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想上学,反映出来就是孩子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有改变,这中间因素很多,需要家长耐心帮助梳理。孩子的生活中究竟发生了什么变化,是学业问题还是性格问题,也有可能是家庭环境问题。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有很多因素对他的学习有影响,正常每个人每个孩子都有积极向上的动力,在学校里没有完成学业的这种动力时想要逃避时,一定是生活发生了问题,可能是疾病。如果是疾病的生物学因素,需要请医生来帮助干预。如果是家庭、生活环境发生变化,需要周边的人帮助了解、梳理这方面的情况。如果家长的教育方式有问题,需要家长做出调整,和孩子形成良好的互动,帮助孩子正确的适应生活、适应学习。当孩子不想上学时,家长切莫着急、发脾气,应该帮助孩子耐心梳理原因,也有可能是家长的问题,教养方式出了问题,而不能一味指责孩子,造成孩子心理上的紧张和焦虑。
孩子不想上学家长应该根据孩子上学的阶段和孩子自身的情况做出分析,是孩子还不适应幼儿园的生活比如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交际能力有困难等还是孩子遇到了不能解决的问题害怕上学等,找到原因后在有针对性的帮助孩子。孩子上幼儿园特别是初期,面对环境的改变,自身能力达不到学校老师的要求等,都会产生分离焦虑,特别是家长的一些顾虑有时候会加重这种情况的发生,对于孩子来说很常见。
意见建议:孩子上幼儿园能够培养此阶段各方面的能力,家长不要因为孩子遇到了困难就迁就孩子,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这样会对孩子的负面影响更大。
这女孩因为学习压力过重,对学习失去兴趣,结果过年后开学不久,她带着压岁钱、零花钱,离家出走。最终被家人找了回来。
我和女孩的奶奶同住一个单元,孩子哭着说:“看到父母的期望目光,我就难过,不知道如何才能达到父母的要求。但是现在看到书都烦,想把这些书扔出去。”孩子说离家出走的原因:“每天早上5点多起床,中午最多一个半小时的睡眠,一堆作业写不完,晚上经常都是11:00--12点左右才睡觉。吃苦倒不怕,但是若成绩下滑、不理想,老师会通知家长来学校,这让我压力巨大,我不想让父母失望!”。
其实,身边家长或多或少都经历过孩子因为各种原因不想去上学:与父母的问题、与老师关系不和、与同学关系不好等等。每个孩子的表现形式不一:有的孩子会装病、有的孩子叛逆期、有的孩子直接焦虑、抑郁等。当孩子说不想上学了,我们该怎么办呢?
此时最重要的是真面解决,给孩子方向,引导孩子思考,不要批评指责、抱怨,而是找原因。我们要相信孩子这样说一定有一个重要的理由,要相信孩子不想上学行为背后一定有一个正向的动机。一定要让孩子相信,出现这种状况也是好事,问题是我们成长的机会,通过这件事,我们能学到什么呢?然后带着好奇探索的心情,一起陪孩子面对问题,解决问题。
一、一定要稳下来,稳是改变的定海神针。如果稳不下来,可以先找个安静的地方呆一会,或者做几个深呼吸,让自己放松下来,千万不要带着焦虑紧张的心情和孩子马上谈事,这时候,一谈就甭。
二、先处理孩子的情绪,再谈怎么办?先谈情后谈事。
可以问孩子,你怕(焦虑、担心)的是什么呢?你为什么怕(焦虑、担心)呢?先共情孩子,理解孩子,他这样做一定有他的道理和难处。那是什么呢?当孩子说出理由后,我们要先表示理解,看到孩子的情绪,接纳他的情绪。
一、一定要稳下来,稳是改变的定海神针。如果稳不下来,可以先找个安静的地方呆一会,或者做几个深呼吸,让自己放松下来,千万不要带着焦虑紧张的心情和孩子马上谈事,这时候,一谈就甭。
二、先处理孩子的情绪,再谈怎么办?先谈情后谈事。
可以问孩子,你怕(焦虑、担心)的是什么呢?你为什么怕(焦虑、担心)呢?先共情孩子,理解孩子,他这样做一定有他的道理和难处。那是什么呢?当孩子说出理由后,我们要先表示理解,看到孩子的情绪,接纳他的情绪。
三、和孩子一起探讨,纵然你所怕的事情真的发生了,或是最坏的结果出现了,是否真的那么可怕?身边是不是也有人经历过类似的遭遇?他们都是怎么做的,他们是不是都完蛋了?如果真的发生了,往后你就无法上学了吗?
让孩子自己去评估去思考去面对,最坏的结果发生了,会有多可怕?经过这样的评估和思考,孩子就会从容地面对现在,看破了,也就放下了。
去听了一堂亲子课,主题是《孩子不想去上学,父母怎么做》。这堂课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我曾经是个逃学大户,爸妈为了让我去上学可谓软硬兼施,心力交瘁,但收效甚微,真不知道那段艰难的日子我们三个是怎么熬过来的,所以很想听听亲子课上的老师和各位有相同问题的家长的想法和心路历程;再加上一点未雨绸缪地教育孩子的想法,我就慕名而去。
家长中有一位十二岁孩子的妈妈,她上小学六年级的孩子已经一个月没有上学了,家长使出浑身解数,用尽洪荒之力都不能让孩子走进校门。这位妈妈真让人心疼,刚刚拔过牙嘴巴都是肿的,可是为了帮孩子迈过这个坎儿,她还是来了。
我仿佛看到了过去的自己,不想和任何人接触,想把自己包裹起来,和全世界隔绝。心中充满自卑感,屈辱感,对生活和人生充满绝望,从外部世界得到的只有冰冷和伤害。那真是生命中最黑暗的一段日子。从幼儿园,到小学,中学,大学,我始终在逃学,让父母伤透了脑筋伤透了心,自己也充满了负罪感。这样不省心的我竟然也磕磕绊绊地大学毕了业,参加了工作,结婚生子,真不知道父母为此耗费了多少心力,承受了多少压力和痛苦。
也有一些朋友或熟人,基于我学的专业,跟我交流过发生在自己孩子或亲人的不想上学的问题,有的很严重,跟我当年情形差不多,有的不是什么大问题,只是阶段性的厌学。
听着昨天那位家长的倾诉,我脑子里对孩子不想上学背后或深或浅的原因做出了一些自己的猜测:
1.直接原因。孩子不想上学直接原因应该就是在学校受到了挫折或感受到伤害。比如学习压力大、学业不顺利、总是处于失败者的位置,严重打击自信心;比如老师的不喜欢或个别老师对学生存在歧视和不公正的对待;比如和同学相处存在问题,产生矛盾和纠纷后没有能够以合适的方式从根本上解决,留下了心结,或者存在同学间的欺凌现象。这些原因会直接导致孩子对学校生活产生疑惑和抗拒,严重时就会产生不想上学的想法。
2.性格原因。这是稍微往深处挖了。不同气质类型和性格的孩子在面对学校中发生的种种状况时其反应和体验是不同的。那些大大咧咧、神经大条的孩子,或者比较泼辣的孩子,基本上不会把什么事情放在心里,即便发生了挫折和不愉快,他们也不会在消极情绪里停留太久,转眼就忘了,或者面对伤害,他们会直接反抗或寻求帮助,不会选择自己哑忍,产生内伤,胆汁质和多血质的孩子不太容易陷入痛苦的精神世界走不出来,而相比较而言,粘液质和抑郁质的孩子,情绪体验往往比较深刻,多愁善感,性格内敛,这样的孩子遇见什么事情往往容易在内心留下很深的印记,对情绪产生很大影响,而且心重,什么事情都爱藏在心里,也比较隐忍。这样的孩子往往容易陷在痛苦中走不出来,产生对外部世界的疏离和抗拒,反应在学校生活中就是厌学和逃学。这样的孩子很让人心疼,但如果对待他们的问题处理不当,反而会让孩子更加不想上学。
3.原生家庭的原因。这就更往深处挖了。孩子的气质类型是天生的,而性格形成往往和原生家庭的氛围和成长环境的影响分不开。其实我们这些成年人也可以回想和反思一下,性格开朗、阳光、热情洋溢的人,他的成长环境应当是比较宽松和平和的,他的父母家人中应该没有性格比较极端或暴戾的,他的母亲应该是比较快乐的或者说是乐观的,父亲应该是比较尽责的;反过来说,一个孩子如果性格是长期压抑的、乖劣的、懦弱的,那我们可以稍稍审视一下他的父母,很多情况下,父母的关系是存在问题的,经常为琐事吵架、冷战、或者婚姻关系岌岌可危、母亲太过强势专制、又或者母亲长期处于焦虑、烦躁状态,不快乐、不幸福,而父亲或懦弱或冷漠或对家庭不负责任,这些情况带给孩子的影响就是诸如:缺乏安全感、忧郁、无法与人正常沟通、压抑而不善表达、无助感、自卑等等。在这样的性格特制下如果在学校再遭遇不顺,必然会产生厌学情绪,其实就是一种避世心理。
很多家长遇到孩子不想上学的情况第一反应就是想办法让孩子去上学,我个人感觉能把问题往深里反思和对孩子这种情绪包容接纳的家长不多,他们常常使用的方法就是威逼利诱,但效果往往差强人意,不是暂时勉强管用,就是压根不管用,然后面对孩子的不合作、不听话,愤怒至极的家长又会采取暴力打击,这等于给孩子的伤口又撒了一大把盐。不知道为什么想起前些时候七中跳楼的那个孩子的事情了,孩子走上绝路即是学校、家长、自身性格共同作用的结果,导致了悲剧的发生。面对孩子不上学,方法用尽的家长即使向外界求助,比如专门的家庭教育机构和心理咨询机构,他们最渴望的也是专家给出一个立竿见影的实用的办法,能赶紧让孩子上学,不要耽误落下的功课,不要耽误前程。想想都感觉心酸,心疼孩子。
我个人认为,当孩子产生厌学情绪的时候,首先要淡定,调整一下心中的震惊、不接受、焦虑等情绪,包容和接纳孩子,让已经背负了很多精神压力的孩子感受到你是他背后的支持,你可以给予他理解。和孩子的心理健康比起来,从一个人成长的漫长过程来看,那些耽误的功课其实根本不算什么,不妨让孩子先和学校环境隔离开来,有助于孩子心情的平复。
不妨给孩子时间和空间,不去打扰他,如果他想独自呆着的话。在孩子心情稍稍平复的基础之上,慢慢尝试着和孩子聊聊,坦诚相见,可以说说你的感受,但更要积极倾听孩子内心的真实感受,慢慢找出问题的根源所在。这个阶段家长切忌在孩子稍稍打开心门的时候被焦虑心驱使又开始说教或劝诱孩子去上学,这会让孩子不再信任你,把心锁得更紧。不妨抱着这样的想法:和孩子的健康阳光比起来,不上学又何妨?一个精神残缺扭曲的孩子,即便名牌大学毕业,又能有多大几率度过幸福的人生?
形成良性通路的沟通会把彼此心中的心结暴露出来,或者直接就消解了,这个过程也许很漫长,很考验家长的耐心,也很需要家长做出反思。问题越严重的孩子,除却本身性格而外,家庭存在的问题也越严重,或者家庭问题的时间很长久。不要怪孩子问题严重,要反思一下自己和家庭生活模式的问题,如果可以,积极改善或改变这些问题或缺陷,一点一滴的挖掘建设,直至问题土崩瓦解,健康的自我和家庭模式重新建立。同时也可以向外界求助,比如老师、同学、自己在这方面做得比较好的朋友,但是方法一定要得当、谨慎,表达一定要有效,以免产生新的误会,产生新的伤害,同时要保护孩子的自尊心,有些孩子是很反感家长越过代他们做决定的。
问题的形成不是一日之功,问题的解决也不会是一日之功,也许这个飞速发展,充满竞争的社会不会给我们的孩子时间和耐心,但是作为父母,我们要给予孩子时间和耐心。正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踏平坎坷才能迎来晚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