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椒的灰疫病
危害与诊断:幼苗期发病呈现立枯症状,在定植后茎基部呈水渍状软化,进而变为暗褐色迅速萎蔫枯死。茎和枝,起初为水渍状色变,进而软化褐变,干燥后呈萎蔫干枯状。果实上形成水渍状暗绿色斑点,褐变软化后枯死。病原菌生态:病原菌以卵孢子形态在土中生存2~3年形成侵染源。发病后病斑上形成的分生孢子遇到水分后,在水滴中生成游动孢子进行传播。除了茄科之外,还侵染葫芦科植物,并互为侵染源。在发生条件与对策:高温多湿,尤其是大水漫灌时发病迅猛。在前期发过病的地块种植时发病比较多。因此,应避免在污染地块种植,合理灌水,高温多湿时要注意喷施药剂,可使用氯化苦剂消毒土壤,也可在盛夏期间密封大棚一个月,提高地温一达到防治的目的。要改善排水设施,进行高畦栽培。早期发病的植株应该连根拔掉以避免侵染,可以利用秸秆覆盖、地膜覆盖,以防止病原菌向四处飞散。
2、青椒的斑点病
在初期叶片上出现稍微隆起的小斑点,逐渐扩大形成圆形或不规则形小斑。中部呈现褐色,稍有凹陷,盛夏时期,病斑中央变为白色并干燥,呈现疮痂状。新叶沿叶脉出现水渍状斑点,成为畸形叶片。叶柄上出现褐色凹陷的病斑,叶片容易脱落。茎上首先出现水渍状条纹斑点,然后裂开呈疮痂状。果实上产生圆形或长椭圆形病斑,呈疮痂状。发生条件与对策:降雨多的季节,尤其是重粘土和土层浅的地块,以及没有追肥的田块容易发病,因此要加强肥水管理。
一、辣椒褐斑病症状及危害
褐斑病是辣椒的一种普通病害,全国各地均有发生。病斑的表面稍隆起,病斑为圆形或近圆形,有一层层的轮纹,中间有一处灰白色的小点,四周黑褐色,就像是鱼的眼睛似的。严重时病叶变黄脱落,影响辣椒的正常生长。病情较轻时对产量无明显影响,发病重时对产量有一定的影响。
二、辣椒褐斑病传播途径
辣椒褐斑病的病原可在种子上越冬,也可以菌丝块在病残体上或以菌丝在病叶上越冬,成为初侵染源。
三、辣椒褐斑病发病原因
1、辣椒褐斑病常始于苗床。高温高湿持续时间长,有利于该病扩展。
2、气温在20~25度易发病。相对湿度80%开始发病植株衰弱,低洼地带,贫瘠地块,病情表现严重。
四、辣椒褐斑病预防措施
1、与非茄果类蔬菜实行隔年轮作。
2、采收后,彻底清除病残株及落叶。
3、用55度温水浸种10分钟,再放入冷水中冷却,然后播种。
4、用50%多菌灵与50%福美双按1:1或25%甲霜灵与70%代森锰锌按9:1混合,按每平方米用药8~10克与15公斤细土混合撒入沟内。
五、辣椒褐斑病防治农药
1、木架结构棚室用硫磺粉熏蒸,用硫磺粉2.5克/平方米加5千克干锯末,点燃后密闭棚室闷一夜。钢架结构棚室用百菌清烟剂38克/100平方米熏蒸。
2、在发病初期喷25%斯克可湿性粉剂7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400~500倍液,或1∶1∶200倍式波尔多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或50%多·硫悬浮剂 或36%甲基托布津悬浮剂 500倍液,隔7~10天喷1次,连续2~3次。
辣椒炭疽病,借助风雨传播,高温多雨,积水过多,长势衰弱,密度过大,氮肥过多,都会加重病害发生,多用有机肥菌肥,增施磷钾肥,提高抗病能力,促进根系生长,可用药剂,苯醚甲环唑,咪鲜胺,兑水均匀喷雾,7-10天喷一次
一、高温干旱
辣椒定植后根系处在较为虚弱的状态,要通过水肥管理来促使辣椒蹲苗。若是此时处在高温干旱的环境下,辣椒苗根部水肥吸收会受到影响,导致叶片营养不良而有黄叶情况。若是这种原因导致的,就要尽快喷洒叶面肥,并及时浇水,促使幼苗尽快恢复过来。
二、药害肥害
辣椒叶子发黄有斑点情况还可能是药害或者肥害导致的。若是施肥用药时候,用量不当植株就容易产生药害或者肥害。若是处理不及时,就会导致黄叶情况,叶子上也会留下斑点。一旦发现药害或者肥害,一定要及时用清水稀释,或者适当追施叶面肥或者生长调节剂,再进行中耕工作,做好补救措施。
三、感染炭疽病
辣椒的叶子发黄有斑点还可能是感染了炭疽病,辣椒染病之后就会危害到叶子,叶子上会出现褐色的病斑,也会在叶子上出现轮状排列的黑色小斑点,甚至叶子会掉落。一旦感染此病害,不仅会危害到叶片,还会影响结果。发现感染此病害后一定要尽快喷洒药物,发病初期可喷洒代森锌、苯醚甲环唑、噻菌铜噻森铜、咪鲜胺等药物治疗。此外,栽培的时候就要选抗病性强的品种,播种前还要用药物拌种,这样可提高抗病能力,减轻病害。
危害症状:
主要危害叶片,苗期、成株期均可发病。病斑初期表现为圆形或近圆形边缘呈深褐色的小斑点,稍隆起,中央白色或灰白色;后期病斑上散生黑色小点,及病菌分生孢子器,有时病斑穿孔,发病严重时叶片脱落。
发病规律:
高温、高湿的条件下,易发病。病原以分生孢子器随病残体在土壤中,或在种子上越冬。病原以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蔓延,形成初侵染和再侵染。
农业防治:
收获后及时清除病残体,集中烧毁,减少初侵染源。施用充分腐熟的有机肥,注意增施磷、钾肥。培育壮苗,适时定植,密度不宜过大。
化学参考防治药剂:
25% 代锰·戊唑醇 可湿性粉剂(低毒) 使用500-750倍液 喷雾
80% 丙森·异菌脲 可湿性粉剂(低毒) 使用800-1000倍液 喷雾
60% 丙森·戊唑醇 可湿性粉剂(低毒) 使用900-1500倍液 喷雾
45% 丙森·腈菌唑 可湿性粉剂(低毒) 使用1000-2000倍液 喷雾
45% 苯醚·甲硫 可湿性粉剂(微毒) 使用600-800倍液 喷雾
55% 苯甲·锰锌 可湿性粉剂(低毒) 使用1200-1800倍液 喷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