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 虫 害 的 发 生 及 防 治
一、 刺蛾。学名为Cnidocampa flavescens Walker.,为鳞翅目刺蛾科,别名为刺蛾、八角虫、八角罐、痒辣子、毒毛虫。全国各省几乎都有分布。除了危害月季外,还危害海棠、枣、紫荆、桑树、苹果、梨、桃、杏、山楂、柿、石榴、榆等多种园林植物。1.危害特点:低龄幼虫啃食叶肉,使叶片呈网眼状,形成白色圆形半透明小斑,几天后小斑连成大斑,幼虫长大后将叶片食成缺刻和孔洞,严重时只残留主脉和叶柄,成为光干。严重时,影响植物生长发育,甚至造成枯死。刺蛾的毒毛刺人痛痒。2.形态特征:卵椭圆形,扁平,长径1.4-1.5毫米,短径0.9毫米。表面有线纹,初产时黄白,后变淡黄色。多产在叶面上,常成数十粒的卵块。蛹长11-13毫米,椭圆形,肥大,黄褐色。茧石灰质坚硬,椭圆形,上有数条灰白色与褐色相间的纵纹,似麻雀蛋,紧贴于枝干上。幼虫为老熟的,体长16-25毫米,肥大,呈长方形,体色为黄绿色。头较小,淡黄褐色隐于前胸第1节下方。前胸宽大,黄绿色,前胸盾呈半月形,左右各有1黑褐斑。体背面有1紫褐色哑铃形大斑,边缘发蓝。胴部第2节以后各节有4个横列的肉质突起,上生刺毛与毒毛,其中以3、4、10、12节者较大,体两侧下方还有9对枝刺。气门红绿色,上下边缘深绿色,气门淡黄色,体侧各节有瘤状突起,上有黄毛,腹部淡黄色。臀板上有2个黑点,胸足极小腹足退化,第1-7节腹节腹面中部各有1扁圆形“吸盘”。体中部两侧各有两条蓝色纵纹。成虫体长12-16毫米,翅展35毫米左右。体肥大,黄褐色,头胸及腹前后端背面黄色。触角丝状灰褐色,下唇须状弯过头顶。复眼球形黑色。前翅顶角至后缘基部1/3处和臀角附近各有1条棕褐色细线,内侧线的外侧为黄褐色,内侧为黄色;沿翅外缘有棕褐色细线;黄色区有2个深褐色斑,均靠近黄褐色区,1个近后缘,1个在翅中部稍前。后翅淡黄褐色,无斑,边缘色较深。腹背黄褐色,足棕褐色。3.生活习性:华北地区一年1代,以老熟幼虫在树杈、枝干上结茧越冬。翌年5月中下旬开始化蛹,蛹期15天左右。6月出现成虫,成虫昼伏夜出,有趋光性,羽化后不久交配产卵,卵产于叶背,单粒散产,1个叶片可产几粒,半透明。卵期7天左右。7月幼虫陆续老熟,在枝干等处结茧越冬。4.防治方法:⑴秋冬季摘虫茧或敲碎树干上的虫茧,减少虫源;⑵在成虫发生期,利用杀虫灯诱杀成虫;⑶幼虫群集危害时,摘除虫叶,人工捕杀幼虫,捕杀时注意幼虫毒毛;⑷幼虫3龄前选用生物或仿生农药,如可施用含量为16000IU/毫克的Bt可湿性粉剂500-700倍液、1.2%苦烟乳油800-1000倍液、25%灭幼脲悬浮剂1500-2000倍液、20%米满悬浮剂1500-2000倍液等;⑸幼虫大面积发生,可喷施20%速灭杀丁2000-3000倍液、2.5%敌杀死1500-2000倍液、50%辛硫磷乳油1000-1500倍液、20%菊杀乳油1000-1500倍液等药剂进行防治;⑹保护天敌,如刺蛾紫姬蜂、螳螂、蠋蝽等。 答案补充 二、 月季长管蚜。学名为Macrosiphum rosivorum Zhang.,月季长管蚜属同翅目蚜科。除危害月季外,还危害蔷薇、十姊妹等蔷薇科属园林植物。1.危害症状:以若蚜、成蚜群集于新梢、嫩叶和花蕾上危害,受害的嫩叶和花蕾生长停滞,不易伸展,还常因排泄物粘附叶片,影响观赏价值。严重时诱发煤污病,造成植株死亡。2.形态特征:①无翅孤雌蚜:体型较大,体长卵形,长4.2毫米。头部黄色至浅绿色,胸、腹部草绿色,有时橙红色。缘瘤圆形,位于前胸及第2-5腹节,背面及腹部腹面有明显瓦纹,头部额瘤隆起,并明显地向外突出呈“W”形。触角6节,丝状色淡,全长3.9毫米,第3节有次生感觉圈6-12个。腹管黑色,长圆筒形,端部有网纹,其余为瓦纹,全长1.3毫米,约为尾片的2.5倍。尾片圆锥形,淡色,表面有小圆突起构成的横纹,具曲毛7-9根。②有翅孤雌蚜:体长3.5毫米,体稍带绿色,中胸土黄色,腹部各节有中斑、侧斑、缘斑,第8节有大而宽的横带斑。触角长2.8毫米,第3节有圆形感觉圈40-45个,分布全节, 答案补充 排列重叠。翅脉正常。腹管长0.76毫米,为尾片的2倍,有毛14-16根。其余特征与无翅孤雌蚜相似。③若蚜:初孵若芽体长约1毫米,初为白绿色,渐变为淡黄绿色,腹眼红色。3.生活史及习性:在华北地区月季长管蚜每年发生10-20代,以成蚜和若蚜在花茎干残茬的芽腋间越冬。春季月季萌发后,越冬成蚜在新梢嫩叶上繁殖,从4月上旬起开始危害嫩梢,花蕾及叶反面有时可盖满一层。4月中旬起有翅蚜陆续发生,被害株率和虫口密度都明显上升,5月中旬是第一次繁殖高峰,7-8月高温和连续阴雨天气,虫口密度下降。平均气温20℃左右,气候干燥,相对湿度70%-80%时(即5月和10月前后)繁殖最快,危害最严重。4.防治方法:⑴秋后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剪除 答案补充 10-15厘米以上所有茎干烧毁;⑵生物防治:注意保护天敌,尽量少用广谱性农药,选用适合的生物农药。可使用1.2%苦�6�1烟乳油800-1000倍液喷雾防治;⑶虫口密度较高时,可喷洒50%辛硫磷1000倍液、50%杀螟松1000倍液、20%杀灭菊脂2000-2500倍液、6%吡虫啉3000-4000倍液等其中一种进行叶面喷雾,喷时注意安全;⑷根施3%呋喃丹颗粒剂,可有效防治蚜虫和其他害虫;⑸保护异色瓢虫、草蛉、食蚜蝇等捕食性天敌;⑹氧化乐果对桃花、榆叶梅、贴梗海棠等蔷薇科植物可能产生药害。在此类树种上防治蚜虫时一般尽量不用。
蚜虫(Aphids),分很多种,你看见了绿的,但也许上面还有其它种。
极其少数的蚜虫不会形成太大危害,如果数量少,你也不怕
脏,把它直接人工清楚就行了。数量多,就要考虑药物清除。
每年的早春,因为芽虫的来源广泛(比如刺槐,就特别容易长芽虫),风也帮助它传播,还有部分蚜虫长上翅膀能飞行,所以说不准什么时候你的月季上就会有,你可以对你的几株月季进行保护,却难以避免外在的植物再给你带来新的虫源。除早春外,每年的秋天,9、10月份,它还有一个高发期。所以,上不上蚜虫,很多情况下并不取决于你。
蚜虫主要危害月季植物的顶端,原因在于它的嘴巴像针管,扎进植物体内吸取汁液,较老的叶片表面有蜡质,也结实,扎起来很麻烦,它也就简单从事了。另一特点是繁殖快,繁殖数量大,一批腐化出来,就是一大堆。晴热的天气里,植物汁液会因为水份蒸发而“变稠”,加上有些部位还带有“香味”,蚜虫就更加肆掠了。
芽虫很容易治疗,吡虫啉或者一遍净,这种药非常有效,而且环保,轻松杀灭。
第一次喷杀后,难免有漏网之鱼,另外,有些虫卵会逃过去,这些虫卵7--10天天左右孵化出来,所以10天后再杀一遍,这就是植物保护学上所提出的“连喷N遍”的道理,斩草又除根
以上部分均是网上查的。没有什么借鉴性,而且不实际。月季花上主要虫害一是蚜虫,二是蚧壳虫。照你说的是绿色的小虫,但是不知道你描述的有多大。如果比芝麻还小的,且看得到是虫子的,一定是蚜虫了,建议你去买点吡虫啉,很便宜,一块钱一袋,而且毒性特别低,即使是在室内也可以用。如果是绿色的肉虫,就是大小在1cm左右的,你可以去买一点毒斯蜱(中等毒,持效期三天),在室外打了,三天后再搬回室内就OK了。这段时间除非你是南方的沿海城市,否则一般是不会有蚧壳虫的(毒斯蜱对蚧壳虫也有效)。以上方法成本低,安全。你可以试试
月季花上的臭屁虫特别多你们知道为什么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