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可能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心情不好,到操场上跑几圈,心情就会有所改变。这是偶然的吗?对于这种现象,美国心理学家马尔曼作了研究,结果发现:人在运动后,焦虑、抑郁的水平显著下降,而愉快程度则会显著升高,这种现象被称为体育锻炼的短期情绪效应。相对于这种短期效应,长期参加锻炼的人其快乐程度和不参加或不坚持参加锻炼的人相比,也有明显的数据差异。
为什么会存在这样的现象呢?北京宣武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医师闵宝权说:“运动让人放松,运动使人快乐,从心理学角度来讲,运动对于人的情绪具有良好的调节功能。在运动过程中,个体的很多能量通过合理的方式宣泄了,因此,分配到负面情绪的能量相对就少了。”
矫玮教授指出,运动本身可以促进人体的内分泌变化,大脑在运动后会产生一种名为内啡肽的物质,人心情的好坏,同大脑内分泌出来的内啡肽的多少相关。运动可以刺激内啡肽的分泌,使内啡肽的分泌增多,在内腓肽的激发下,人的身心处于轻松愉悦的状态中。内啡肽因此也被称为“快乐激素”或者“年轻激素”,它能让人感到欢愉和满足,甚至可以帮助人排遣压力和不快。
矫玮教授同时指出,并非所有的运动都可以产生这种效果,内啡肽的分泌需要一定的运动强度和一定的运动时间,才能使它分泌出来,现在一般认为,中等偏上强度的运动,比如健身操、跑步、登山、羽毛球等,运动30分钟以上才能刺激内啡肽的分泌。缓慢的散步并不能达到上述效果,但散步可以转移人的注意力,舒缓郁闷或紧张情绪,达到减轻抑郁的效果。
内啡肽同吗啡的作用比较相似,都会使人感到特别舒服、特别愉快,因此运动也会使人上瘾,人们享受运动后舒服、放松的状态,如果一段时间不运动,就会觉得浑身不自在。但运动的成瘾与毒品的成瘾不一样,这种成瘾是一种比较健康的,比较好的成瘾。
运动可以抵抗抑郁症
据统计,全球约有10%%的人患有抑郁症,1/5的人会在一生中的某个阶段遭遇抑郁症。据世界卫生组织不久前公布的年度报告显示:抑郁症目前已位居世界十大疾病之第四,预计到2020年,将跃至第二,排在心肌梗死之后癌症之前。
闵宝权指出,从医学的角度来说,人体内如果内啡肽减少,会使人有痛苦体验、缺少快感、产生抑郁,运动可以促进内啡肽的分泌,后者具有镇痛及松弛神经作用;运动也可促进五羟色胺和甲肾上腺素的分泌,可以减轻萎靡不振、思维迟缓,减缓郁闷紧张情绪,因此,针对抑郁症或伴有焦虑的患者,在给予针对性的药物和心理治疗的同时,我们常会建议他们适量运动。
美国北达科他州大学心理学家布赖恩·迈耶认为,抬头向上看时,人类的大脑会转得更快。因此,当人产生悲观情绪时,如果抬头向上看,就不会那么悲观地思考问题;但若老是低着头的话,就会更加悲观地进行思考。所以,打羽毛球、网球是排除抑郁的好方法。
步行让我们健美、登山让我们开阔、游泳让我们舒展,我们的祖先在与自然的相处中总结出来的运动都是为了让我们更为健康、快乐地生活。让我们动起来吧,因为生命在于运动。
肯定的,只要你喜欢运动,那么你做运动就会感到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