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一篇有关大学生心里健康的文章

2024-12-02 04:02:19
推荐回答(3个)
回答1:

大学生心理健康探析

摘要: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希望越来越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同时社会也注意到了大学生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本文分析了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指出了当前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提出了改善和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对策。
关键字: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对策

心理健康一直是心理学研究所关注的重点内容之一。早在1946年国际心理卫生大会就已提出心理健康需具有四个特点:(l)身体、智力、情绪十分调和;(2)适应环境,人际关系中彼此能谦让;(3)有幸福感;(4)在工作和职业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有效率的生活。世界生卫组织(WHO)在其宪章中也提出健康是“:一种在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上的完满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的状态。”也就是说,健康不仅要求身体没有疾病,而且要求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良好(桑标,宋志虹,1998)。
在我国,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竞争加剧,人际关系也变得越来越复杂.科学技术的进步,知识爆炸迫使人们不断地进行知识更新;工业化、都市化、人口密集化等等现代城市的特征,都可能给人们造成巨大、沉重的心理压力,从而也给人们的心理健良带来严重的威胁.作为现代社会的重要组成
部分,大学生在心理健康方面,当然也不可避免地面临着同样的威胁。
在校大学生,正处于人生的多变时期、危机时期。这一时期,也被许多心理学家称为“心理断奶时期”。如何使他们避免或消除心理压力造成的心理应激,心理危机或心理障碍,增进心身健康,以积极的、正常的心理状态去适应当前和发展的社会环境,预防精神疾患和心身疾病的发生,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教育,就成为大家迫切的需要和共同关注的问题。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1994年《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提出,要通过多种方式对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1995年《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试行)》要求,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高等学校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强调,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工作中,必须高度重视德育工作,加强学生的心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受到国家的重视。2001年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以下称《意见》),该《意见》指出:“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新形势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是高等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
(一)以自我为中心的生活观。
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和别人发生争执时,首先想到的是别人对不起自己,从来没有想到自己是否对得起别人。在和别人谈话时,也从来不反省自己的过失。这种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是独生子女式的孩子自小在备受宠爱的家庭环境中逐渐形成的。目前的大学生,在生活中“一帆风顺”,在学校“老师宠着”,在家里“父母捧着”。因此,以自我为中心的生活观在当今大学生的思想中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
(二)人际交往能力弱,甚至没有知心朋友。
进入大学后,面对新的环境,同学关系和师生关系等都与以前有显著不同。一方面,大学生不再得到老师的细致关心和照顾;另一方面,同学们都来自四面八方,他们的经济文化背景各异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也不同,因而交往也相对比较困难。有些学生希望能与别人交往,但由于个性内向或缺乏一些交往的方法和技巧,他们不敢主动与别人交往,或者在交往中感到很紧张,因此在交往的过程中显得很不自然、很不协调。
(三)社会适应性差。
现在的大学生大多数生活在家庭的庇护下,对生活事件的应对策略与生活对他们的要求很不相称。他们在遇到某些事情难以处理时,虽然能够对自己的心理变化过程及内在原因进行一番分析,甚至引用一些心理学理论来解释,但是最后总会说“我知道……可是我该怎么办?”这种策略和能力方面的限制使他们不能有效地应对各种生活事件,不能积极地面对各种压力,不能很快恢复自
己的心理平衡,而是经常处于一种紧张的应激状态。
(四)自我意识不健全。
一个人在自尊、自信基础上建立的健康协调的自我统合是应对生活事件的心理基础。我国一项研究表明,大学生的心理困扰大部分都与自我意识有关[2]。例如,不能客观地认识和了解自己,对自我评价过高或过低,不能准确地自我定位,等等。有些学生在自我意识发展过程中存在某些缺陷,需要独立处理问题时,
这些缺陷就成为适应和发展过程中的重要障碍。
(五)恋爱与性问题的困扰
进入大学后,学生的生理发育己经成熟,有了恋爱的心理。恋爱问题在大学校园中早己不罕见。恋爱中的男女可以说是校园的一道风景线。在恋爱问题上,由于学生缺乏正确的指引,只是凭着好奇、游戏、追求时髦的心理,最终难免会给双方造成伤害。还有一部分同学由于自卑心理,感到自惭形秽,缺乏自主性,
只是一厢情愿,因而陷入了单相思的情感中。内心的焦灼不安,不但影响了自身的身心健康,也影响了学习和生活。
(六)求职择业方面的心理问题
大学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是为大学生就业做准备。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大学生的毕业分配实行了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制度。择业自主,给大学生充分展示自己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前景。然而,挑战总与机遇并存,人才市场的激烈竞争,加之对自身缺乏客观的评价及对就业形势缺乏全面的认识等因素,使得一些大学生在择业时出现了种种不良心理。焦虑、自负、自卑、怯懦、依赖、攀比、从众等是大学生在择业中比较常见的不良心理。
三、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的几个因子上来分析
从心理健康的几个因子上来看,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非常明显。大学生SCL-90九个因子和阳性项目数的均值都高于全国成人常模,差异达到显著和非常显著的水平。以均值加1.96标准差计,国内常模均未超过3分,而大学生中F2.F3.F4和F8因子均高于3分。
大学生尤其是高职大学生在SCL-90几个因子上的得分非常显著地高于全国青年常模,F1(躯体化)、F2(强迫症状)、F3(人际敏感)、F5(焦虑)、F(恐怖)、F9(精神病性)等几个因子的高分,说明高职大学生群体中心理健康问题比较多,他们除了具有普通大学生所具有的心理健康问题外,还表现出特殊的心理障碍。如强烈的自卑感、心理脆弱、情绪压抑、过分敏感等。
在强迫症状、人际敏感、焦虑、恐怖和精神病性因子上差异不显著。来自大城市和农村的学生在各项因子上的差异也并不显著,而二者同来自城镇的学生相比较,在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敏感、抑郁、敌对、恐怖、偏执等因子上出现明显差异,其中在躯体化、抑郁、敌对和偏执因子上差异达到显著水平,来自大城市和农村的学生得分均值都高于城镇学生得分均值。这一结果说明高职大学生中来自大城市和农村的学生较来自城镇的学生存在更多的心理健康问题,而且在一些方面存在突出的心理障碍。
四、改善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对策思考
(一)引导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时期,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既激发了他们的进取精神,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但也使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等乘虚而入,严重影响他们的心理素质、人格培养。为此,要加强对高职生的思想道德、政治修养教育,在教学实践中有针对性地引导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
人生观和价值观,使他们对社会、对人生、对世界有正确和积极的认识,要采取正确适当的态度和相应的行为方式。
(二)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
要引导学生塑造健康人格,引到他们树立自尊、自强、自信的信念,把强烈的自我发展意识转化为努力获取知识的实际行为。要教育他们全面认识自我,鼓励学生挖掘潜力超越自己,引导学生确立恰当的抱负水平,在自我剖析中深刻认识自我,客观评价自我,根据客观现实条件来调整个人需要和心理期望,避免由于自已的期望过高或过低造成心理上的焦虑不安或松懈情绪。
(三)培养高职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要下大力气培养他们人际交往的能力,传授学生人际交往的技巧,消除他们的自卑心理。了解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状况,以科学的思想指导和教育学生,在恋爱问题上让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使他们对两性之间的生理差异、性发育的自然规律有一个较好的了解。加强性道德教育,处理好同学、恋爱、友谊的关系,
树立科学的性观念,使他们顺利度过青春期向成人转变的过渡期。
(四)开设专门的心理学必修课或选修课,设立心理咨询室。
学校应该根据学生年龄、生源特点和心理实际需要,通过开设选修课、必修课等方式系统传授心理卫生知识,介绍与心理健康发展密切相关的常识、自我训练的方法和自我保健知识,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把握自己的心理,自觉地维护和增进自己的心理健康。心理咨询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必不可少的辅助性工作,可采用团体咨询和个别咨询的措施。也可以设立心理信箱、开通心理热线、开展网络心理咨询,为不愿来访的学生解决心理问题。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J].思想教育研究,2001年(4)。
[2]武继素,戚世钧,尚宇红.大学生会健康心理培育M.北京:中国国际教育出版社,2000年。
[3]胡凯主编.大学生心理健康新论.中南大学出版社,2003:135页
[4]刘美涓安徽教育学院教育管理系余华安徽大学哲学系大学生SCL-90测试结果的研究心理科学1995年第5期
[5]张荻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状况的调查研究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15页

回答2: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什么?

作者:管理员 时间:2005-2-3 点击:907

  1.了解自我,悦纳自我
  一个心理健康的人能够体验到自己存在的价值,既能了解自己又能接受自己,有自知之明,即:对自己的能力、性格和优缺点都能做出恰当的、客观的评价;对自己不会提出苛刻的、非分的期望与要求;对自己的生活目标和理想也能定的切合实际,因而对自己总是满意的;同时,努力发展自身的潜能,即使对自己无法补救的缺陷,也能安然处之。
   2.接受他人,善与人处 心理健康的人乐于与人交往,不仅能接受自我也能接受他人,悦纳他人,能认可别人存在的重要性和作用。他们能为他人所理解,为他人和集体所接受,能与他人相互沟通和交往,人际关系协调和谐;在生活的集体中无孤独之感;在与人相处时,积极的态度(如同情、友善、信 任、尊敬等)总是多于消极的态度(如猜疑、嫉妒、畏惧、敌视等),因而 在社 会生活中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和较充足的安全。一个心理不健康的人,总是与集体、与周围的人们格格不入。
   3.正视现实,接受现实
  心理健康的人能够面对现实,接受现实。他们能 能动地去适应现实,进一步地改造现实,而不是逃避现实;对周围事物和环境能作出客观的认识和评价,并能与现实环境保持良好的接触;既有高于现实的理想,又不会沉湎于不切实际的幻想与奢望。他们对自己的力量有充分的信心,对生活、学习和工作中的各种困难和挑战都能妥善处理。心理不健康的人往往以幻想代替现实,而不敢面对现实,没有足够的勇气去接受现实 的挑战;总是抱怨自己“生不逢时”或责怪社会环境对自己不公而怨天尤人,因而无法认识现实环境。
   4.接受生活,乐于工作
  心理健康的人能珍惜和热爱生活,积极投身于生 活,并在生活中尽情享受人生的乐趣,而不会认为是重负。他们还在工作中 尽可能地发挥自己的个性和聪明才智,并从工作中获得满足和激励,把工作 看作是乐趣而不是负担;同时也能把工作中所积累的各种有用的信息、知识 和技能贮存起来,便于随时提取使用,以解决可能遇到的新问题,克服各种 各样的困难,使自己的行为更有效率,工作更有成效。
   5.能协调和控制情绪,心境良好
  心理健康的人愉快、乐观、开朗、满意 等积极情绪总是占优势的,虽然也会有悲、忧、愁、怒等消极情绪体验,但 一般不会长久;同时能适度地表达和控制自己的情绪,喜不狂,忧不绝,胜 不骄,败不馁,谦而不卑,自尊自重,在社会交往中既不妄自尊大,也不退 缩畏惧,对于无法得到的东西不过于贪求,争取在社会的允许范围内满足自 己的各种需要;对于自己能得到的一切感到满意,心情总是开朗的、乐观的。
   6.人格完整和谐
  心理健康的人,其人格结构包括气质、能力、性格和理 想、信念、动机、兴趣、人生观等各方面能平衡发展。人格作为人的整体的 精神面貌能够完整、协调、和谐地表现出来;思考问题的方式是适中和合理 的,待人接物常常采取恰当灵活的态度,对外界刺激不会有偏颇的情绪和行 为反应;能够与社会的步调合拍,也能和集体融为一体。
   7. 智力正常,智商在80以上
  智力正常是人正常生活最基本的心理条件,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准。智力是人的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考力和操 作能力的综合。一般常用智力测验来诊断智力发展的水平,智商低于70者为智力落后。
   8.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
  在人的生命发展的不同年龄阶段,都有相对应 的不同的心理行为表现,从而形成不同年龄阶段独特的心理行为模式。心理 健康的人应具有与同年龄多数人相符合的行为特征。如果一个人的心理行为 经常严重偏离自己的年龄特征,一般都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
  

回答3:

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

一、中学生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及成因

世界卫生组织明确指出:“健康不仅仅是没有躯体疾病、而是一种躯体、心理和社会功能均臻良好的状态。”因此,中学生健康不仅仅是指生理、躯体方面的,而且应包括心理方面的。随着我国经济、文化的发展,教育事业的进步,特别是随着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引起各方面的关注重视、研究与探讨。1987年7月通过有关部门鉴定的“大中学生心理卫生问题和对策研究”的课题显示,在被调查的2961名学生中,有16.7%的学生存在着较严重的心理卫生问题,并随年龄增长而大幅度上升,其中初中生为13.76%。厦门市教育科学研究所的胡胜利通过对500名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中发现,有49�6%的高中生存在着各种程度的不良心理反应,有10�8%的高中生存在着各种明显的心理健康问题。前不久,陈沛霖、陈立华用自制的问卷在武汉市抽取了1500多名中学生进行调查,结果表明,武汉市中学生虽有50%的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良好,30%的学生属基本正常范围,但也有10—15%的学生低于正常水平,特别是还有3—6%的学生存在比较严重的心理困扰。以上情况说明中学生确实存在着心理健康问题。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为喜怒无常,情绪不稳,自我失控,心理承受力低,意志薄弱,缺乏自信,学习困难,考试焦虑,记忆力衰退,注意力不集中,思维贫乏,学习成绩不稳,难于应付挫折,青春期闭锁心理,并在行为上出现打架、骂人,说谎,考试舞弊、厌学、逃学,严重的出现自伤或伤人现象。我们可以把以上表现归类为以下问题。

(一)学习类问题

因学习而产生的心理问题是中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部分,其问题有:

1.学生学习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造成精神上的萎靡不振,从而导致食欲不振、失眠、神经衰弱、记忆效果下降、思维迟缓等。

2.厌学是目前学习活动中比较突出的问题,不仅是学习成绩差的同学不愿意学习,一些成绩较好的同学亦出现厌学情绪。“国家教育委员会的一位负责同志在一次会议上说,中学生厌学的有30%,有的县甚至高达60%”。

3.考试焦虑,特别是遇到较为重要的考试时焦虑更为严重,甚至出现焦虑泛化现象。以上问题主要是由学校教育结构、学校教育指导思想、学校教育方法的影响而形成的。在现行的中等教育体制中,我国的教育结构存在着不合理现象,绝大部分是普通中学,学生在中学所学的知识基本上是为考大学而准备的,实际上升入大学的只是很少的一部分,学生面临的是升学难、就业难、出路窄的现象,特别是那些成绩差的后进生更是感到升学无望。一种毕业后无出路的忧愁和恐慌感控制着他们,这一种情况反映在学习上,就是感到学习的沉重,讨厌学习,考试焦虑。教育结构的不合理性还表现出教学内容过难,“据人民教育出版社调查,80%的中学生学习理科教材有困难”。这种情况导致了一些学生由厌恶学习发展到逃避学习,脱离学校去寻求不正当刺激,从而形成一系列品行障碍。

(二)人际关系问题人际关系问题也是中学生反映较多的问题。其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1.与教师的关系问题。其主要问题是教师对学生的不理解、不信任而使学生产生的对抗心理,以及教师的认知偏差等情况给学生造成的压仰心理,攻击行为等问题。中学时期,教师仍然是学生的理想目标、公正代表,他们希望得到教师的关心理解与爱。如果教师缺乏理解、耐心与爱心,不能以热情的态度给予指导帮助,反而横加指责,学生则会失望。更有甚者,“教师对学生缺乏尊敬,贬低其价值的不良态度使学生的心理遭到严重的创伤。学生,特别是高年级学生往往病态地感知这一切,这也是师生间发生冲突的原因”③。这种情况下,学生有一种压仰感,消极情绪产生,师生关系日趋紧张。

2.同学间的关系问题。中学生除希望得到老师的理解与支持外,也希望在班级、同学间有被接纳的归属感,寻求同学、朋友的理解与信任。由于同学关系不融洽,甚至关系紧张,有的同学就流露出孤独感,想恢复与同学的关系,而又不知该怎样去做。

3.与父母的关系问题。民主型的和睦良好的家庭给中学生一个温暖的归属港湾,专制式的家庭中父母与其子女之间不能进行正常的沟通,造成儿童孤僻、专横性格。家庭的种种伤痕,会给中学生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伤害。有研究认为,父母不和比父母一方死亡,会给儿童在心理问题上造成更大伤害,因为他们在父母那里看到了人际关系的恶劣性。

(三)青春期心理问题

1.青春期闭锁心理。其主要表现是趋于关闭封锁的外在表现和日益丰富、复杂的内心活动并存于同一个体,可以说封闭心理是青春期心理的一个普遍存在而又特殊的标志。因而闭锁心理问题主要是指处于消极情况下的心理而言的。中学生若在消极情绪控制之下,封闭与外界的任何心理交流,将是一个值得注意的征兆。

2.情绪情感激荡、表露而又内隐。青春发育期的生理剧变,必然引起中学生情感上的激荡。这种动荡的情感有时表露有时内隐。一个微笑可以使情绪飞扬,彻夜兴奋,然而他们内心里激动、高兴或苦恼、消沉而表面上似乎很平静;他们有话有秘密想与别人倾吐,可无论碰到父母或老师却又缄默不言,这种情况如果得不到理解,便会出现压抑心理,出现焦虑与抑郁。

3.早恋。中学生一般尚未成年,我们把中学生这种未成人时的恋爱称为早恋。中学时代,特别是高中生,正值青春发育期,而这一时期最突出的矛盾之一是性发育迅速成熟与性心理相对幼稚的矛盾。中学生由于受认识能力和个性发展的限制,特别是在教育引导不及时不得力的情况下,使得中学生的性心理的发展表现出相对的幼稚性,所以自认为认真的、朦胧状态下的恋爱出现了,尽管这种恋爱带有好奇和模仿成份,但却是一个令人十分观注的问题。

(四)挫折适应问题

中学生的挫折是多方面的,有学习方面的、人际关系方面的、兴趣和愿望方面的以及自我尊重方面的。其原因有客观因素、社会环境因素以及个人主观因素。面对挫折造成的困难与痛苦,中学生们的反应方式有两类:消极的反应与积极的反应。消极的挫折适应方式一旦习惯化、稳固化,在一定的情境中挫折状态即使有所改变,其行为却仍以习惯化的适应方式如影随形地出现。于是,消极的挫折适应方式也就转化为较严重的、需要长期耐心教育的心理健康问题了。

二、维护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有效对策

(一)对中学生进行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

在中学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帮助学生了解心理科学知识,掌握一定的心理调节技术。课程可分为两部分:心理卫生与健康理论部分和实际训练操作部分。前一部分为心理健康知识普及课,后一部分是在中学生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最为有效的方法。其实际训练活动操作内容包括角色扮演、相互询问、人际交往训练,掌握一些转移情绪、宣泄痛苦、发泄愤怒、克服自卑、树立自信心的心理调节手段。防患于未然。

(二)设立悄悄话热线信箱。

实践证明,热线信箱十分有利于与中学生进行交谈,这种方式对一些尚不善于进行面对面谈话的学生十分方便,而有些话又是碍于颜面的,所以信箱可省去害羞的忧虑,而且中学生又可以把自己的思考在信中组织得更为严密。这样可以使老师更有针对性地解决心理健康问题。

(三)设立心理服务室,进行心理咨询与治疗。

由于学生们对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要求日益迫切,心理咨询服务室的建立也就势在必行。无论初中高中,城市乡村,中学生们已开始从拘束、害羞地进门到落落大方自然地进行心理咨询;从以试探性的心情谈话到充分倾吐心中之烦闷。时代的发展显示出,开展心理咨询与治疗服务已不仅仅是个别中学生的要求,而是一种时代的趋势了。

心理咨询要取得良好的效果关键在于咨询老师要信任理解学生。同时遵循聆听、保密、疏导、交友性原则。这样就能建立起一种信任关系。信任关系是咨询取得成功的基础。只有在信任的基础上双方的情感与心理方面得以充分交流,如此才能达到心理转化的效果。有些情况下要进行心理治疗,因此心理咨询老师要有意识地和困于心理问题的同学建立起关心、尊重、了解和指导的关系,并依据问题的需要使用适当的心理治疗方法,减轻或消除学生的不适应的心理现象及行为,培养适应习惯,促进心理的健全发展。

(四)兼顾对学生家长及其他方面进行心理宣传。

研究表明,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与家庭的教养方式和家庭的人际关系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有些甚至是家庭问题的表现和延续。因此,无论是了解学生心理与行为偏异的原因,还是咨询、矫治计划的制订和实施,都需取得家长的积极支持和配合,因此学校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要兼顾对学生家长及其他方面的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