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要树立文化自觉意识。文化自觉是文化自信的基础,文化自信是以文化自觉为前提的。如果广大的教育工作者连教育的文化自觉都缺乏,不能够认识到人类文化的多样性以及与之相关联的教育系统的多元性,不能够接受这种多样性的合理性,对自己身处其中的教育体系的文化基础和文化特征缺乏认知和认同,态度上、思想方法上总是将某一种文化体系中的教育当作标准的或先进的教育,那么要建立教育改革的文化自信是根本不可能的。比如,不同国家的师生关系是不同的,一些英美国家的师生关系可能更加平等、更加强调认知性的层面,而像中国和日本这些东方国家的师生关系可能更强调差别、更加突出其伦理性的一面。究竟哪一种师生关系是理想的或标准的师生关系,恐怕很难脱离文化环境进行抽象的比较或断定。以英美国家学生可以直呼教师的姓名来批评中国学校里学生对教师的敬称是不合理的。反过来,以中国学校里学生对教师的敬称来评论英美国家学生对教师称谓的直截也显得荒唐。
其次,要树立文化自省意识。树立或坚持文化自信,并非说对自己的教育文化盲目骄傲自大,认为自己的教育文化传统和现行体制一切皆好。假如这样的话,就会形成一种极端保守的立场,不利于教育改革的实施。树立或坚持文化自信,包含了对自身教育文化传统和现实中一些不足的方面进行深刻地批评或反省的元素,“好的要坚持,不足的要补齐”。这种自我批评或反省也是一种自信的表现。不敢面对自身文化和教育的短板,也是教育改革文化不自信的表现。另外,突出教育改革中的文化自省,还有助于预防教育改革从文化自卑走向文化自信过程中的沉渣泛起,盲目美化我们自己的教育传统和实践,以至于把一切不同于外国教育甚至把一切明显不符合时代精神的东西都作为“特色”加以保留与颂扬。当前,随着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测试中上海连续取得好的名次,国外教育界到中国来学习取经的越来越多,这一方面有利于我们重新发现自身教育的特色和优势,如教师培养制度、学科教研制度乃至于一些学科的教学模式等,另一方面也容易滋长对现行教育的自满情绪,忽视教育实践方面所存在的问题。
再其次,要树立文化自强意识。比起文化自觉、文化自省来说,文化自强才是文化自信的根本表征。文化自信和文化自强不能画等号。没有文化自信,很难有文化自强。但是有了文化自信,尽管有文化自强的希望,但不等于就实现了文化自强。强调教育改革的文化自信,其根本目的还是要实现教育改革的文化自强。教育改革的文化自强,是指教育改革要在继承优秀教育传统和宝贵教育改革经验并借鉴国际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合理做法基础上,以学生的健康发展为根本,以实际教育问题的解决为导向,不断地完善我们的教育体系、教育模式,以实现最终建成世界一流教育强国、人力资源强国和中华民族复兴中国梦的伟大目标。
最后,要培育文化担当精神。中华文化是讲求担当精神的,孔子在《论语·卫灵公》一篇中提出,“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在《论语·里仁》一篇提出,“朝闻道,夕死可矣”,这些话语就是呼吁芸芸众生在传承传统文化精神(“道”)方面的主体性和担当精神,并躬行践履,终身不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