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诗经;楚词;汉赋;唐诗;宋词;明清小说文学成就中任选一种,完成对一种文学成就的简介报告.

2024-11-29 03:21:55
推荐回答(3个)
回答1:

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皇冠上光辉夺目的一颗巨钻,在古代文学的阆苑里,她是一块芬芳绚丽的园圃。她以姹紫嫣红、千姿百态的丰神,与唐诗争奇,与元曲斗妍,历来与唐诗并称双绝,都代表一代文学之胜。远从《诗经》、《楚辞》及《汉魏六朝诗歌》里汲取营养,又为后来的明清对剧小说输送了有机成分。直到今天,她仍在陶冶着人们的情操,给我们带来很高的艺术享受。
词的初期极尽艳丽浮华,流行于市井酒肆之间,是一种通俗的艺术形式,五代时期的《花间集》就很明显地展露了词美丽绚烂的文采,但是这期间的词题材还仅限于描写闺情花柳、笙歌饮宴等方面,可以说还显得很“小气”。虽然艺术成就上已经达到了相当的水准,但是在思想内涵上层次还不够。宋代初期的词一开始也是沿袭这种词风,追求华丽词藻和对细腻情感的描写。像曾因写过“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而得罪了仁宗皇帝的柳永,郁郁不得志,一生就流连于歌坊青楼之间,给歌妓们写写词。所谓“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当时的词被认为是一种粗俗的民间艺术,不登大雅之堂,以至于宋朝的晏殊在当上宰相之后,对于他以前所做的词都不承认是自己写的。宋朝的艳妓之多,水平之高为其他朝代所罕有,她们和宋朝的才子们一起共同推动了词这一新兴艺术形式在民间的广泛流传。
但是,随着词在宋代的文学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词的内涵也在不断地充实和提高。“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奠定了边塞词在宋词中的地位,使只闻歌筵酒席、宫廷豪门、都市风情、脂粉相思之类的世人一新耳目。到苏词首开豪放词风,宋词已经不仅限于文人士大夫寄情娱乐和表达儿女之情的玩物,更寄托了当时的士大夫对时代、对人生乃至对社会政治等各方面的感悟和思考。宋词彻底跳出了歌舞艳情的巢窠,升华为一种代表了时代精神的文化形式。

回答2:

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皇冠上光辉夺目的一颗巨钻,在古代文学的阆苑里,她是一块芬芳绚丽的园圃。她以姹紫嫣红、千姿百态的丰神,与唐诗争奇,与元曲斗妍,历来与唐诗并称双绝,都代表一代文学之胜。远从《诗经》、《楚辞》及《汉魏六朝诗歌》里汲取营养,又为后来的明清对剧小说输送了有机成分。直到今天,她仍在陶冶着人们的情操,给我们带来很高的艺术享受。
词的初期极尽艳丽浮华,流行于市井酒肆之间,是一种通俗的艺术形式,五代时期的《花间集》就很明显地展露了词美丽绚烂的文采,但是这期间的词题材还仅限于描写闺情花柳、笙歌饮宴等方面,可以说还显得很“小气”。虽然艺术成就上已经达到了相当的水准,但是在思想内涵上层次还不够。宋代初期的词一开始也是沿袭这种词风,追求华丽词藻和对细腻情感的描写。像曾因写过“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而得罪了仁宗皇帝的柳永,郁郁不得志,一生就流连于歌坊青楼之间,给歌妓们写写词。所谓“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当时的词被认为是一种粗俗的民间艺术,不登大雅之堂,以至于宋朝的晏殊在当上宰相之后,对于他以前所做的词都不承认是自己写的。宋朝的艳妓之多,水平之高为其他朝代所罕有,她们和宋朝的才子们一起共同推动了词这一新兴艺术形式在民间的广泛流传。
但是,随着词在宋代的文学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词的内涵也在不断地充实和提高。“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奠定了边塞词在宋词中的地位,使只闻歌筵酒席、宫廷豪门、都市风情、脂粉相思之类的世人一新耳目。到苏词首开豪放词风,宋词已经不仅限于文人士大夫寄情娱乐和表达儿女之情的玩物,更寄托了当时的士大夫对时代、对人生乃至对社会政治等各方面的感悟和思考。宋词彻底跳出了歌舞艳情的巢窠,升华为一种代表了时代精神的文化形式。

回答3:

题龙阳县青草湖 唐温如
西风吹老洞庭波, 一夜湘君白发多。
醉后不知天在水, 满船星梦压星河。

初唐的《春江花月夜》,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与之相对应的另一首唐诗,晚唐诗人唐温如唯一的传世之作《题龙阳县青草湖》,似乎可以作为晚唐诗歌的一个清新点缀。
关于作者,历史上没有只言片语的记载。这首诗就像是他的一幅自画像,读过之后诗人的风貌清晰地呈现在我们面前。诗题中的龙阳县,即今天湖南汉寿。青草湖,即今洞庭湖的东南部,因湖的南面有青草山而得名。试题中说青草湖,而诗中又写为“洞庭”,是因为两水相连相通的缘故。
这是一首极富艺术个性的纪游诗。开首两句,诗人把对历史的追忆与对眼前壮阔的自然景色的描绘巧妙地结合起来,以虚幻的神话传递出真实的感情:在秋风飒飒、广袤无垠的洞庭湖上,泛起层层白波,让人不由想起白发湘君的形象。传说湘君闻帝舜死于苍梧之野,啼竹成斑,那是够悲切了;而今萧瑟的秋景,也使美丽的湘君一夜白发,洞庭秋色是多么触目惊心。后两句则是对梦的描述,醉酒之后的诗人感觉好像是在银河里荡波,梦境里留下的是无尽的惆怅。
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笔调轻灵,无一粘笔,是这首诗在艺术上的主要特色。诗人着意于真情实感的表现,并不拘泥于形貌,因而写来不拘一格,超尘脱俗。古代写梦的诗歌不少,象这首诗歌写得清新奇丽而又含蓄丰富,无论写景叙梦,诗境之缥缈奇幻,构思之新颖独特,为前人诗作少见。

望洞庭 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中一青螺。

历来描写洞庭景色的诗文很多,要写得别开生面、独树一帜是十分不易。刘禹锡这首《望洞庭》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把千里洞庭尽收眼底,抓住最有代表性的湖光和山色,轻轻着笔,配以丰富的想象、巧妙的比喻,把洞庭美景再现纸上,表现出惊人的艺术功力。
尤其是后两句,把君山比喻作“白银盘中一青螺”,是匪夷所思的妙句。然而,它的擅胜之处不只表现在设喻的精警上,可贵的是它所表现的壮阔不凡的气度和所寄托的高卓清奇的情致。这首诗歌没有荡思八极、纳须弥于芥子的气魄,是难以措笔的。一首山水小诗,见出诗人富有浪漫色彩的奇思壮采。

花非花 白居易
花非花,雾非雾,夜半来,天明去。
来如春风几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

白居易诗不仅以语言浅近著称,其意境亦多显露。这首“花非花”却颇有些朦胧的味道,是白诗中的一个特例。
该诗由一连串比喻构成,它们环环相扣,如云行水流,自然成文,反复以鲜明的形象突出一个未曾说明的喻意。这叫做博喻。此诗中只见喻体而不见喻本,从而为此诗的意境蒙上了一层“朦胧”色彩。
此诗运用三字句与七字句轮换的形式,是当时民间歌谣三三七句式的活用,兼有节律整饬与错综之美,极似后来的小令。后人竟采此诗句法为词调,以“花非花”为调名。词对五七言诗在内容上的一大转关,就在于更倾向于人的内在心境的表现。在这点上,此诗也与词相近。这种“诗似小词”的现象,出现在唐代较早从事词体创作的诗人白居易笔下,很自然。

南园十三首(其一) 李贺
花枝草蔓眼中开,小白长红越女腮。
可怜日暮嫣香落,嫁与春风不用媒。

《南园十三首》是李贺回乡居住,家中所作。这是一首描写南园景色、慨叹春暮花落的小诗。前两句写花开:春回大地,南园百花竞放,艳丽多姿,把鲜花比喻作越地美女的面颊,赋予物以某种人的素质,显得格外精神。后两句写花落:日中花开,眼前一片姹紫嫣红,日暮就落下了,随着春风飘落满地。一前一后“越女腮”和“嫁”相映照,越发显得有些辛酸。
这首七言绝句,以赋笔为主,兼用比兴手法,清新委婉,风格别具,是不可多得的抒情佳作。

陇西行 王维
十里一走马,五里一扬鞭。
都使军书至,匈奴围酒泉。
关山正飞雪,烽火断无烟。

这是王维用乐府旧题写的一首边塞诗。
诗一开头,便写告急途中,军使跃马扬鞭,飞驰而来。一、二句形容“一走马”、“一扬鞭”,“十里”、“五里”的路程便风驰一般闪过,以夸张的语言渲染了十万火急的紧张气氛。中间两句点明了骑者的身份和告急的事由。一个“围”字显示了情形严重,一个“至”字则交待了军书终于及时送达。最后两句,补充交待了气候对烽火报警的影响。按理,应该先见烽火,后到军书,然而现在是先接到军书,却见满天大雪,望断关山,不见烽火。写到这里,全诗嘎然而止,给读者留下想象的余地。尽管形势告急,气氛紧张,诗中表现的情绪却是热烈、镇定和自信。
这首诗取材很有特点。它反映的是边塞战争,诗人着眼点不在边关如何被围、军书送达后援军如何出动,而是撷取军史飞马告急的片断去描写。这种写法,节奏短促、一气呵成,在艺术构思上显得不落俗套。

霜 月 李商隐
初闻征雁已无蝉,白尺楼高水接天。
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

文学作品,特别是诗歌,它的特点在于即景寓情,因象寄兴。读了李商隐这首《霜月》,就会有这样的感受。
这诗是写深秋季节,在一座临水高楼上观赏霜月交辉的夜景。秋天,草木摇落而变衰,清霄的月影霜痕却格外光明皎洁。树枝上已听不见蝉鸣,辽阔的长空里,时时传来雁阵惊寒之声。在月白霜清的宵夜,高楼独依,水光接天,望去一片澄澈空明。
三四句则是在写景的基础上,诗人的灵府飞进月地云阶的神话世界去了。“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冰肌玉骨的绝代佳人,愈是在霄寒露冷,愈见出雾鬓风鬟之美。她们的绰约仙姿之所以不同于庸脂俗粉,是经得起寒冷的考验。写霜月不从霜月本身着笔,而写月中霜里的素娥和青女,象征为霜和月。这样使人描绘的就不仅仅是秋夜的自然景色,而是勾摄了清秋的魂魄,霜月的精神。
诗人的笔触完全在空际点染盘旋,诗境如海市蜃楼,弹指即逝;诗的形象是幻想和现实交织在一起的完美整体。

苏小小墓 李贺
幽兰露, 如啼眼。
无物结同心,烟花不堪剪。
草如茵, 松如盖,
风为裳, 水为佩。
油壁车, 夕相待。
冷翠烛, 劳光彩。
西陵下, 风吹雨。

李贺的鬼诗总共只有十来首,不到他全部作品的二十分之一。然而“鬼”字却与他结下不解之缘,被人视为“鬼才”、“鬼仙”。这些诗表现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应当怎么评价,也成为一桩从古到今莫衷一是的笔墨公案。
《苏小小墓》是李贺鬼诗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一篇。苏小小是南齐时钱塘人,李绅在《真娘墓》诗序中说:“嘉兴县前有吴人苏小小墓,风雨之夕,或闻其上有歌吹之音。”《苏小小墓》就是以此景起兴,通过一派凄迷的景象和丰富的联想,刻画出飘飘忽忽、若隐若现的苏小小鬼魂形象,不仅烘托出苏小小鬼魂形象的婉媚多姿,也反应了她心境的索寞凄凉,收到了一箭双雕的艺术效果。
这首诗的主题和意境显然受到屈原《九歌.山鬼》的影响。由于诗人采用以景拟人的手法,他笔下的苏小小形象,比之屈原的山鬼,更具有空灵缥缈、有影无形的鬼魂特点。她是怀着缠绵不尽的哀怨在冥路上游荡。

静夜思 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一个做客他乡的人,都会有这样的感觉:白天倒还罢了,到了夜深人静的时候,思想的情绪就难免在心头泛起波澜;何况是月明之夜,更何况是明月如霜的秋夜。
在客中深夜不能成眠、短梦初回的时候,庭院寂寥,透过窗户的皎洁月光映照到床前,带来秋宵的寒意。诗人朦胧间望去,在迷离恍惚的心情下,好像一层白皑皑的浓霜;再定眼一看,四周围的环境告诉他,这不是霜痕而是月色。一轮娟娟素魄挂在窗前,秋夜的天空是那么明净。
对于远游的客人来说,旅思秋怀,客况萧条,年华易失。凝望着月亮,想起故乡的一切、家里的亲人,思客慢慢地下了头。。。
这首小诗,既没有奇特新颖的想象,更没有精工华美的辞藻。它用叙述的语气,写远客思乡的情怀,意味深长,千百年来广泛地吸引读者。它的内容是单纯的,又是丰富的;他是容易理解的,又是体味不尽的;它的构思细致而深曲,又是脱口吟成、浑然无迹的。这是李白绝句的“自然”、“无意于工而无不工”的妙境。

观 猎 王维
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
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诗题一作《猎骑》,是王维前期作品。写的是一次普通狩猎活动,却激情洋溢,豪兴万丈。其艺术手法,被赞为:“章法、句法、字法俱至绝顶,盛唐诗中亦不多见。”
诗的开篇就是“风劲角弓疾”,未及写人,先全力写其影响。待声势俱足,才推出射猎主角“将军猎渭城”。这开章一笔如高山坠石,不知其来,令人惊绝,两句若倒转就是凡笔。
渭城是秦时咸阳故城,在长安西北,渭水北岸,其时平原草枯,积雪消融,冬末的萧条里略带一丝春意。“草枯”“雪尽”四字如素描一般简洁、形象,颇具画意。“鹰眼”因“草枯”而特别敏锐,“马蹄”因“雪尽”而绝无滞碍。如此精妙的流水对,实在不多见。
颈联紧接“马蹄轻”而来,意思却转折到罢猎还归,与上文义脉不断,自然流走。新丰市故址在今陕西临潼县,细柳营在今陕西长安县,两地相隔七十里。诗人兴会所至,一时汇集,典雅有味,原不必指实。这两句连上两句,体现了主人公有名将风度,既生动描写了猎骑情景,又抒发了喜悦和轻快的心情。
写到猎归,诗意本尽。尾联却以写景作结,遥遥“回看”行猎处的远景,已是“千里暮云平”。此景遥接篇首,首尾呼应,形成对照。写景俱是表情,于景的变化中见情的消长,堪称妙笔。
纵观全诗,半写出猎,半写猎归,起的突兀,结的意远,中两联一气流走,承转自如,有格律束缚不住的气势,又能首尾回环映带,体合五律,这是章法之妙。诗中藏三地名而使人不觉,用典浑化无迹,写景俱能传情,至三四句既穷物理又意见于言外,这是句法之妙。枯、尽、疾、轻、忽过、还归,遣词用字准确锤炼,这是字法之妙。所有这些手法,又都能表达诗中人生气远出的意态与豪情,所以此诗当得起盛唐佳作的称誉。

横江词六首(其一) 李白
人道横江好, 侬道横江恶。
猛风吹倒天门山,白浪高于瓦官阁。

李白早期创作的诗歌就焕发着积极浪漫主义的光彩,语言明朗真率,他这种艺术特色的形成得力于学习汉魏乐府民歌。这首诗,无论在语言运用和艺术构思上都深受南朝乐府吴声歌曲的影响。
横江即横江浦,在今安徽和县东南,位于长江西北岸,东南岸的采石矶相对,形势险要。天门山由东、西两梁山组成,两山东西相向,横夹大江,对峙如门。“猛风吹倒天门山”描述大风呼啸而过,仿佛要吹倒天门山,这是民歌惯用的夸张手法。“白浪高于瓦官阁”,沿着天门山长江江面,排山倒海般奔腾而去,洪流浪峰,一浪高一浪,仿佛高于南京城外江边上的瓦官阁。
诗人以浪漫主义的彩笔,创造出雄伟壮阔的境界,读来使人精神振奋。语言也象民歌般自然流畅,明白如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