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用:取漂泊无定的杨花、叫着“不如归去”的子规,即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在内,切合当时情事,也就融情入景。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唐代大诗人李白
原文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译文
在杨花落完子规啼鸣之时,我听说您被贬为龙标尉,龙标地方偏远要经过五溪。我把我忧愁的心思寄托给明暖的月亮,希望它能随着风一直陪着您到夜郎以西。
扩展资料:
此诗首句用比兴手法,写景兼点时令,渲染凄凉哀愁的气氛。于景物独取漂泊无定的杨花、叫着“不如归去”的子规,即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在内,切合当时情事,也就融情入景。
李白通过丰富的想象,用男女情爱的方式以抒写志同道合的友情,给予抽象的“愁心”以物的属性,它竟会随风逐月到夜郎西。
这首诗寄托慰藉,表达对王昌龄怀才不遇的惋惜与同情之意。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1、取漂泊无定的杨花、叫着“不如归去”的子规,即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在内,切合当时情事,也就融情入景。
2、原文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3、译文
在杨花落完子规啼鸣之时,我听说您被贬为龙标尉,龙标地方偏远要经过五溪。
我把我忧愁的心思寄托给明暖的月亮,希望它能随着风一直陪着您到夜郎以西。
4、简析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为好友王昌龄贬官而作的抒发感愤、寄以慰藉的一首七绝。全诗选择了杨花、子规、明月、风等意象,以奇特的想象力编织出一个朦胧的梦境,通过对景物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王
昌龄怀才不遇的惋惜与同情之意。
[唐]李 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风直到夜郎西。
在杨花落尽、杜鹃啼鸣的时候,诗人惊闻自己的好朋友王昌龄被贬到湖南龙标。龙标在当时还很荒凉,诗人十分担心.
他想把自己的思念托付明月,带给远方寂寞的朋友。
写“杨花”且“落尽”是先点时令,这样的“暮春”在古诗中是一个花与泪同落的季候,这就奠定了全诗伤感的基调。“杨花”漂泊无定,暗写王昌龄被贬荒僻之地给人的飘零流落之感;“子规”即杜鹃,在我国古典诗词中,它总悲哀凄惨地啼叫着。因此,可以说,诗中开头一句的写景,不着悲痛之语,而悲痛之意自现。
非杨花有作用,而是杨花在落起效果。
子规即杜鹃,有杜鹃啼血之说是说杜鹃的叫声很凄凉。
用这两者渲染一种凄凉的氛围,也为全诗定下悲伤的感情基调,因为是送别诗嘛!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唐.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此诗是诗人李白为好友王昌龄贬官而作.
2
/2
首句详译
全文是为王昌龄所作,其中既有抒发作者的愤慨,又表达作者对于王昌龄先生的安慰之意,表达对于王昌龄先生怀才不遇的同情.“杨花落尽子规啼”,其中“杨花落尽”和“子规啼”,两者结合,写出了时光消逝的萧条凄婉的景象
“杨花”为柳絮,“杨花落尽”也有写作“扬州花落”。
“子规”为杜鹃鸟,又称布谷鸟,其啼哀婉凄切,声音悲凉。
首句借助“扬州落花”和“杜鹃哀啼”起笔,营造一幅凄婉景象,借景抒情,表达作者此时悲伤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