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中国土地利用结构区域格局的因素有哪些

2025-03-29 13:00:31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我国土地利用类型,尤其是耕地变化与经济发展和人口分布的动态变化有着较为密切的联系,说明经济因素在土地利用和覆被变化中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诚然,不只是经济的拉动作用,影响中国土地利用结构区域格局的因素还有自然因素和政策因素。地区不同,气候因素导致的自然条件差异也是造成土地利用和土地覆被变化的主要原因。国家政策的改变,尤其是土地政策调整,对土地利用有着显著影响,成为土利用变化的重要驱动力之一。

1、经济因素
GDP增长较快的地区,也是耕地面减少最快的地区。
耕地减少在全国是普遍现象,各省市自治区的GDP增长率和耕地化率变化呈负相关,与建设用地变化率呈正相关。即GDP增长率越高,耕地减少得越多,建设用地增加越多,这一结论与用小波系数波动曲线所计算出的结果相一致,即人口和GDP增长对耕地影响呈现负向效应。我国近年来经济快速增长,而经济增长又会带来产业结构的调整。统计资料表明,1949年以来,我国三大产业结构经历了不断变化过程,第一产业结构由1949年52.9%降至2008年的11.2%,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结构则分别由1949年的22.7%和24.4%增至2008年的48.6%和40.2%。三大产业增加值在GDP中所占发生了比较明显变化,说明中国经济增长模式发生了显著转变,从数量扩张型向质量改善型转变,经济效益和环境生态效益都得到了一定提高。中国的经济增正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如此经济转轨必然会对土地利用结构与方式产生深远影响,土地粗放型利用正在被集约型利用所取代。
此外,经济发展带动城市化碴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生活空间需求也日益增大,城市在空间上显,此外,农村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也会促进农村建设用地的迅速增加,从而量优质耕地。北京、天津、上海、广东、浙江、江苏等省市经济发达,GDP增长较快,人口较稠密,其耕地、建设用地与GDP的关系都很好地印证了这一点。
2、政策因素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根据国情制定了多种土地政策,以期更好地管理和利用土地。1985年前后,由于国民经济增长迅速,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加快,建设用地大量耕地,加之1981年后的连续4年粮食大丰收,缓解了粮食危机,于是在1985年实施农业结构调整,退耕还草,开辟果园或鱼塘,大量耕地改作他用。这段时期耕地面积迅速下降。1986年国家土地管理局成立,政府开始采取经济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