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建立后,国家政治经济发展到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巅峰状态。唐朝疆域在中国历史上非常广阔。最繁盛的时候,疆土东至朝鲜半岛,最西到了中亚咸海地区,南部到了越南顺化一带,北部已经到了贝加尔湖。唐朝周边的民族都非常的多,为了有效管理这些民族。唐朝分别设立了安西、安北、安东、安南、单于、北庭六大都护府。
由于疆域的不断外移,历史上为了抗拒草原游牧民族而修建的长城,在唐朝的时候,已经没有多大修建意义了。作为历史上最繁盛的朝代,唐朝对外一直保持着强大军事力量。在近300年的历史发展中,唐朝对外的交流与战争一直是不断的。无论是吐蕃、突厥、高句丽、倭国,均在与大唐交手后,或灭亡或臣属或拜唐为师。
唐朝走向衰弱的重大转折是安史之乱的爆发,使得唐朝中央政权失去了对各藩镇绝对的控制力,造成了国家发展政令不通、经济税收大幅下降,中央政府直接领导和控制的军队,失去了巅峰时的战力。即使这样,唐朝军队的战力,也是不容置疑的。
唐朝在公元708年控制了漠南地区,从此长期控制,解除了游牧民族对长城沿线的威胁。唐宪宗在位十五年,君臣一心,政治清明,积极削藩,取得了显著成绩,朝廷权威大幅上升。唐武宗时期,对外击溃回鹘,藩镇降服。
在西域地区,虽然吐蕃一度侵扰,但是最终也被消灭,基本上唐朝没有了大的外患。唐朝末年,由于藩镇割据、宦官弄权,朝廷慢慢失去了对局势的掌控力度。经济上也没有了财力继续为之强大军力,不可避免地走进了历史。所以,纵观唐朝,因为军事实力强盛,奉行被动挨打不如主动出击的理念,没有修长城。
李世民时期相对来说国泰民安,战争没有前朝那么多,他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相对来说是欢迎外族人的,而不是一味用征战解决问题。
唐太宗不修长城其实是有原因的,当时,李渊仰仗着儿子李世民的军事才能,得以推翻隋朝,夺取政权,建立了大唐王朝。在百废待兴的初建时期,李渊将主要的精力放在了如何完成国家统一大业之上,同时,还要兼顾皇权的稳固,所以,无暇去修建长城。
唐太宗重视发展经济,不愿浪费人力物力,而且周围的主要少数民族都被他征服了,要到交通困难的边境上修长城不现实。
因为当时唐朝的安全是可以放心的,而其他朝代修建长城则是因为抵抗外来的侵略,所以李世民不需要修长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