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书法家有哪些

四个
2024-10-30 08:09:18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1、王羲之

书圣王羲之(303年-361年,一作321年-379年),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被誉为“书圣”,与其子王献之合称“二王”。王羲之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

代表作有《黄庭经》《乐毅论》《十七帖》《兰亭集序》《初月帖》等,其中《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2、颜真卿

颜真卿,唐代中期杰出书法家,伟大的爱国主义家。他创立的“颜体”楷书与赵孟頫、柳公权、欧阳询并称“楷书四大家”。和柳公权并称:“颜筋柳骨”。 颜真卿,(709--784),汉族,字清臣,京兆万年人,祖籍唐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

3、赵孟頫

赵孟頫(1254~1322)字子昂,号松雪道人、水晶宫道人。宋太祖赵匡胤十一世孙,岐王赵德芳之后。宋朝灭亡后,元至元二十三年(1286),赵孟頫被推荐给元世祖忽必烈,受到重视,被任命为从五品官阶的兵部郎中,两年后任从四品的集贤直学士。

4、黄庭坚

黄庭坚(1045~1105)北宋诗人、书法家。字鲁直,号山谷,又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其父黄庶是专学杜甫的诗人,舅父李常是藏书家。黄庭坚自幼好学,博览经史百家。

5、欧阳询

欧阳询(557年一641年),字信本,汉族,唐朝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人,唐朝著名书法家,官员,楷书四大家之一,南梁征南大将军欧阳頠之孙,南陈左卫将军欧阳纥之子,南朝梁太平二年(公元557年)出生于衡州(今湖南衡阳),祖籍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

回答2:

中国古代画家喜欢说“书画同源”,他们将此当作历史事实来叙述,并从中引申出许多艺术方面的道理。关于“书”与“画”具有共同的源头的言论,在历代画论著作中随处可以见到。但是,“书”与“画”是否真的同源?古代中国人为什么将“书”与“画”说成是“同源”的?哪种中国人在这么说?有什么理由?通过这个说法,他们究竟想表述什么样的意思?这是一连串发人深省的问题。

我吗来对此得出一些结论,但是,问题本身要比结论重要得多。对于我们今天的理论研究来说,一个有趣而充满意味的思想资源,能够成为最古老的思想与最新的理论的交汇点。

也许,我们首先在“书画同源”这个命题中感受到的是一种考古学与人类学的诱惑。在中国,过去曾经盛行过艺术起源研究,直到今天,还不断有这方面的新著出现。研究艺术起源的人,常常借助考古学与人类学的资料,考察原始人的艺术活动与非艺术活动之间的关系,从而说明那些与今天的艺术品多少类似或对应的物品在原始社会是出于什么动机,或由于人的哪种(物质的或精神的)需要制作出来的。

同样,研究“书画同源”,似乎也可以从考古学与人类学出发,考察“书”与“画”在远古人类社会生活中的情况。一个“源”字,将人们的视野引向遥远的蛮荒岁月,引向通过艰难的狩猎与采集活动为文明的出现做准备的那些可敬的人类祖先的生活。然而,这种历史考察带给“书画同源”说的却很可能是一个简单而否定的回答。

绘画与文字并不出现在同一个时代,这在考古学与人类学界似乎早就成了定论。在摩尔根的《古代社会》一书中,我们读到,文明社会“始于标音字母的使用和文献记载的出现”,“刻在石头上的象形文字可以视为与标音字母相等的标准”。这一观点虽然古老,但今天仍为人们普遍接受。

我们在论述世界上的一些古代文明时,例如苏美尔-阿卡德文明、埃及文明、印度文明、中国商周文明、希腊罗马文明等等,都以文字记录作为证据。我们常常根据是否有历史记载来对人类历史与史前时期做出区分。如果这样的话,显然,文字的起源晚于绘画的起源。任何我们所说的“原始艺术”,都出现在文字产生之前。在这方面,我们可以举出从欧洲的洞穴壁画到中国的阴山岩画等大量的例子为证,说明绘画的起源要远远早于文字。

我们不讲阿尔塔米拉文明、阴山文明,更不讲尼安德特人、克鲁马农人,不讲北京猿人、山顶洞人的“文明”,原因就在于,那时没有文字存在,因而不是文明。我们也不用“原始文明”一词,原因在于既已“文明”,就不“原始”,“文明”(civilization)一词本来就含有与“野蛮” (barbarism)对立的意思。中国人用“文明”一词翻译civilization,也是取其“文采光明”“文德辉耀”一类的意思,与“文字”“文章”的出现和作用有关。与此不同的是,我们可以将“原始文化”(primitive culture),可以讲仰韶文化、龙山文化等等。这也许是“文明”与“文化”这两个词之间众多的意义区别之一。

阴山岩画《群虎图》

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乌拉特后旗大坝沟一带,其具体所在的巴日沟,汉语意为“老虎沟”,即是因为这幅画而得名。岩画面积超大,高1.26米,宽3.45米,六只老虎十分显眼,各具姿态,画中同时还有人、骆驼、马、小鹿,其造型之优美,形态之生动,构图之完整,世所罕见。

如果是这样的话,张彦远所说的“书画同体而未分”的状态并不存在。考古学告诉我们,在“画”出现了几千年,甚至几万年后,才出现了“字”。

那么,我们是否可以据此得出一个结论:书画实际上并不同源,“书画同源”的说法只是当时人不了解考古学的事实而得出的一个想当然的结论?当然不能,问题绝没有这么简单,古代中国人并非在讲一个可以由考古学简单否定的观点。何况,这些考古学所获得的材料也需要进一步解读。人们说,艺术起源于模仿,艺术起源于巫术,艺术起源于劳动,甚至艺术起源于季节变换符号 等等。

但是,模仿本来只是图像制作方法,而不是艺术方法。为了省力和协调动作而在抬木头时唱的劳动号子、成为氏族崇拜物的图腾柱、记录季节变换的刻在鹿骨上的符号,更与莫扎特的音乐、达·芬奇的画没有什么关系。比起研究与今天的“艺术品”相似的那些原始人的制作物,对解决艺术起源问题更为重要的是研究被称为“艺术”(以大写字母A开头的Art,成为高雅艺术集合的the fine arts)的概念及其对象形成的动力,这包括形成为“艺术”目的而制作一些人工制品,并将之当作“艺术”来欣赏的状况的动力。同样,确定“画”与“书”谁先谁后,并不能解决它们之间的源流关系。

我们所考虑的,并不是哪一幅画,甚至哪一种画,与哪一个字、哪一类字之间的渊源,而是持续不断的视觉图像的制作和使用活动与文字符号的制作与使用活动之间在基本性质上的相互关系。毋庸置疑,这两种活动在人类发展史上总是处于相互影响的状态。这种影响是怎样发生的?这里面有哪些具体情况?这一类的问题引导我们重新关注“书画同源”的论述。这时,我们就会发现,古代中国人的论述,有着重新解读的必要。这些论述可以对我们今天的思考提供一些思路。

回答3:

楷书四大名家——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元之赵孟俯

初唐四大家--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薛稷

钟王——三国魏钟繇、东晋王羲之

二张——指东汉张芝、唐代张旭二位善草书之书家

赵董——指元代赵孟俯,明之董其昌

邢张米董: 指晚明四大家邢侗、张瑞图、米万钟、董其昌四人。其中董其昌、
邢侗又有“南董北邢”之说。

昊中四才子: 指明代居于苏南的书法家唐伯虎(唐寅)、文徵明、徐祯卿、祝允明。

二沈: 指明初沈度、沈粲兄弟二人,又号称“大小学士”。前者以婉丽胜,后者以遒逸胜。

鲜赵: 指元代书家赵孟俯、鲜于枢。又称元“二雄”。赵氏代表作如《仇锷墓碑铭》、《三门记》、《汲黯传》、《二陆文赋跋》、《嵇康绝交书》,《兰亭十三跋》等;鲜于枢代表作如《韩愈进学解》、《渔父词》、《透光古镜歌》、《韩愈石鼓歌》、《苏轼海棠诗》、《老子道德经》等。

米薛: 指北宋米芾、薛绍彭,后者代表作如《杂书卷》等

苏黄米蔡: 指宋“四大家”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苏氏代表作如《天际乌云帖》、《洞庭春色赋》、《中山松醪赋》、《寒食诗》、《醉翁亭记》等;黄氏代表作如《松风阁》、《苏轼寒食诗跋》、《花气诗》、《诸上座帖》等;米氏代表作如《多景楼诗》、《苕溪诗帖》、《蜀素诗》等;蔡氏名作如《万安桥记》《颜真卿自书告身跋》。“四家”之蔡一说为蔡京。

颜柳: 指唐之书家颜真卿、柳公权,书史上又有“颜筋柳骨”之称。前者的代表作如《多宝塔感应碑》、《郭家庙碑》、《元吉墓碑》、《颜勤礼碑》,《颜家庙碑》、《祭侄季明文稿》、《争座位帖》等;后者的代表作如《李晟碑》、《金刚经》、《神策军碑》等。

颠张醉素: 颠张即张旭,代表作如《肚痛帖》;醉素指怀素,代表作如《自序帖》、《千字文》、《苦笋帖》等,二人亦唐草圣。

虞欧褚薛: 指初唐的四大书法家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薛稷。虞氏的代表作有《孔子家庙碑》,欧阳氏代表作如《九成宫醴泉铭》、《化度寺邕禅师舍利塔》、《虞恭公温颜博碑》、《皇甫诞碑》,褚氏名如《雁塔圣教序》、《孟法师碑》等,薛氏代表作如《信行禅师碑》等。

羊薄: 指南朝宋书法家羊欣、薄绍之。前者善隶(正)书,后者善行草。

二王: 指东晋王羲之、王献之父子。前者为书圣,代表作如《兰亭序》等,后者代表作如《鸭头丸》、《十二月帖》等。

三谢: 指东晋的谢尚(从兄)、谢奕(兄)、谢安(弟)三人。他们不仅在政治上著名,在书法上也颇有造诣,并因此得名。

崔杜: 指东汉崔援、杜操(又改杜度),为徒师关系,皆善章草。

钟张: 指东汉张芝、三国魏种繇。张氏创今草,被推为“草圣”,钟氏代表作如《宣示表》,《贺捷表》等。

回答4:

在书法中, 人们通常说的欧体、颜体、柳体、赵体分别是以唐朝初期的欧阳询、盛唐的颜真卿、唐朝后期的柳公权和元朝的赵孟頫这四位的姓来命名的。

颜真卿(709—785),字清臣,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他出身名门,是著名学者颜师古的五世孙。颜真卿为人笃实耿直,向来以义烈闻名于官场,曾为四朝元老,宦海浮沉,不以为意,后奉命招抚谋反的淮西节度使李希烈,被李所杀。
颜真卿的书法渊自家学,但其得以变革的启迪者,乃吴郡张旭。由于他能兼取百家,自如取舍,留下大量书帖,足可见其功力。史学家范文澜在著述中每提及唐书,皆称“盛唐的颜真卿,才是唐朝新书体的创造者”。颜的楷书,反映出一种盛世风貌,气宇轩昂;而他的行草,使宋代米芾也心仪斯书,原因是那些书帖往往是在极度悲愤的心境中走笔疾书的,读者可从本文中领略个中滋味。情溶于艺,艺才生魂,历史上大凡优秀的艺术,均不违背此一准则。

柳公权,字诚悬,唐代宗大历十三年(公元778年)——唐懿宗咸通六年(公元865年,终年88岁。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官至太子少师,故世称“柳少师”。他初学王羲之并精研欧阳询、颜真卿笔法,然后自成一家。所写楷书,体势劲媚,骨力道健。较之颜体,柳字则稍清瘦,故有「颜筋柳骨」之称。穆宗尝问柳公权用笔之法,公权答云:「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穆公为之改容,如其笔谏也。宋朱长文《墨池编》中说:“公权正书及行楷,皆妙品之最,草不夫能。其法出于颜,而加以遒劲丰润,自名家。”他初学王羲之笔法,以后遍阅近代书法,于是极力变右军法,学习颜真卿,又溶汇自己新意,使他的字避免了横细竖粗的态势,而取匀衡瘦硬,追魏碑斩钉截铁势,点画爽利挺秀,骨力遒劲,结体严紧,后世学书者不少以柳字为楷模。
他二十九岁进士及第,在地方担任一个低级官吏,后来偶然被唐穆宗看见他的笔迹,一时机为书法圣品,就被朝廷召到长安,那时,柳公权已四十多岁。他的为人既有骨气有一丝不苟,同样地,他的字也显露了他这部分的特质。也因为如此,提高了他在长安的声望与地位,一般王公贵族都不惜钜金争相请他。
晚唐书法经历盛中唐之后,盛极而衰,柳公权虽号一时中兴,但与颜书相比,仍略有高下之分。唐代书法隆盛一时,至此已见式微。柳公权的楷书参有欧阳询的笔法,虽用笔出自颜真卿,而与颜真卿的浑厚宽博不同,特别显得英气逼人。
柳公权享年八十岁,一共臣事七位皇帝,最后以太子少师死于任上。

赵孟頫(1254——1322年),字子昂,号松雪道人,宋太祖十世孙。这是个复杂的人物。他是宋朝皇室的后代,却做着异族朝廷的官,虽然地位很高,实际并不受重视,心里很苦闷,只是一味地吟诗作画。他是中国文艺史上少有的全才,大概只有宋朝的苏东坡、明朝的董其昌可以和他相提并论。除书法外,他还擅长绘画,精通文学,通晓音律,熟谙道释。是他,最先将“诗、书、画”三绝合为一体。不仅如此,他的家族中也出了不少艺术名人:他的妻子管道升、他的儿子赵雍都精通书画,他的外甥王蒙是著名的“元四家”之一。
赵孟頫的书法,成就最高的是楷书和行书。传世的楷书名作有《胆巴碑》、《湖州妙严寺记》、《仇锷碑》等;小楷有《汲黯传》等;行书作品不少,如《洛神赋卷》、《道德经》(局部)《汲黯传》
《赤壁二赋帖》、《定武兰亭十三跋》等。他作品最主要的特点,无论楷书还是行书,都很工整,四平八稳。温和、典雅是他书法的主要特色。虽然他对晋人书法下过很深的工夫,但晋人书法中精妙的用笔,在他的作品中几乎没有体现;或者说,他将晋人笔法的精微之处大大加以简化了。尽管如此,他的作品总是洋溢着一种高贵、典雅的气息。这完全是他深厚的学问、修养所致。

欧阳洵(557~641),字信本,唐朝时期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人。官至太子率更令、弘文馆学士,封渤海县男。博览古今,书则八体尽能,尤工正、行书。初学王羲之、王献之,吸收汉隶和魏晋以来楷法,别创新意,笔力险劲、瘦硬,意态精密俊逸,自成“欧体”,于后世影响深远。据史书记载,欧阳询“虽貌甚寝陋,而聪司绝伦,读书即数行俱下,博览经史,尤精三史。”欧阳洵与虞世南、褚遂良、薛稷并称为“初唐四家”。
唐张怀瓘《书断》云:“欧阳洵真行之书出于大令,别成一体,森森焉若武库矛戟,风神严于智永,润色寡于虞世南。”欧阳洵存世书迹尚多,墨迹有《仲尼梦奠帖》、《卜商帖》、《张翰帖》等,碑刻有《化度寺故僧邕禅师舍利塔铭》、《九成宫醴泉铭》、《皇甫诞碑》、《虞恭公碑》、《宗圣观记》、《房彦谦碑牌》等等。

除四大家之外还有:钟繇、王羲之、张芝、王献之,虞世南、褚遂良、薛稷、 张旭、怀素和尚 、苏轼、黄庭坚、米芾 、祝枝山、刘墉等

回答5:

1、王羲之

书圣王羲之(303年-361年,一作321年-379年),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被誉为“书圣”,与其子王献之合称“二王”。王羲之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

代表作有《黄庭经》《乐毅论》《十七帖》《兰亭集序》《初月帖》等,其中《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2、颜真卿

颜真卿,唐代中期杰出书法家,伟大的爱国主义家。他创立的“颜体”楷书与赵孟頫、柳公权、欧阳询并称“楷书四大家”。和柳公权并称:“颜筋柳骨”。 颜真卿,(709--784),汉族,字清臣,京兆万年人,祖籍唐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

3、赵孟頫

赵孟頫(1254~1322)字子昂,号松雪道人、水晶宫道人。宋太祖赵匡胤十一世孙,岐王赵德芳之后。宋朝灭亡后,元至元二十三年(1286),赵孟頫被推荐给元世祖忽必烈,受到重视,被任命为从五品官阶的兵部郎中,两年后任从四品的集贤直学士。

4、黄庭坚

黄庭坚(1045~1105)北宋诗人、书法家。字鲁直,号山谷,又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其父黄庶是专学杜甫的诗人,舅父李常是藏书家。黄庭坚自幼好学,博览经史百家。

5、欧阳询

欧阳询(557年一641年),字信本,汉族,唐朝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人,唐朝著名书法家,官员,楷书四大家之一,南梁征南大将军欧阳頠之孙,南陈左卫将军欧阳纥之子,南朝梁太平二年(公元557年)出生于衡州(今湖南衡阳),祖籍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