她只能和儿子以及一条狗相依为命。 她把所有的希望和寄托都倾注在儿子的身上, 但儿子却 不争气, 学会了大人的样儿酗酒了, 母亲为此更是心力交瘁。 痛心疾首。 面对儿子这个样子, 母亲的心里充满了哀痛。然而,“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母亲的爱抚使儿子感到了羞愧,他 不再酗酒,但总是背着母亲做一些所谓的“不为人知的事”。 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起初,母亲对儿子的行为也只是好奇,逐渐地转为担心,忧虑。 不久,儿子参加革命的事就被母亲发现了,母亲对此既高兴自豪又担心焦虑,她怕儿子出事 更怕生活的唯一希望破灭。但在儿子的行为中,母亲潜移默化地接受了儿子的思想,她不断 地帮助儿子,同时默默地支持儿子。在儿子被捕入狱时,母亲凭着自己的聪明才智顺利进入 工厂,并发了传单。母亲因此特别高兴,认为自己为儿子,更为革命做了一件非常出色的事 情。每当别人谈论这件事时,母亲总是在一旁咯咯直笑,心想:“你们谈论的那个无名英雄 就是我。”母亲从一个普通的劳动妇女发展成为一名优秀的革命份子,我对她深感钦佩。 母亲由一开始对生活的失望甚至绝望发展到对革命事业的热爱, 不难看出这是人性的升 华。“五一”游行时,她不畏艰难,不怕牺牲,坚持和儿子一起抛头颅,洒热血,自觉投身到 革命活动中去。面对靠厂里的伤害抚恤费度日的,没有脚的卓西莫夫的指骂:“巴威尔,你 这流氓,干这种事情,你的饭碗保不住了!等着瞧吧!”母亲打了一个寒噤,顿时心里引起 了异常的憎恶,她看不起那些庸腐的人。 母亲最后在车站被捕前, 机智而又勇敢地向群众散发最后的传单, 为无产阶级的革命事 业斗争到最后一刻,奉献她的晚年。 《母亲》展示了沙皇统治末期俄国社会的真实历史画卷。 《母亲》告诉我们马克思主义 和工农运动相结合是俄国无产阶级革命的必由之路,列宁称“它是一本非常及时的书”。我认 为它当之无愧。 世界上最难描绘的就是母爱, 无论多么优美, 多么华丽的语言都不能表达出母爱的伟大, 更别说我的拙劣的文字了。 母爱细腻,她对你无微不至; 母爱伟大,她对你激励有加; 母爱无私,她对你的付出从不保留。 所以,我衷心地祝愿天下的母亲健康长寿,您们的子女会永远爱你,敬您。 这本书是边读边发感慨, 不时两行热泪从脸上流淌。 我记载了许多零乱的思绪在脑海里于此 书,那便请原谅我零乱地写出感想。 这本书从一开头便开始记载“母亲”的儿子巴威尔。 这里我十分不解题目为母亲为何花大量笔 墨在她儿子身上。 我开始期待母亲的某一惊人举动来扭转局面。 慢慢地我把注意力更多的停 留在这充满哲理的言语中。 “由于得到自由而了不起的人们,将要自由地在大地上行走。到时候,所有的人都是真诚坦 白的,任何人都没有嫉妒心。”读了这话我心中难免一颤,这时老一辈革命者对理想的追求, 未来的憧憬。那时的他们不顾生命危险用血与泪去打拼“理想家园”。而现在的我们真正做到 真诚坦白?没有嫉妒心吗?依我看来未必吧! 从“把人变成枪枝,当作棍棒,当作石头,而说:这是国家!”此句字字生情,这是穷苦人民 的心声,内心的反抗。这让我也仿佛回到了那个被压榨的时代。 而最激动人心的时刻要数巴威尔,安德烈游行的一段。那时母亲说过一句话“哪怕在进棺材 以前,能跟真理在一起逛一逛也是有幸的”。如此之有哲理的话语出自母亲之口,不免有种 耳目一新的感觉。这是否意味着“母亲”将要发生转变呢?的确在雄大的队伍中,嘹亮的歌声 中,母亲举起了旗帜,鲜红的旗帜,母亲鲜红、搏动的心。 至此,心里无了巴沙反存母亲的身影。母亲完全投入了革命事业。 “请种下理性和真理的种子吧,――我将以千百倍偿还。”这是谁的呼唤呢?是贫困人民吗? 是他们再也承受不了任何磨难的心发出的吧!可怜的人们。而母亲为了这种呼唤有成果,奔 波着,劳累着。 在与一位老战友的谈话中,有这样一段话吸引了我。“人是自由的,坐烦了,就走走;走烦 了,就坐坐。被抢了,别作声,被打了,就忍着,被杀了,就躺下。”母亲认为这段话如狗 叫般。可我不以为然。这句话挺有意思。这几乎概括了老百姓的生活状态。特别是“被杀了 -就躺下”。是不是也包含了几分淡然? 渐渐的,走到了故事的结局,但有几分凄凉。母亲喊着:“真理是血海扑不灭的。” 是的,扑不灭。伟大的母亲!伟大的革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