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复杂化的三部曲式,包含三部分,两端部分对称地位于中间部分的两侧。典型复三部曲式的两端与中间部分存在着对比。复三部曲式与单三部曲式的主要区别在于它至少有一个部分是大于乐段的结构(单二部或单三部)。
1、中部为三声中部或插部(B)。
2、中部为展开部(R)。
3、中部为连接部(T)。
4、中部为第一部分材料的发展(A’)。
5、合成性中部(浪漫派作曲家)(BC,BCD)。
6、复三部的三大部分不是由乐段而是由单二部或单三部曲式组成的。正因为这种曲式是由三个单曲式组合而成,所以被称为复三部曲式。
7、复三部的规模和复杂程度比单三部曲式扩大、提高了许多,通常会出现全新的对比主题(这是一种从“外部”扩大曲式结构的做法)。
8、它的第三部分几乎总是重复第一部分的内容,而不像单三部曲式中可能出现三部分各不相同的情况。
深度解析:
复三部曲式,是一种有再现的,较大型的三部型结构。它直接由带再现的三部曲式发展而来,但结构上发生变化。复三部曲式出现于17世纪末18世纪初,并在后来的发展中被应用于各种内容、性质的乐曲中。
复三部曲式是器乐曲常用的一种形式,它的典型用法是作为-个乐璋(通常是第二或第三乐章),出现在一 部大型套曲,如交响曲、奏鸣曲和重奏曲中间。独立的器乐曲也经常采用这种曲式结构,多芬的《第三交响曲》第二乐章一“葬礼进行曲”即是采用此曲式写成的。
从宏观角度,通过对贝多芬作品的研究与分析,特别是交响曲的剖析,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贝多芬的创作面貌及伟大思想;从微观角度,我们则可以了解到交响乐创作上的重大革新,可看到交响乐是如何从海顿、莫扎特时代过渡到舒伯特、门德尔松的新发展时期。
同时,分析其作品,我们还可更好地把握典型的曲式类型。下面通过分析其《第三交响曲》中的第二乐章“葬礼交响曲”,让读者更好地把握复三部曲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