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我们地球,释迦牟尼佛还有在百亿世界度化,在经中 释迦牟尼佛有选出其中一百个世界来证明,这一百个世界都犹如极乐非常美好!
况且佛世界不是单单由佛一个人来完成一个世界,而是与众生共同来成就佛世界。如《维摩诘经》开示:摄受众生就是摄受佛土。
一定要摄受众生才能成佛。因为一个山河世界以及佛所度化世界的形成,不是佛一个人能形成的,而是摄受了无量无边的众生,共同成就一个佛法上的共业,来成就那一个净土。净土成就了,佛在那边即将示现时,众生业力所感,就生到那边去,然后那个佛土便成就了。
譬如说:极乐世界,它不是阿弥陀佛一个人成就的,而是他过去无量劫以来(因为他比释迦牟尼佛更早十劫成佛)摄受众生的缘故,然后有很多众生听到别的佛说法,说有这么一个极乐世界:你要相信、你要发愿,然后你要念佛,就可以往生极乐世界。好!当众生有这个愿,并且开始实行─在念佛法门上面开始实行了─发愿求生极乐了,那么极乐世界的七宝池就会又增大一分。增大一分要做什么呢?就是为你出生一朵莲花;所以说,摄受众生就是摄受佛国土,成就众生就是成就佛国土。所以,如果想要成佛,一定要有菩萨种性;没有菩萨种性,不肯利益众生,他就不可能成佛;因为他不能摄受众生,不能摄受众生就不能成就佛土,道理就是这样的。
《净土圣道》
正德居士 著
虽说娑婆世界是堪忍世界、是五浊恶世,乃是由于众生之心性染污不净,造诸恶业与痴乱心行, 释迦世尊为度化此下劣人故,而显示此众恶不净之土,此为
世尊大悲本愿故取不净国土,于此恶世成就佛道。相对于
阿弥陀佛于因地时所发之菩提心:取清净佛土于净土成佛,摄取清净意、种诸善根易化众生,所以有八品众生往生时,须先住于莲苞中。
释迦世尊大悲故,不忍重结烦恼之恶世众生置于无佛之国,离诸善根,集不善根;不忍众生于恶世炽盛时处于暗昧之中,因此
释迦世尊因地为海齐婆罗门时,于宝藏如来所,发了这样的菩提心:
“世尊!是一切大菩萨皆发大悲,然弃彼时恶世炽盛众生,处在暗昧之中,皆是所弃。世尊!我亦于当来世,过一恒河沙数阿僧祇,二恒河沙阿僧祇,三恒河沙阿僧祇之余,于贤劫中,待世人寿千岁时,我能于尔所时,处在生死,行菩提行;我能不以愿力取度众生,当行六波罗蜜而取化度。……乃至众生百二十岁,极甚愚痴、憍嫉行敬恃色,自倚种族、昏浊无识,多怀嫉恚、处在五浊暗冥;是诸众生,贪欲瞋恚愚痴甚重,憍慢嫉妒,染著非法,非法自活,邪见倒见,乏圣七财,非母非父,非沙门非婆罗门;不知作恩,不作福德,不畏后世;……恶心众生尔时充满娑诃世界,诸众生为一切萨婆若所弃,处无佛刹;谓无布施、持戒、修定,无善业,集诸不善法,我当以八分圣道度生死海,置无畏城。尔时众生缘恶业重故,娑诃佛刹当极弊恶,为诸福德种善根者所见弃舍;……是苦难世,尔时我当从兜率天下,为度众生熟善根故,于最妙转轮王种第一夫人腹中受胎而住。……我逮菩提已,说一种句法:有众生求声闻乘者,令彼得解销态声闻法藏说;有众生求缘觉乘者,令彼得解因缘法说;有众生求无上大乘者,令彼纯解摩诃衍说;有众生未具功德,欲求菩提者,令彼得解布施法说;有众生乏无福德,求生天档斗慎乐者,令得解戒说。……我当为如是造无间业乃至不摄意志众生故,以多种种若干句义、文字变化而为说法,示现阴界入无常苦空无我,令住善安隐妙寂无畏城。……我为一一众生故,步涉多百千由旬,多种种若干句义文字方便变化,忍此疲惓,终至置于涅槃。乃至以誓力,我当五分寿减一,欲般涅槃时,我当碎身舍利如半芥子。为悲众生故,然后当入涅槃,令我涅槃后正法住世千岁,像法住世复五百岁。”(《大乘悲分陀利经》)
释迦世尊因地时,于
宝藏如来前听闻诸多菩萨所发之菩提心,皆是摄取清净佛土,排除地狱畜生饿鬼,舍弃声闻缘觉,取度净意易化、已种善根者,并都立愿要于无声闻缘觉、无集不善根、无女人、无地狱畜生饿鬼之佛土中,成就究竟佛道,舍弃了下劣无智众生。因此
释迦世尊发了具足大悲之五百大愿,为的就是不舍五浊恶世,不舍造无间业乃至集不善根者而摄度之,此娑婆世界乃 释迦世尊为度五浊恶世恶业众生而摄受之国土,于其中受
佛正法或遗法之教化,或有得阿罗汉、辟支佛者,自住于方便有余土;或有得无生法忍地上果位者,自住于实报庄严土;或有初发菩提心者,或有得声闻初果者,或有修善持戒者,或有暗昧愚痴造恶者,皆自住于凡圣同居土;
释迦世尊之真如法身则自住于常寂光净土,如此而言此娑婆世界亦是四土具足之净秽土。
此娑婆世界或其他佛刹世界器世间,亦皆属于凡圣同居土,何以故?每一佛刹国土皆是
佛之化土,与各佛刹有缘之众生,于同一佛世界之器世间居住,其中有凡夫众生,未于佛法之解脱道或者佛菩提道有任何自内所证者;有自住于方便有余土之二乘圣者,亦有自住于实报庄严土之大乘圣者,并且各佛刹之
佛皆自住于常寂光净土,因此亦说各各佛刹世界皆是凡圣同居土。
然而,此 释迦牟尼佛刹娑婆世界亦是净土,何以故?于《维摩诘所说经》中
佛已有开示:
《“舍利弗!众生罪故不见如来佛土严净,非如来咎。舍利弗!我此土净而汝不见。”尔时螺髻梵王语舍利弗:“勿作是意,谓此佛土以为不净。所以者何?我见释迦牟尼佛土清净,譬如自在天宫。”舍利弗言:“我见此土,丘陵坑坎荆蕀沙砾,土石诸山秽恶充满。”螺髻梵言:“仁者心有高下,不依佛慧故,见此土为不净耳。舍利弗!菩萨于一切众生悉皆平等,深心清净,依佛智慧则能见此佛土清净。”于是佛以足指按地,即时三千大千世界若干百千珍宝严饰,譬如宝庄严佛无量功德宝庄严土,一切大众叹未曾有,而皆自见坐宝莲华。佛告舍利弗:“汝且观是佛土严净。”舍利弗言:“唯然!世尊!本所不见,本所不闻,今佛国土严净悉现。”佛语舍利弗:“我佛国土常净若此,为欲度斯下劣人故,示是众恶不净土耳;譬如诸天共宝器食,随其福德,饭色有异。如是舍利弗!若人心净便见此土功德庄严。”》
此娑婆世界之众生由于烦恼过重,无量劫以来随著习气业力而于此娑婆之三界六道轮回而不能止息,于虚妄分段之生死流中载浮载沉。迷于本性圆明之如来藏心一切功德性用,于此功德性用生起虚妄见而造作种种后有之业行,由此众生之颠倒引生,如舍利弗之所见:“丘陵坑坎荆蕀沙砾,土石诸山秽恶充满”,然而众生见此污秽国土之不净相,并非是
佛之过咎,乃是众生自己身心不清净所感得之依报相貌。 世尊以足指按地所现之无量功德宝庄严净土,舍利弗等大阿罗汉承
佛之神力,乃能见此娑婆之净土相。唯有证得实报庄严土之地上菩萨,方能随分见此功德庄严净土,何以故?如同螺髻梵王所说:“菩萨于一切众生悉皆平等,深心清净,依佛智慧则能见此佛土清净”,其菩萨心、平等之心,即是指众生各各本来具足之自心如来藏;亲证此因地佛心,方得深心、清净心而能得见清净佛土。
再者,正觉同修会眼见佛性分明者,亦能少分见此娑婆世界之清净佛土相,犹如《圆觉经》
佛说:“此菩萨及末世众生,证得诸幻灭影像故,尔时便得无方清净,无边虚空觉所显发。觉圆明故显心清净,心清净故见尘清净,见清净故眼根清净……如是乃至鼻舌身意亦复如是。善男子!根清净故色尘清净,色清净故声尘清净,香味触法亦复如是。善男子!六尘清净故,地大清净……四大清净故,十二处十八界二十五有清净……一切实相性清净故一身清净,一身清净故多身清净。”眼见佛性证得世界如幻、身心如幻之同时,亦以此肉眼亲见此依报土之清净相,耳根所触之声尘、鼻根所触之香尘、舌根所触之味尘、身根所触之触尘,皆是清净无染之见尘,与
佛于经中所说完全相契合。
世尊说:“舍利弗!彼土何故名为极乐?其国众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故名极乐。”
何为众苦?即是苦谛之八苦,所谓:老、病、死、生、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阴炽盛苦;往生极乐者于莲华化生以后,得
弥陀世尊之威神力,身形像貌庄严成满三十二大人相,与
弥陀世尊同样都是寿命无能限量,于极乐世界之一世中,无有老病死生之事,除其本愿欲至他方世界弘法度众,而自在缩短寿命舍报。于极乐世界无任何“爱结”束缚,已于莲苞中清净其意故。极乐国中更无男人女人相,无种种不善名之众生,唯是集诸善根之易化众生,衣服、饮食、闻法等皆随其所念自然在前可得。又极乐国之众生,依
弥陀世尊之本愿,不起想念贪计庄严色身,已从莲华化生者,必定已断身见我见方得出离莲苞故,所以也没有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阴炽盛诸苦。由于没有诸苦(生于边地之众生虽然也没有八苦之苦,但是五百岁常不见佛、不闻经法,不见菩萨、诸声闻众,无由供养世尊修诸善本,不知菩萨法式,不得修习功德,虽有众乐,却以此为苦),其贪瞋痴慢等根本烦恼相应之习气随眠无从现起,所思所修所行,皆是胜妙之解脱道或佛菩提道之法,所行之道无有三途苦难之名,心意清净,所受法乐与漏尽比丘相等,与诸上善人俱会一处,因此极乐国之众生得以清净心而见清净国土。
因此于《维摩诘所说经》佛云:“菩萨随其直心(即自心如来藏)则能发行,随其发行则得深心,随其深心则意调伏,随意调伏则如说行,随如说行则能回向,随其回向则有方便,随其方便则成就众生。随成就众生则佛土净,随佛土净则说法净,随说法净则智慧净,随智慧净则其心净,随其心净则一切功德净。是故宝积!若菩萨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
《华严经》亦说:“一切诸国土,皆随业力生;汝等应观察,转变相如是。染污诸众生,业惑缠可怖;彼心令刹海,一切成染污。若有清净心,修诸福德行,彼心令刹海,杂染及清净。”既然众生是自居果报之土,经中所说净土者以说唯心净土为主,依报之土为清净世界或垢秽世界,亦以自心如来中之清净业或染污业而现不同之土相,修学净土法门者应对净土有此多角度之认知,方能增广求法之心量,于此一世中,在此亦是净土亦是秽土之
释迦牟尼佛刹娑婆世界,仍然可以证得实报庄严土或者方便有余土,端赖于自心如来藏内无漏法种子所生所显之法而定,也就是《金刚经》所说的“一切贤圣皆因无为法而有差别”。至于到底是
阿弥陀佛刹之极乐世界净土易入圣道?或者 释迦牟尼佛刹之娑婆世界净土易入圣道?将于第五章作较深入之申述。
(以上恭录摘自 《净土圣道》正德居士 著,更多请百度搜索进入:华严妙智网)
不是的,释迦牟尼真身是古印度的一位王子,他见到那些非常贫穷的人很可怜,就尽轮烂量多的施舍他档枝们,他发现这并不行桐敏能让那些穷人快乐,这才发现是贪心私欲作怪,他便不听劝阻,放弃王室身份,耐心规劝人们放弃贪心,邪念,胸怀一颗善心,这是佛教的雏形,也是他一生追求的目标,他的目标里没有极乐世界的影子,所以应该和极乐世界无关,真心在帮你期待采纳,
真谛和俗谛你搞明白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