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流行歌曲的源起与发展

2024-11-27 15:31:56
推荐回答(2个)
回答1:

说到人类为什么唱歌,探讨诗歌起源和语言发生的人们早就习惯于这样一种说法,那就是:“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也就是说,人类先学会了说话,为了表达更深厚的情感才开始唱歌。然而这种认识显然是从已经为歌曲安排了功能的角度提出来的,用它来说明歌唱的起源是有点本末倒置的。就好像现在人们想吃好菜想到了螃蟹,很多人会有同感,但这并不能说明最早吃螃蟹的人是为了美味。现代口头传统和语言口头性的研究为我们设想人类歌唱和语言的起源提供了充分的证据。

其实人类歌唱的产生几乎与语言产生是同步的,因为人类最初的语言传承只能通过韵律化的口头语言本身,而这就是原始的歌唱。

人类语言的产生首先要求祖先们开始发声,然后具体的声音必须与具体的意义对应,而这种声音和意义的对应必须得到群体的认同。可想而知,语言产生这最重要的一步必然是一个群体发声的过程。接下来的问题是,语言产生之后如何被记录并积累?这也许是比产生更重要的一步。毫无疑问,在当时人们只能通过记忆保存语言。对于个体而言,必须记忆而且不能与群体的意义偏差,因此语言的积累过程仍然是经常性的群体发声,重复已经被定义的词语(或称语言单元)。重复和记忆两方面的要求决定了先民的群体发声必然趋于韵律化,于是原始的歌唱便产生了。语言的产生、认同和存储都离不开有节奏和韵律的群体重复,可以说语言依赖歌而生存,没有歌语言无以附生,因此歌唱并不是因为要表达更深厚的情感才产生,更不是为娱乐而产生。这种语言、经验和文化都依赖口头语言记录和积累的社会,与如今世界上依赖书写的各民族主流社会有完全不同的生活和思维方式,语言有完全不同的特点,所有这些特点构成的是我们已经很不了解的口头传统。即便在今天的世界上仍有依赖口头传统的民族,他们生活中的歌唱,功能仍然更多的是记录而不是娱乐。来自象牙海岸的达迪·艾姆·娄说:“在我们村里有一个人他有个女儿,一个年轻人想要娶她,可年轻人信的是不同的宗教。女孩的父亲告诉年轻人他必须改变宗教,于是他改了。村里的人编了一首关于这事的歌,人人都在唱,都在取笑这个人:‘就为娶老婆,你放弃了信仰。’家乡的人们编关于任何事的歌曲。”

当然随着口头语言的丰富,人类经验和文化在语言中的积累增加,这种扩展、存储和认同文化的群体歌唱很自然地融入了分享的喜悦、丧失同伴的悲伤以及鼓舞士气的激动等人类感情。这种感情开始与特定的节奏、旋律和唱法对应起来,人们有了音乐的感觉。当书写文字出现之后,主流社会记录语言和文化的任务交给了书写,音乐便与语言脱离,纯音乐出现,书写传统开始形成。标志音乐与语言脱离的时期,西方大致在亚历士多德年代,即公元前427年到347年,中国则在春秋战国时期,即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书写的出现完全改变了人类的文化传承方式,也改变了人类的生活和思维方式。书写文字的出现一直以来被认为是人类文明的标志,也就是意味着书写产生之前的人类是落后和野蛮的。但口头传统的研究昭示了所谓“史前文化”同样是丰富和复杂的,仅仅反思一下华夏文化最璀璨的时期不是书写文化千年历史长河的中下游,而是书写产生之初——春秋战国时的诸子百家,就会意识到那些思想更多的是形成于口头传统,只不过被书写文字记录了下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意识到,口头语言的效率在很多方面优于书写语言。

为什么这样说,两种语言有什么本质的区别呢?

首先看书写语言,它作为语言和知识传承的手段,追求的是信息从一个人的思想按规矩写在石头、竹简、丝绢或纸张等介质上。对表达者来说,书写的效率即记录在介质上的效率。因此,口头性语言必要的重复、夸张甚至韵律等诸多特点很自然会被略去。反观口头性语言,它追求的是信息从一个人的思想有效地传达到另一个或许许多多人的思想里。用书写的标准衡量,口头性语言的冗赘、迂回、老生常谈和陈词滥调等是典型的低效率表现,然而这只是书写到纸面的低效,恰恰是这些特点使其传达到人,深入人心的效率远远高于书写语言。归纳一下,书写语言与口头性语言的本质区别在于:书写是便于表达的语言,而口头性语言是便于接受的语言。

然而,各民族的历史大多经历了书写取代口头传统的演变,我们姑且不去研究其复杂的原因。当主流社会中的文学(主要是诗歌)与音乐分道扬镳之后,它便很自然朝脱离群众的方向发展,无论是修辞、文体,还是风格流派都会越来越不方便接受,缺少读者认同。关注一下中国的诗歌发展史就会发现,每一次诗歌大的变化都是民间歌唱带来的。四言诗变五七言是因为汉魏时期的民间乐府歌谣,五七言变长短句是受从晚唐至宋元两代民间曲牌流行的影响,现代诗歌恰恰是在白话文运动热潮中向民间歌谣学习之后开始,由当年热衷于歌谣研究的不少人倡导并试验的。这种影响带来的不仅仅是形式上的变化,我们很容易发现每一次变化的初期诗风都会表现出淳朴简约,清新自然。这些都表现出书写文字有违自然的人性,而口头性语言更容易被所有人接受的本质。

这种主流社会中书写文学与民间存续的口头性歌谣既冲突又融汇的动态平衡,在20世纪之初被打破了。打破这种平衡的是媒体技术的进步,首先是录音技术,而后是传播技术。1890年留声机投入商业生产,到1900至1910年,留声机被胶木唱片所取代。当声音可以被逼真地记录之后,首先被记录的是音乐。而音乐可以被记录标志着现代流行音乐的开始。这是出现的第一种流行音乐是纽约的犹太作曲家将黑人舞蹈音乐拉格(rag)与欧洲传统音乐结合创造的一种歌曲形式:拉格泰姆(ragtime)。代表性的作曲家是乔治·格什温(George Gershiwin)和歌曲作者埃尔文·柏林(Irving Berlin)。1903年,大批拉格泰姆音乐家聚居纽约日以继夜地创作这种商业需要的音乐,传统音乐家戏称之为“叮乓巷”(Tin Pan Alley),其流行势头一直持续到50年代。直到今天,仍不时有这种风格的流行歌曲出现,在百老汇的舞台上它仍然是风格的主流。1900年前后,爵士乐出现并被丰富地记录在唱片当中,它复杂的形式开始成为流行音乐与古典音乐的中介,为拉格泰姆音乐家提供了登堂入室的手段。然而爵士乐真正成为大众流行音乐是20年代歌手出现在乐队当中。现代流行音乐的出现是以声音被记录为前提,它首先唤起的是大众回到口头传统需求,其次它为音乐家提供了方便表达的手段,即并不符合口头性特点,不为大众接受的作品也可以被记录,并被少数人接受。因此唱片业的出现部分复活了歌唱这种口头性艺术,但其中夹杂着类似书写文化观念的因素。也是在录音技术的前提之下,1912年,第一首布鲁斯歌曲被录制成唱片,以后一系列的录音为60年的摇滚乐歌手提供了从小耳濡目染的虚拟口头传统。

1920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民用电子管收音机普及。整个20年代初期,广播电台一家家建立,这为真正平民接受流行音乐提供了条件。广播电台在商业利益的驱使之下,研究并推出广大下层民众喜欢的音乐节目,从此以后流行音乐基本上就是流行歌曲,即有歌词内容的音乐。爵士乐当中开始启用歌手,Louis Armstrong、Bing Crossby、Billie Holliday以及后来出现的Frank Sinatra成为最炙手可热的歌手,他们演出同时出版唱片,为唱片公司和他们自己带来丰厚的报酬。他们的演唱技巧和著名歌曲被人们津津乐道,而这种爵士歌手的风格成为摇滚乐出现之前最主流的流行音乐风格。与此同时,20年代的美国南方出现了一档名为“山地音乐”(Hillbilly music)的音乐节目,它是由南方音乐家针对南方乡村听众演出南方民间音乐。这种唱片销量较少,主要通过广播传播,因而始终针对下层听众的音乐形式,更好地复现了歌谣的口头性特点,它就是早期的乡村音乐。奠定乡村音乐风格的是早期的艺术家The Carter Family、Jimmy Rogers和稍后的Bill Monroe、Hank Williams。在30年代,哈佛大学兴起的口头传统研究之风当中,John Lomax和Alan Lomax父子俩大量采集南方民谣,为黑人民歌手莱德伯里Leadbelly和白人民歌手Woody Guthrie录制了一系列民歌资料唱片。这些质朴的民歌成为50年代末60年代初新一代人表达思想的主要参考资料甚至翻唱曲目。

然而真正意义上的流行音乐热潮来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1947年电视网在美国建立,视觉形象更增添了感性的影响力。这种视觉文化在开始可以强化口头文化影响力,但同时它渐渐形成一种与理性文化相对的感性影响,这种影响在60年代之后被极大地强化,成为了干扰流行音乐的重要因素。不过紧接着在1952年,半导体收音机出现,这种便宜并方便携带的歌曲传播工具成为新文化的重要传播介质,而那种文化的直接载体就是流行歌曲,即摇滚乐。

流行音乐如此鲜明的反映文化、艺术特点和时代特点,完全源于美国战后一代人(Baby Boomers)的数量、影响力以及他们波澜壮阔的成长经历。没有哪个国家能像美国这样科学技术领先,始终占据录音和传媒技术中心,而同时又具有质朴的黑人和白人民间音乐传统,尤其是黑人更接近口头传统的音乐传统;没有哪个国家像美国这样极端保守主义和民主思想并存,关心世界同时蛮横干预他国政治经济;没有哪个国家像美国这样商业化和道德观念矛盾冲突激烈,享乐主义、物质主义的娱乐业与肩负道义的摇滚乐分庭抗礼。这就是为什么本书和本课程以战后美国历史和摇滚乐为主要研究对象,阐释歌唱随历史文化,科学技术以及各种因素的演化

回答2:

流行音乐起源于美国的爵士音乐。20世纪初,美国出现了一种由多民族文化汇集而成的爵士音乐。这种新兴音乐,以它独特的演奏(演唱)方式,刷新了听众的耳目,轰动了全美国,又很快传遍西欧各国。 pyOIZc
在今天,流行音乐所包含的内容极其广泛。在器乐作品中,它包括丰富多采的轻音乐、爵士乐、摇摆舞曲、迪斯科舞曲,探戈舞曲,圆舞曲以及各种不同风格的舞曲和各类小型歌剧的配乐等。 ckWFm4~d
流行音乐中器乐作品的特点是:节奏鲜明,轻松活泼或抒情优美,演奏方法多种多样,音响多变,色彩丰富,织体层次简明,乐队规模不大,现代作品多使用电声乐器。声乐作品的特点是:生活气息浓郁、抒情、风趣、音域不宽,手法通俗、曲调顺口、易于传唱;歌词多用生活语言,浅显易,易为听者接受和传唱;歌手多是自成一格的流行歌星,发声方法各有千秋,不受声乐学派的约束,演唱时感情重于声音技巧,动和自由不羁,自然亲切,易引起听众的共鸣;小乐队的强声伴奏与歌声融为一体。由于流行音乐具备上述特点,所以就能够和群众连在一起,无论文化水平的高低,都易于接受。 dAK"tK~*
流行音乐也就是通俗音乐,流行歌曲作为一种以消遣娱乐为主的大众文化现象,流行歌曲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脉络息息相关,俨然已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份,尤其是90年代以后随著国家的政策开放,使得流行歌曲的内容形式更加的多元化,更加的深入人心,90年代的流行音乐变化较广,并且与我们的生长背景较为接近。然而流行歌曲不仅是艺术,也是娱乐、精神寄托,更是反应百姓生活的写实记录,甚至是大众思想、意识型态的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