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公好龙,读音:【shè(yè) gōng hào lóng】。
释义:比喻自称爱好某种事物,实际上并不是真正爱好,甚至是惧怕、反感。
出处:【汉】刘向《新序·杂事五》。
原文:
叶公子高好龙,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屋室雕文以写龙。于是天龙闻而下之,窥头于牖,施尾于堂。 叶公见之,弃而还走,失其魂魄,五色无主。是叶公非好龙也,好夫似龙而非龙者也。
译文:
叶公喜欢龙,衣带钩、酒器上刻着龙,居室里雕镂装饰的也是龙。他这样爱龙,被天上的真龙知道后,便从天上下降到叶公家里,龙头搭在窗台上探望,龙尾伸到了厅堂里。叶公一看是真龙,转身就跑,吓得他像失了魂似的,惊恐万状,不能控制自己
。由此看来,叶公并不是真的喜欢龙,他喜欢的只不过是那些像龙却不是龙的东西罢了。
例句:
我们喜欢什么东西的时候就应该真心去喜欢,不应该叶公好龙。
叶公好龙:我喜欢小狈,但每次见到小狈,我都挺害怕的。这是不是叶公好龙啊。
曾参杀人,积非成是;叶公好龙,似是而非。
这种不切实际的理想,犹如叶公好龙,无法接受现实的考验。
我们不能叶公好龙,要喜欢就真正喜欢,不能表里不一、看起来喜欢,其实一点都不喜欢。
这是一个“叶公好龙”的故事新编,是一个自以为有良知、关注弱势群体的女性学者面对若干农村劳动妇女的困惑和反省。
在一开篇,我想要说一个叶公好龙的故事。
"叶公好龙"这个成语比喻表面上爱好某种事物,但实际上并不真正爱好。或者假装爱好,实际惧怕。
这些人成天叫改革,实际上只是叶公好龙,真要他们提出改革建议时,个个噤若寒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