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 是什么?怎样才能思考到哲学?

2024-11-29 21:23:10
推荐回答(4个)
回答1:

哲学的定义:哲学是以世界整体作为研究对象,以发现世界的一般规定和规律、确立系统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作为基本任务的一般科学,是人类认识世界的社会实践活动,是社会意识的具体存在和表现形式。
哲学的本质和特征。
哲学是人类认识世界的社会实践活动的一门理论。哲学同各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具有共同的规定,它们都是人类认识世界的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实践活动是哲学的本质和属性规定。
什么是世界?世界是个别具体事物组成的统一体,个别具体事物是世界的具体存在和表现形式,世界就是具体事物,具体事物就是世界。
世界或具体事物不仅具有可以被人感到的形体,还具有可以被人知道的各种联系和规定。世界或具体事物可以被两分或多分为不同的种类和组成部分,被两分或多分形成的不同种类和组成部分也可以被综合归纳为统一的具体事物和世界。
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都不是世界的整体,而仅仅是世界的某个组成部分。把世界整体和世界个体作为研究对象,把发现世界的一般规定和规律作为己任是哲学有别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显著特征。
哲学是社会意识的存在和表现形式。
社会意识是社会具有的必然要求、必然规律、必然趋势、必然规律,是社会主体在日常社会生活、社会活动和社会行为中表现出来的意向、愿望、意识、思想、欲望、理想、法则、观念。
社会意识是社会实践活动的内容和本质,是社会实践活动的统帅和灵魂,社会实践活动是社会意识的存在和表现形式,哲学是人类认识世界的社会实践活动,因此,哲学是社会意识的具体存在的内容表达形式。
马克思公然宣称自己的哲学是为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的解放事业服务的,是无产阶级的社会意识。
生存发展是社会意识的一般规定和内容,当然也是人类的哲学社会实践活动的一般规定和内容。
人类为什么要进行哲学社会实践活动?因为生存发展是人类生来具有一般本质和规定,现实世界不能完全满足人类生存发展的需要,人类只有进行包含哲学、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社会实践活动,才能实现生存发展的基本目标。人类的哲学思维和哲学社会实践活动是有目的有计划的行为,是包含社会意识内容和规定的行为。
哲学是具体事物或世界的组成部分。
哲学是社会主体——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是人的存在形式和组成部分,是存在于具体事物之中的相对抽象事物,是包含元本体的元实体,是统一世界大集体中的一个普通成员。
哲学是一门有历史悠久的学问,人们关于哲学的定义有多种版本。
哲学(PHILOSOPHIA)是两千五百年前古希腊人赫拉克利特创造的术语,本义是“追求智慧”。十九世纪末,日本学者西周(NISHIAMANE)将外文PHILOSOPHIA译成汉文“哲学”。黄遵宪又将哲学一词转介到中国。中国清代以前的文化典籍中并无哲学一词,“哲”在汉语中的基本含义是“明智”,与外文PHILOSOPHIA的语义相贴近。外文PHILOSOPHIA按其本义是“爱智慧”,而非智慧之本体,哲学表现为对智慧永无止歇的追求。
西学东渐哲学进入中国后,学界发生了中国本土文化中有无哲学的论争。认为中国有哲学的人把哲学定义为:关于宇宙和人生的基本思考。
胡适在他的《中国哲学史大纲》指出:“凡研究人生且要的问题,从根本上着想,要寻求一个且要的解决”这样的学问叫做哲学。
冯友兰在《中国哲学简史》中提到自己的哲学定义:“就是对于人生的有系统的反思的思想”。
中外哲学的产生皆起源于疑虑与惊讶。譬如屈原之《天问》曰:遂古之初,谁传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整整一部长诗,一百五十八问,皆是对宇宙人生的奥秘、对远古神话的传说的惊讶与疑虑。哲人正是由此开始了自己独立的思索与探求。并且,惊讶与疑虑将始终伴随着哲人的沉思。
哲学是人在求知欲望的驱使下,对一切能想到的事物(不论其虚实),追问其本质、关联、共性的思考与探索。
爱因斯坦关于哲学的定义:如果把哲学理解为在最普遍和最广泛的形式中对知识的追求,那么,哲学显然就可以被认为是全部科学之母。
十八世纪德国著名浪漫派诗人、短命天才诺瓦利斯(1772—1801)关于哲学的定义:哲学是全部科学之母。哲学活动的本质原就是精神还乡,凡是怀着乡愁的冲动到处寻找精神家园的活动皆可称之为哲学。
哲学是对世界终极意义的解释,它在解释中使我们了解世界,使世界在我们的意识中合理化,从而为我们提供心灵的慰藉。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现在较流行的关于哲学的定义,这种关于哲学的定义是完全错误的。
什么是系统化、理论化的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系统化的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就是系统化的哲学理论。把哲学定义为哲学理论,驴头不对马嘴。
今天,还有许多重要的科学文化概念在人们的知识库中都是模糊不清的,都是没有明确科学定义的。社会文化的建设应该重视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研讨。

回答2:

哲学语句总是在一句话上体现出某种复杂关系,让人去思考。这本身就是一种完善自己精神修养和帮助他人完善思想的行为。比如:意义的意义是什么这一类的问题。
哲学的特征在于追问本质,不断反思。内容上,哲学的反思对象无所不包;深度上,哲学的反思是无穷无尽的。现实中,我们可以借用哲学的思维方式,但是不能照搬哲学的思维方式。也即是说我们能够直接关注的现实是具体而有限的,思维的不可封闭性使得我们在解决具体问题时不能进行无穷追问,比如,什么是哲学?用来解释哲学的核心词汇是A;什么是A呢?你用B来解释A;什么是B呢?你用C来解释B;什么是C呢?如此追问下去,是不能解决具体问题的。
哲学是智慧之水……
生活即哲学。所以,哲学没法学,想学它,那它就不叫哲学了。如果你是在书本上理解的哲学,那么我可以肯定的告诉你:除非你的IQ比爱因斯坦还高,否则你根本理解不出文字所反映出的到底是什么。
会消极、会积极、会快乐、会悲伤、会逻辑的思考事物、会逆向思考事物、能知道相对的东西中间所存在的缝隙……那你就是哲学家。
不过很难做到,因为这需要很多时间去思考。哲学家是思想上的伟人,是现实中的悲哀者,因为他总是对整体与细节同时进行考虑。
世界很快乐,哲学家会悲伤;世界很悲伤,哲学家也很悲伤。
哲学世界:悲之,非心尔,悲天悯人之心也。
(个人感觉:哲学家们在思考上是属于完美主义者的,而这种高质量完美的结果往往会变成一副[蒙娜丽莎]一样的存在)

回答3:

你去看苏菲的世界吧

回答4:

哲学的定义
[编辑本段]
哲学的定义:哲学是以世界整体作为研究对象,以发现世界的一般规定和规律、确立系统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作为基本任务的一般科学,是人类认识世界的社会实践活动,是社会意识的具体存在和表现形式。
哲学的本质和特征。
哲学是人类认识世界的社会实践活动。哲学同各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具有共同的规定,它们都是人类认识世界的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实践活动是哲学的本质和属性规定。
以世界整体作为研究对象,以发现世界的一般规定和规律、确立系统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作为基本任务,是哲学区别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特征和种性规定。
什么是世界?世界是个别具体事物组成的统一体,个别具体事物是世界的具体存在和表现形式,世界就是具体事物,具体事物就是世界。
世界或具体事物不仅具有可以被人感到的形体,还具有可以被人知道的各种联系和规定。世界或具体事物可以被两分或多分为不同的种类和组成部分,被两分或多分形成的不同种类和组成部分也可以被综合归纳为统一的具体事物和世界。
自然科学是以自然界作为重点研究对象,以发现各种自然规定和自然规律作为己任的社会实践活动。社会科学是以社会作为重点研究对象,以发现各种社会规定和社会规律作为己任的社会实践活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都不是世界的整体,而仅仅是世界的某个组成部分。把世界整体作为研究对象,把发现世界的一般规定和规律作为己任是哲学有别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显著特征。
哲学是社会意识的存在和表现形式。
社会意识是社会具有的必然要求、必然规律、必然趋势、必然规律,是社会主体在日常社会生活、社会活动和社会行为中表现出来的意向、愿望、意识、思想、欲望、理想、法则、观念。
社会意识是社会实践活动的内容和本质,是社会实践活动的统帅和灵魂,社会实践活动是社会意识的存在和表现形式,哲学是人类认识世界的社会实践活动,因此,哲学是社会意识的具体存在和表现形式。
马克思公然宣称自己的哲学是为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的解放事业服务的,是无产阶级的社会意识。
生存发展是社会意识的一般规定和内容,当然也是人类的哲学社会实践活动的一般规定和内容。
人类为什么要进行哲学社会实践活动?因为生存发展是人类生来具有一般本质和规定,现实世界不能完全满足人类生存发展的需要,人类只有进行包含哲学、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社会实践活动,才能实现生存发展的基本目标。人类的哲学思维和哲学社会实践活动是有目的有计划的行为,是包含社会意识内容和规定的行为。
哲学是具体事物或世界的组成部分。
哲学是社会主体——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是人的存在形式和组成部分,是存在于具体事物之中的相对抽象事物,是包含元本体的元实体,是统一世界大集体中的一个普通成员。
哲学是一门有历史悠久的学问,人们关于哲学的定义有多种版本。
哲学(PHILOSOPHIA)是两千五百年前古希腊人赫拉克利特创造的术语,本义是“追求智慧”。十九世纪末,日本学者西周(NISHIAMANE)将外文PHILOSOPHIA译成汉文“哲学”。黄遵宪又将哲学一词转介到中国。中国清代以前的文化典籍中并无哲学一词,“哲”在汉语中的基本含义是“明智”,与外文PHILOSOPHIA的语义相贴近。外文PHILOSOPHIA按其本义是“爱智慧”,而非智慧之本体,哲学表现为对智慧永无止歇的追求。
西学东渐哲学进入中国后,学界发生了中国本土文化中有无哲学的论争。认为中国有哲学的人把哲学定义为:关于宇宙和人生的基本思考。
胡适在他的《中国哲学史大纲》指出:“凡研究人生且要的问题,从根本上着想,要寻求一个且要的解决”这样的学问叫做哲学。
冯友兰在《中国哲学简史》中提到自己的哲学定义:“就是对于人生的有系统的反思的思想”。
中外哲学的产生皆起源于疑虑与惊讶。譬如屈原之《天问》曰:遂古之初,谁传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整整一部长诗,一百五十八问,皆是对宇宙人生的奥秘、对远古神话的传说的惊讶与疑虑。哲人正是由此开始了自己独立的思索与探求。并且,惊讶与疑虑将始终伴随着哲人的沉思。
哲学是人在求知欲望的驱使下,对一切能想到的事物(不论其虚实),追问其本质、关联、共性的思考与探索。
爱因斯坦关于哲学的定义:如果把哲学理解为在最普遍和最广泛的形式中对知识的追求,那么,哲学显然就可以被认为是全部科学之母。
十八世纪德国著名浪漫派诗人、短命天才诺瓦利斯(1772—1801)关于哲学的定义:哲学是全部科学之母。哲学活动的本质原就是精神还乡,凡是怀着乡愁的冲动到处寻找精神家园的活动皆可称之为哲学。
哲学是对世界终极意义的解释,它在解释中使我们了解世界,使世界在我们的意识中合理化,从而为我们提供心灵的慰藉。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现在较流行的关于哲学的定义,这种关于哲学的定义是完全错误的。
什么是系统化、理论化的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系统化的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就是系统化的哲学理论。把哲学定义为哲学理论,驴头不对马嘴。
今天,还有许多重要的科学文化概念在人们的知识库中都是模糊不清的,都是没有明确科学定义的。社会文化的建设应该重视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研讨。

独创性见解
[编辑本段]
1. 什么是哲学?哲学是共性认识和主要认识,哲学包括认识论、世界观和实践论(方法论)三个部分(哲学三部),哲学的核心是认识论。
2. 哲学是共性认识和主要认识。把共性认识和主要认识相联结,把主要认识和次要认识相联结,这是把全部认识组织起来的基本框架。哲学是共性认识。可以把人的全部认识区分为共性认识和特性认识两个方面。主要的共性认识与主要的特性认识,构成全部认识的主要部分。哲学的基本特性是共性认识,因此习惯上把哲学称为共性认识。哲学是主要认识,指哲学是上层认识。可以把人的全部认识区分为基层认识和上层认识两个方面。主要的上层认识与主要的基层认识构成了全部认识的主要部分。基层认识正决定上层认识,上层认识反决定基层认识,归根结底基层认识是主要的。基层认识与上层认识的区分是有条件的、相对的和错综复杂的。上层认识包括共性认识和关于主要矛盾的共性认识。也可以把共性认识和关于主要矛盾的共性认识统称为共性认识。关于主要矛盾的共性认识包括关于基层矛盾的共性认识和关于上层矛盾的共性认识。习惯上把哲学称为“基层认识”,但这个所谓“基层认识”,在实质上是“上层认识”。习惯上上层认识与基础认识的概念常常混用,但必须明白,这二者具有本质上的区别。哲学包括关于基础矛盾的共性认识,关于基础矛盾的共性认识是上层认识,而关于基础矛盾的认识是基础认识,所以也可以把关于基础矛盾的共性认识称为基础认识。总之,上层认识与基础认识相区分。共性认识与特性认识是一种特性的上层认识与基础认识,而且是最基本的上层认识与基础认识。特性认识正决定共性认识,共性认识反决定特性认识。由于共性认识是最基本的上层认识,所以最共性认识就是最上层认识。是不是最共性认识就一定是哲学的最主要认识呢?是不是最上层认识就一定是哲学的最主要认识呢?不一定!哲学的核心是认识论,而不是世界观。而世界观是共性认识和上层认识,认识论是特性认识和基础认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最共性认识和最上层认识是马克思主义的斗争论(矛盾论),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最基础认识和最主要部分。
3.哲学包括认识论、世界观和实践论(方法论)三个部分(哲学三部)。哲学的核心是认识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的主要部分是不可变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的次要部分是可变的,其不可变性只能存在于其可变性之中。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是永远需要向前发展的。这是一个重大的原则问题。比如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这个论断的主要部分是正确的,但其次要部分仍是需要向前发展的。我以为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想问题。关于思想的问题,是哲学的最基本问题。而人对于思想的认识主要是从思想与物质的关系上来认识的,所以关于思想与物质的关系问题是关于思想的最基础问题。因此也可以讲,关于思想与物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这两个论断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但二者仍然具有不同:以思想问题为哲学的基本问题,更能抓住问题的本质。所以毛泽东说:什么叫哲学?哲学就是认识论。为什么关于思想的问题是哲学的最基本问题?关于任何事物的思想,首先它是一种思想,它都与关于思想的思想密切相关。关于思想的思想,是全部思想的关键。从本质来说,发展是任何事物存在的唯一价值所在。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事物的内部关系的发展和与外关系的发展。所以从根本上来说,任何事物存在的价值就是追求其内部关系的发展和与外关系的发展。因此从最根本上来说,思想存在的唯一价值则在于其内部关系的发展和与外关系的发展.思想为思想的内部关系的发展和与外关系的发展服务。也就是所谓的思想为实践服务.这一基本特点决定了思想的最主要的认识对象则是思想的内部关系和与外关系。全部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区分,最终必然要体现为认识方法的区分上来.正确的认识方法必然产生正确的认识结果,而错误的认识方法必然要产生错误的认识结果.这里面的实质的关系是:人的认识方法决定人的认识实践(思想的内部斗争和与外斗争),而人的认识实践决定人的认识结果.人的认识实践正决定人的认识方法,而人的认识方法反决定人的认识实践.所谓人的认识方法就是人的认识论.所以人的认识方法通过人的认识结果而反决定着人的全部的认识结果.一般来说,人的认识方法与人的认识实践总是大体一致的.因此,从最根本上来说,思想问题是全部认识的最基本问题,因此也是哲学的最基本问题. 由于思想的与外关系决定思想的内部关系,这就决定了关于思想的与外关系的认识决定关于思想的内部的关系的认识。所以关于思想问题的最基本问题则是思想的与外关系的问题,也就是思想与物质的关系的问题。一方面,世界观反决定着人的全部认识结果,另一方面,认识论反决定着人的全部认识结果。但是,人的认识论对于人的全部认识结果有着最大的反决定作用。因为对于人的全部认识结果具有最大决定作用的是人的认识实践(无限的物质世界对于人的认识结果的影响通过人的认识实践而起作用)。而对于人的认识实践起最大反决定作用的是人的认识论,而不是人的世界观。哲学的核心是认识论,而不是世界观。认识论决定世界观。从广义上来(是广义,不是狭义)讲,认识论即实践论,实践论即认识论。从狭义上来讲,认识论属于实践论,认识论是实践论的最基础部分,认识论决定实践论。认识论和世界观是哲学的主要部分,认识论和世界观决定实践论。可以把哲学统称为认识论,也可以把哲学统称为世界观。总之,哲学就是认识论,哲学就是世界观,哲学就是共性认识,哲学就是上层认识(主要认识)。

哲学日
[编辑本段]
:联合国教科教文组织(UNESCO)规定,从2002年起,每年11月份的第三个星期四被定为世界哲学日。哲学(philosophy)是从希腊字"Φιλοσοφία" (philo-sophia)转变而来,意思为“爱好智慧”,或是比较少用的“智慧的朋友”。哲学是难以被定义的,因为有众多分歧的观念都被视作为哲学。皮尔金哲学辞典中定义哲学为“有关思想,行为,与实在中最基本与普遍的概念。”皮尔金百科中提到哲学与科学的差别在于,哲学问题的答案不能仅由经验证据来得到。无论如何,这些观点都被牛津哲学辞典所挑战:“二十世纪晚期...偏向于将哲学思考视为对于任何一种智识探索的最好实践”。的确,许多早期哲学家在自然哲学方面的观察最后都形成了现代科学对于众多课题上重要的基础。 另外,哲学较不正式的用法可能是指一种特别的方法或是信念。哲学的主要领域 ◆ 形而上学:关于实在以及万物最终本性的理论。是关于宇宙的全面而整体的世界观。 ◆伦理学:对善恶对错的研究,对“好的生活”的寻求,以及对道德原理和准则的辩护。 ◆认识论:对知识的研究,包括诸如“我们能知道什么?”“我们是怎么认识事物的?”“什么是真理?” ◆逻辑(或哲学逻辑):对合理思维和好的论证的形式结构的研究。 ◆哲学宗教(或哲学神学):对宗教、宗教的本质、神圣事物的本质以及相信(或不相信)上帝存在的各种理由的哲学探究。 ◆政治哲学(或社会政治):对社会和国家的基础于本质的研究,试想出理想社会的样子,并在我们自己的社会中实践某些观念和改革以更好地达到这个目标。 ◆美学(或艺术哲学):对艺术地本质以及艺术体验地研究,包括对“美”、“表现”等概念地理解。哲学的本质简单来说,哲学研究就是在抽象的层面上反思世界、人生及思维之种种问题。大多数人都曾思考过哲学问题,可能只是不察觉自己在作「哲学思考」而已。兹举数例,或许你亦曾对以下问题感到困惑: ◆ 人生的目的是什麼?某些生活方式是否真的比另一些好?我为什麼要努力读书或工作?除了赚钱给自己享受之外,我还应该关心其他事情吗?什麼是幸福? ◆ 生存有什麼价值?一个常常遇到挫折的人,真的比一头快乐的小狗幸福吗?何以活著好过死去? ◆ 我们为何要遵循道德规条?道德规条由哪里来?是谁颁定的? ◆ 我们应该相信科学教科书或医生说的话吗?为什麼?我们又应否相信风水和星相学呢? ◆ 为什麼要有国家与政府?国家有没有权利干涉个人的私生活?人是为国家而生存的吗?抑或国家是为了保护公民的利益而存在? ◆ 神存在吗?如果神存在,为什麼这个世界上还有那麼多惨事发生? 每个人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却未必相同,这些答案可能来自父母或朋友的意见、师长与课本的教诲、宗教的启迪以至出自个人的思考。然而,这些答案是否正确?是否有所根据?根据又能否成立?如果我们不反覆及认真反省自己的见解,想法就会变得武断,一些信念会变成教条,社会亦会因此变得僵化,甚至令文化陷入困境。哲学探究的目的,就是以理性的批判精神,反省及审察生活的种种事物及价值。抽象概念的有机体。必须用抽象思维才能把握。如马哲上物质的概念,就是通过意识来定义的,而意识就是通过物质来定义的。哲学与批判思考 由此可见,哲学主要是一种批判的思考活动。批判思考就是审慎考察我们的信念、价值及行动背后的理据。这种考察是很基本的哲学思维。具体而言,批判思考首先要厘清一种见解究竟有什麼内容,或先弄清一个行动所为何事,并找出这些见解和行动的理据,继而考虑理据是否可靠。然后,我们可以再追问这些理据是否足以支持那些见解或行动?或者这些理据本身是否合理或已充分确立,不用其他理由来支持? 回答这些问题就等於在评估和反省自己的理据、看法、信念及行动;我们也可藉此尝试对这些理据和看法作出修正。如此一来,钻研哲学能助人确立信念、价值和作明智合理的抉择,令我们成为有理智自主的人,最终使人生更有意义。

基础
[编辑本段]
古希腊哲学家透过问问题来进行哲学实践,他们所提的问题大概可以归类为三类,这三类问题分别形成了哲学的基础学科, 形而上学(metaphysics),知识论(Epistemology)以及伦理学(Ethics)。

最初的三类问题分别是:

* 有关世界的本质与真理的问题。
* 有关我们如何知道或认识真理的问题
* 有关生命意义与道德实践的问题

必须要注意的是,这三门主要学科并非壁垒分明,事实上在许多方面他们互相覆盖到彼此的领域,一个具有说服力的形而上学主张不可能忽略知识论的理论基础。同样的的知识理论就是在架构主体与形而上学事实之间的关系。而道德的实践往往与道德真理的存在与否和我们怎么去了解它息息相关。哲学的困难在于,一个完整的理论通常必须在形而上学与知识论都有良好的说服力。多数的哲学家不是只有专精一个领域,或是是他在形而上学领域的主张很具说服力,知识论上却无法说服我们。只有少数具有热情与天赋的哲学家才能精通各个领域并且提出一套自己的理论。只有这样的哲学家才能名留青史,她们的理论通常非常具有说服力并且横扫历史改变了人类对于世界的看法,
哲学既然是对思想和行动的理据所作的考察,因此,哲学问题可以说就是探究思和行的理据而衍生的问题。而探求理据的过程,便能启动我们的哲学思考。举例来说,你为什麼想入大学?你或许会说:「为了接受教育。」但你为什麼想接受教育?「为了日后从事较好的工作。」但为什麼从事较好的工作是如此重要?你或许会说:「因为这会活得更好。」在这里,我们已经开始面对一些哲学问题:究竟什麼是「更好」的生活?为什麼某种生活方式比另一种「更好」?「好」在哪里?我们对「更好」的生活的判断是否有根据?这个例子表明了:哲学问题所探讨的就是我们种种判断的理据和其中的基本概念。我们可以在人生几乎每一处都发现哲学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