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释义:下等的君主只靠自己的才能,中等的君主利用别人的力量,上等的君主充分集纳众人的智慧。指善于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才是最好的管理艺术。
2、出处:出自《韩非子•八经》。
3、原文:
力不敌众,智不尽物。与其用一人,不如用一国,故智力敌而群物胜。揣中则私劳,不中则任过。下君尽己之能,中君尽人之力,上君尽人之智。是以事至而结智,一听而公会。听不一则后悖于前,后悖于前则愚智不分;不公会则犹豫而不断,不断则事留。自取一,则毋道堕壑之累。故使之讽,讽定而怒。
是以言陈之曰,必有策籍。结智者事发而验,结能者功见而谋成败。成败有征,赏罚随之。事成则君收其功,规败则臣任其罪。君人者合符犹不亲,而况于力乎?事智犹不亲,而况于悬乎?故非用人也不取同,同则君怒。使人相用则君神,则下尽。下尽下,则臣上不因君,而主道毕矣。
4、译文:
仅靠一个人的力量,是不能胜过众人的;仅靠一个人的智慧,是不能尽知万物的。君主与其靠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不如用一国人的智慧和力量,所以就能敌得过众人的智力而胜过万物。君主遇事只靠自己猜度的话,即使对了,也要花费自己精力;一旦错了,就要自己承担责任。下等的君主竭尽自己的才能,中等的君主竭尽别人的力量,上等的君主竭尽别人的智慧。
因此遇到事情时,就要集中众人的智慧,一一听取大家的议论,然后把大家的意见集中起来。如果君主不一一听取大家的议论,臣下后来发表的意见就可能悖于原先的看法,这样君主就不能分清臣下的愚智。如果君主不把大家的意见都集中起来,自己就会犹豫不决,犹豫不决的话,事情也就得不到及时处理。
君主有主见地采取一种中肯意见,就不会有掉入臣下所设的陷阱里的危险。所以,要让臣下提出建议,然后威严地责令他完成。因此群臣发表言论时,一定要有记录。出谋划策的人,等事情发生后,君主要加以检验;贡献能力的人,等功效表现出来后,君主要对成败进行分析。成败经过核实,随之进行奖赏或惩罚。
事情成功了,君主就收取他们的功劳;谋划失败了,臣下就承担其中的罪责。做君主的,对合符验身这样容易做的事还不亲自去做,何况是要动手操劳的事呢?君主对用智费心的事还不亲自去做,何况是要百般推测的事呢?所以君主用人时,不取彼此意见相同的人;意见相同,君主就要严厉地加以斥责。
使臣下都相互制约而同为君主所用,那么君主就能神妙莫测,臣下也就会竭尽自己的智能;臣下竭尽智能,就不会向上钻君主的空子,而君主驾驭臣下的方略也就完备了。
扩展资料:
1、文学特点
韩非子的文章说理精密,文笔犀利,议论透辟,推证事理,切中要害。韩非子的文章构思精巧,描写大胆,语言幽默,于平实中见奇妙,具有耐人寻味、警策世人的艺术效果。韩非子还善于用大量浅显的寓言故事和丰富的历史知识作为论证资料,说明抽象的道理,形象化地体现他的法家思想和他对社会人生的深刻认识。
2、作者简介
韩非子(约前280-前233),即韩非,为韩国国君之子,战国末期韩国人,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政论家和散文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后世称“韩子”或“韩非子”,中国古代著名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著作有《韩非子》一书。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韩非子
百度百科-韩非子·八经
该语句出自《韩非子·八经》是商鞅劝说的语句。
韩非子讲“下君尽己之能,中君尽人之力,上君尽人之智”,下君:昏庸的君主。 中君:指普通君主。 上君:贤明的君主。 此句的意思是说:昏庸的君主只懂得用独自一人能力治国(言外之意,刚愎自用,如隋炀帝),普通君主用众人的气力治国(如李渊),贤明的君主则用众人的智力治国(如隋文帝,创建科举的牛人)。 可以说劳力者治於人,劳心者治人。用来形容一个君主的治理国家能力,只有那些懂得利用群众智慧的君主才是真正的贤明君主。
韩非子讲“下君尽己之能,中君尽人之力,上君尽人之智”,意思是尽己之能不如尽人之力,尽人之力又不如尽人之智,高明的领导者不仅善聚众力,更善集众智。也就是常言所说:借人者强,借智者王。如同政研部门作为党委的思想库、智囊团和参谋部,履行着“党委谋士”的职责,担负着服务领导决策的任务,所以各级领导一定要高度重视政研工作,善用智囊、善纳良策、善待谋士,注重调动和保护政研室及政研工作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从政治上关心、从工作上鼓励、从生活上照顾。要多给政研部门压担子,不能让“清水衙门”成为清闲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