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二三事
一、必须知道关于对联的相关基础知识:
判断对联上下联的方法:
1、按音调平按音调平仄判断:若最后一个字是3声或者4声即音,则说明该句是上联;若最后一个字是1声或者2声即平音,则说明该句是下联。
2、按因果关系判断:“因”为上联,“果”为下联。(比如“方向正确城乡富,政策英明衣食丰”,因为只有“城乡富”这个“因”,才会有“衣食丰”这个“果”。)
3、按时间先后判断。时间在前为上联,时间在后为下联。(比如“风送莺歌辞旧岁,雪伴梅香迎新春”,“辞旧岁”在前,“迎新春”在后。)
4、按空间范围分。一般是小者在前,大者在后。(比如“勤俭持家家道昌,团结建国国事兴”。这副春联中的“国”比“家”大,所以“家”在前,“国”在后。)
二、经常背诵押韵的诗词,积累文化知识,达到信手拈来的地步。
三、每天练习书法,能够写一手漂亮的好字。
平时在以上的三个方面勤加练习,日积月累,就能够自己写出优美的对联了。
春联的起源
春联,起源于桃符(周代悬挂在大门两旁的长方形桃木板)。据《后汉书·礼仪志》所载,桃符长六寸,宽三寸,桃木板上书降鬼大神“神荼”、“郁垒”的名字。“正月一日,造桃符着户,名仙木,百鬼所畏。”所以,清代《燕京时岁记》上记载:“春联者,即桃符也。”五代十国时,宫廷里,有人在桃符上题写联语。《宋史·蜀世家》说:后蜀主孟昶令学士辛寅逊题桃木板,“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便是中国的第二副春联。直到宋代,春联仍称“桃符”。王安石的诗中就有“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之句。宋代,桃符由桃木板改为纸张,叫“春贴纸”和“春联”。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春联的成对出现
在农村或者小县城时常可以看到一些特别颜色纸张写的春联风俗:原先
春联题写在桃木板上,后来改写在纸上。桃木的颜色是红的,红色有吉祥,避邪的意思,因此春联大都用红纸书写。但庙宇用黄纸,家里老人去世了,晚辈家一般从当年起三年不帖红春联,守制(服孝未满)用白、绿、黄三色,第一年用白纸,第二年绿纸,第三年黄纸,第四年服丧期满才恢复用红纸,故白绿黄三色的对联俗称“孝联”“孝春联”或“丁忧联”。也有的地方头年贴黄对联,次年贴蓝对联,第三年贴绿对联。也有的地方干脆三年都不贴对联以寄托哀思,故春节贴对联是有必要的。
春节普天同庆,故除了各家门口要贴春联外,猪舍,鸡鸭舍等处也要贴对联,寓意六畜兴旺,格式一般鸡鸭满圈,牛羊成群,六畜兴旺等。还有神仙的对联:“灶王爷”的春联是: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意为灶神上天后向玉帝汇报时多说好话,下凡回来时多降吉祥,俗称送灶神。“土地爷”的春联是:土中生白玉,地内长黄金。意为只要辛勤劳动,就能在土地中得到收获。“天地爷”的春联是:天高覆万物,地厚载群生。短短10个字,把天地间的一切全都包罗了进去。院子里的大树需贴上“树大根深”、院子里的墙面需贴上“春光明媚”、家里靠炕的墙上需贴上“幸福健康”、厨房里需贴上“勤俭节约”等。
发展
满族尚白,清春联用白纸,蓝边包于外,红条镶于内。但满人入关久远,深受汉文化影响,此风俗在民国后渐渐消失。
世界纪录协会收录的世界最早的春联是:“三阳始布,四序初开。”这副春联记载在莫高窟藏经洞出土的敦煌遗书(卷号为斯坦因0610)上,该遗书记录十二副在岁日、立春日所写的春联。该联为排列序位中的第一副,撰联人为唐人刘丘子,作于开元十一年(723年),较后蜀主孟昶的题联早240年。“三阳始布;四序初开”打破了“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的世界纪录,入选中国世界纪录协会世界最早的春联。春节贴春联的民俗起于宋代并在明代开始盛行。据史书记载,明太祖朱元璋酷爱对联,不仅自己挥毫书写,还常常鼓励臣子书写。
朱元璋大力提倡贴对联。他在金陵(南京)定都以后,命令大臣,官员和一般老百姓在除夕前都必须书写一副对联贴在门上,他穿便装出巡,挨家挨户观赏取乐。当时的文人也把题联作对当成文雅的乐事,写春联便成为一时的社会风尚。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编写的春联专着《楹联丛话》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色都作了一一论述。
春联在当时已成为一种文学艺术形式。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批、春条、斗斤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批”贴于门楣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具、影壁中。 同时,家家户户都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节贴“福”字,是中国汉族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据《梦粱录》记:“岁旦在迩,席铺百货,画门神桃符,迎春牌儿……”;“士庶家不论大小,俱洒扫门闾,去尘秽,净庭户,换门神,挂钟馗,钉桃符,贴春牌,祭把祖宗”。
唐朝以后,除了以往的神荼、郁垒二将以外,人们又把秦叔宝和尉迟恭两位唐代武将当作门神。相传,唐太宗生病,听见门外鬼魅呼号,彻夜不得安宁。于是他让这两位将军手持武器立于门旁镇守,第二天夜里就再也没有鬼魅搔扰了。其后,唐太宗让人把这两位将军的形象画下来贴在门上,这一习俗开始在汉族民间广为流传。
到了宋代,在桃木板上写对联,已经相当普遍了。王安石的《元日》诗中写的“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就反映了每到除夕之日,家家户户挂桃符(即今春联)的盛况。同时,随着门神的出现和用象征喜气吉祥的红纸来书写桃符,以往的桃符所肩负的驱邪避灾的使命逐渐转移给门神,而桃符的内容则演化成用来表达人们祈求来年福运降临和五谷丰登的美好心愿。
“春联”一词的出现,则是在明代初年。当年明太祖当上皇帝之后,喜欢排场热闹,也喜欢大户人家每到除夕贴的桃符,就想推广一下。在一年的除夕前他颁布御旨,要求金陵的家家户户都要用红纸写成的春联贴在门框上,来迎接新春。大年初一的早晨,朱元璋微服巡视,挨家挨户察看春联。每当见到写得好的春联,他就非常高兴,赞不绝口。在巡视时见到一家没有贴春联,朱元璋很是生气,就询问什么原因,侍从回答说:“这是一家从事杀猪和劁猪营生的师傅,过年特别忙,还没有来得及请人书写。”朱元璋就命人拿来笔墨纸砚,为这家书写了一副春联:“双手劈开生死路 ,一刀割断是非根。”写完后就继续巡视。过了一段时间,朱元璋巡视完毕返回宫廷时,又路过这里,见到这个屠户家还没有贴上他写的春联,就问是怎么回事。这家主人很恭敬地回答道:“这副春联是皇上亲自书写的,我们高悬在中堂,要每天焚香供奉。”朱元璋听了非常高兴,就命令侍从赏给这家三十两银子。由此可见,“春联”的得名和推广,是朱元璋采取行政命令的办法,颁布御旨才得以在家家户户推广开来的。
1.和顺一门有百福 平安二字值千金 横批:万象更新
2.一年四季春常在 万紫千红永开花 横批:喜迎新春
3.春满人间百花吐艳 福临小院四季常安 横批:欢度春节
4.百世岁月当代好 千古江山今朝新 横批:万象更新
5.喜居宝地千年旺 福照家门万事兴 横批:喜迎新春
6.一帆风顺年年好 万事如意步步高 横批:吉星高照
7.百年天地回元气 一统山河际太平 横批:国泰民安
8.春雨丝丝润万物 红梅点点绣千山 横批:春意盎然
9.一干二净除旧习 五讲四美树新风 横批:辞旧迎春
10.五湖四海皆春色 万水千山尽得辉 横批:万象更新
11.一帆风顺吉星到 万事如意福临门 横批:财源广进
12.一年四季行好运 八方财宝进家门 横批:家和万事兴
13.绿竹别其三分景 红梅正报万家春 横批:春回大地
14.年年顺景则源广 岁岁平安福寿多 横批:吉星高照
15.一年好运随春到 四季彩云滚滚来 横批:万事如意
16.丹凤呈祥龙献瑞 红桃贺岁杏迎春 横批:福满人间
春联既是根据我国古代骈体文衍生出来的一种新文体,又是借鉴了我国诗歌传统的文学形式.它与古代的骈体文和诗歌不同,是一种特有形式的独立文体.尽管律诗或骈文中的对仗句,往往就是绝妙的对联,但只有在它们脱离律诗或骈文而独立存在时,才能称为对联.它的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形式上成对成双,两联彼此相“对”,内容互相照应,紧密联系.一幅对联的上联和下联,必须结构完整统一,语言鲜明简练.具体要求如下:
第一,上下联字数要相等.
譬如:“新春富贵年年好,佳岁平安步步高.”这副春联每联都是七个字,上下联字数相等,这是春联的最基本的要求.但是也有另类的现象.在1916年窃国大盗袁世凯一命呜呼之后,全国人民奔走相告,欢欣鼓舞,手舞足蹈.四川有一位文人,声言要去北京为袁世凯送挽联.乡人听后,惊愕不解,打开他撰写好的对联一看,写着: 袁世凯千古 中国人民万岁
人们看后,不禁哑然失笑.文人故意问道:“笑什么?”一位心直口快的小伙子说:“上联的‘袁世凯 ’三字,怎么能对得住下联的‘中国人民’四个字呢?”这个文人听了“哧”的一声笑了起来,说:“对了,袁世凯就是对不住中国人民!”这个故事虽然说的是“挽联”的事,而“挽联”也属于对联的一种,这就说明无论春联还是其他的对联,都必须做到上下联字数相等,如不相等,那只能是极个别的另类.
第二,上下联词组要相同,词性要一致.
就是说组成上联的各个词组分别是几个字,下联的对应词组也必须分别是几个字.上下联的词性,就是说词的类别性质,如名词、动词、形容词等,要对等排列,既要相同,又要相对.如刚才列举的“新春富贵年年好,佳岁平安步步高.”每联都是三个词组,即:新春—富贵—年年好,佳岁—平安—步步高.上下两联词组相同.这副春联里的“新”、“佳”都是形容词.“春”、“岁”,“富贵”、“平安”都是名词.“年年”、“步步”都是副词,“好” 和“高”都是动词.这种要求,主要是为了用对称的艺术语言,更好地表现思想内容.
第三,上下联平仄要相调.
对联上下联的表现方法,要注意声律相对,也就是平仄相调.这主要是为了音韵和谐,错落起伏,悦耳动听,铿锵有力.相传纪晓岚一次南行来到杭州,一位友人为他设宴洗尘.席间,宾主之间联句对答.纪晓岚才思敏捷,出口成联,友人心悦诚服,夸他为北国孤才.晓岚则不以为然地说:“北方才子,遍及长城内外;老兄之言从何谈起?”友人道:“前几年我曾到北方去,带去一个上联,竟然没有人对得上来.”晓岚半信半疑,问道:“老兄你出了什么句子,竟让对方对不出来?”他的友人就顺口念出了上联: 双塔隐隐,七层四面八方.纪晓岚听罢哈哈大笑,说:“这样简单的出句,是他们觉得不屑于回答,才表示不会对的!”这位友人不解地问:“那么,下联应该怎么对呢?”纪晓岚脱口而出道:孤掌摇摇,五指三长二短 .这位友人听了,不仅寻得了下联,还十分佩服纪晓岚的才智超群.这副“双塔隐隐,七层四面八方;孤掌摇摇,五指三长二短 ”的对联就做到了平仄相调,达到了音韵和谐,错落起伏,悦耳动听,铿锵有力的艺术效果.
第四,切忌合掌.
所谓“合掌”,语义重复,浪费笔墨.譬如旧时商家常用的春联,有一副是“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这副春联平仄合律,对仗工整,而且与爆竹声中“恭喜发财”的气氛相协调,很受商界欢迎.但深一步研究就会发现,“通四海”和“达三江”是一个意思,语义重复,对联的术语就叫“合掌”.七言联一共才十四个字,其中六个字表达的是三个字的内容,这就导致语义重复.对联是文章中最精练的文体,决不允许浪费笔墨.为了以较少的文字提供较多的信息,必须避免上下两联说同一意思.例如,在新春联中用“震乾坤”对“惊世界”,“发祥光”对“腾瑞气”,也都是语义重复,都属于“合掌”的毛病.
第五,选好对联的横披.
横披,又叫横批,横额,横联.横披除挽联、寿联之外,大部分都要用.横披与对联内容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好的横披,可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换句话说,一句横披,就是一副对联的内容的升华,是对联的主题,更是点睛之笔.横披在写作手法上,常见的可分为三种形式:
一是对联写意,横披题名,如“欢度春节”、“新春大吉”等,直接点名贴春联的目的;
二是对联写意,横额点睛,如“新春富贵年年好,佳岁平安步步高”的横披是“吉星高照”,则是揭示出实现对联内容的关键所在就是“吉星高照”,属于点睛之笔;三是联披互补、相辅相成,如,“减负恤民,浩浩东风常送暖;扶贫解困,潇潇春雨总关情”的横批是“前程似锦”,则是与对联相互补充,相辅相成,既揭示出百姓对党中央“常送暖”和“总关情”的无比感激之情,也赞颂了党前程远大,辉煌灿烂.横披多为四字,过去写横披是从右往左横写,现今多从左往右写,从右自左写当属正式写法.贴横披应贴在门楣的正中间,其字体应与上下联风格一致,上下呼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