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孩子已经变成了一个特定的称谓了,意即在公共场所大喊大叫、影响到别人或是给别人造成了一定程度上危害的孩子了。
家长如何对付熊孩子,这个问题要一分为二地看:
一是熊孩子是自己的孩子的情况下:
必须予以立即制止。为了避免伤害自尊心,可以把自己拉到一边,好好地教育孩子,跟他说明这件事情为什么不能做?如果这么做了有什么危害?比如,你在商场里玩,破坏了商场的设施,那么爸爸妈妈就要赔钱。因为爸爸妈妈是你的监护人,你所有的破坏性行为,爸爸妈妈都要为你承担责任,而且你自己也必须要承担一定的责任;如果孩子真的不听管教 ,就让他吃一次小亏(即让他知道事情产生的后果有多么地严重),大多数孩子都会改正自己的不良行为的。
二是如果熊孩子是别人家的孩子情况下?
比如一群熊孩子在餐厅里大喊大闹,影响到其它客人用餐了。应该先和餐厅的大堂经理反映,叫餐厅负责人来提醒孩子的父母来管教自己的孩子。这样,就会避免跟对方家长产生直接的冲突。
如果是好友的孩子,可以提醒孩子在餐厅、商场以及公共交通设施等都有相应的管理规定,遵守公共场所的规则,这是一个孩子良好修养的外在体现。
让孩子知道事情的后果,通过父母的劝导,改善孩子的不良行为。把熊孩子造成的恶劣影响,变成熊孩子可以改进的机会,这样和别人沟通就会很顺畅。
好几次在公共场所,遇到源不听话控制不了自己,还有别人小孩在吵闹。源妈都是遵循这样的原则来和孩子、以及其它管理人员、家长沟通的。
答主:源妈,和你一起带着娃成长!公众号“源妈生活圈”,ID:【ymshq99】。
说服熊孩子的本质,其实就是鼓励他与你合作。
很多人包括家长都有抱怨,其实已经对孩子已经很有耐心了,但还是跟他讲不通,觉得很恼火。
其实问题的关键不在于耐心不够,想想那些家长,他们对自己的孩子还要怎么耐心,但还是管不住熊孩子。
其实关键不在于对小孩子的耐心不够,而是跟他说话的方式需要改变。
怎样才能让熊孩子,跟你合作呢?
1.不要回避和忽视孩子的诉求和问题。
当熊孩子犯熊的时候,不要图省事儿,只图自己清静,就以强迫的方式要求熊孩子听话,这样往往适得其反。
孩子都是希望能获得他人的关注,尤其是父母的关注。所以,积极回应和帮助他们解决问题,满足他们的诉求,然后再进入谈判环节才是上上策。
2.以平等的方式和孩子对话。
一些人尤其是熊孩子的家长,在跟孩子对话时,总是以敷衍和强迫式的口吻,命令他们听话,不要吵。但往往没有效果。
但孩子天性就很敏感,能准确觉察到大人的情绪,他可能听不太懂你说话的内容,但你的情绪他却很能感受到。
因此当你以强迫式的方式来解决他的问题时,往往容易激起他的逆反心理跟你做对。即使他暂时服从按你说的去做了,他学到的也是一个扭曲的解决方法,那就是:因恐惧而服从。
3.把熊孩子当成解决问题的伙伴,而不是打压对象。
要想熊孩子懂事,大人就不能图省事。
我们都习惯地把自己和熊孩子放在对立的位置,总觉得问题是因他们而起,但事实上熊孩子心里并没有这样的观念。
正确的方法应该是跟孩子站在一边,鼓励他们自己去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 比如你嫌小孩子太吵闹,那你就说:小朋友,叔叔现在有点困,你又没有什么办法能让我安静的睡一会儿呢?或者是,你能不能找一件什么事儿让自己能安静地玩一会儿呢?
这样一说,小孩就会觉得,我不再是一个只听从大人命令的小孩,而是一个需要负责任的大人了。
#关注微信公众号【麋鹿心成长】,一起用心的视觉打开新的人生大门!#
虽然现在很多父母都知道,从安全性来说,揍宝宝可能会带来意想不到的风险;从儿童心理发育来说,“揍”这种行为更可能会影响宝宝的身心健康。然而当孩子真的“熊”过了头,甚至以身涉险还屡教不改时,揍or不揍?这真是个大难题。
首先,我们要坚持:不主张用暴力对待孩子!不主张用暴力对待孩子!不主张用暴力对待孩子!重要的话要说三遍。然后,我们再来理性探讨一下,“熊孩子”到底能不能揍,如果实在忍不住了又要怎么揍,以及除了揍有没有其他方法来解决问题。
真要揍?“打屁股”其实不安全
首先,爸爸妈妈们一定要知道,无论何时,虐待、伤害、遗弃未成年人甚至残害婴儿,都是违法行为。
在现实生活中,爸爸妈妈们难免遇见一些左右为难的时候。比如宝宝就是不听话,甚至非要以身犯险,不让玩火却玩火,不让碰电非要摸电门……当苦口婆心说道理、紧密盯梢全方位都无法解决问题时,爸爸妈妈实在上火,难免忍不住给宝宝来个一下两下。
爸爸妈妈如果一个没控制住要动手,最容易选择的还是宝宝的小屁股。因为屁股上脂肪相对较厚,通俗来说叫做“肉多”,屁股神经分布也比较少,所以爸爸妈妈觉得这样应该安全些。
但事实上,这其实也不怎么安全。
南医大二附院儿科医院的儿科专家龚晶说,虽然屁股上脂肪相对较厚,但如果肌肉和软组织受损,同样有可能会皮下出血,严重的时候还可能引起急性肾功能损伤。另外,由于小屁股对痛觉相对不那么敏感,有时候反而会导致误判“打重了”,更进一步加大风险。
看来看去,宝宝身上唯一勉强可“下手”的地方,就只有手心了。因为手心神经末梢丰富,对疼痛很敏感,轻轻一拍就够疼了,所以“小惩”即可,不至于带来严重伤害。当然,儿科医生们还是不建议家长随便上手的,毕竟“揍”从来都不是一个好方法。
不妨做到“小错适度容忍”
如果说,爸爸妈妈关注的是不同揍法的安全系数,专业医生们当然更注重的,还是这种惩罚方式对宝宝来说,到底是不是真的必要和有效。
南京脑科医院儿童心理卫生研究中心的专家虞琳告诉记者,确实有些父母反映,自己也知道揍并不好,但有时候实在是所有方法都试了,宝宝还是不听话不说,更要做一些可能直接危及生命的行为。这种时候只能动手,因为打一下总比真的闹出人命来要好。
虞琳说,这种情况一般集中在5岁以内的孩子身上,因为对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来说,他们需要通过探索周围的环境来接受信息、吸收知识,所以特别容易犯错,甚至可能涉险。
对此,虞琳建议爸爸妈妈们坚持“三原则”:对小错适度容忍; 对危险直接抱开;用“忽视”取代“动手”。
所谓“小错适度容忍”,就是当宝宝所犯的错误只是一些无伤大雅的过错时,爸爸妈妈千万不要大惊小怪,只要很“淡定”地正面引导就好。比如宝宝玩水玩得遍地都是,妈妈就可以拿出抹布,和宝宝一起玩“擦地板”游戏,让孩子学习如何收拾;然后再带着宝宝一起玩,正确示范如何不把水弄出来。这样,就可能把错误变成好事。
至于真正的危险,比如玩火、摸电门这样的行为,爸爸妈妈不要絮絮叨叨,这样会让宝宝不当回事;更不要大发雷霆,因为这反而会让宝宝觉得爸爸妈妈的反应很有趣,所以变本加厉。最好的方法是将宝宝抱走,带离危险环境,然后直视宝宝、态度严肃地说“不可以”,这会比大声怒斥更有效。
“打完就哄”真的不如不打
虞琳说,现在有些妈妈走入另外一个极端,对宝宝只奖不罚,这固然用心良苦,但也未必就好。对宝宝来说,适当的惩罚是需要的,但重点是选择惩罚的方式。比如“揍”就是一个比较简单粗暴的方式,而对于宝宝来说,爸爸妈妈只要冷淡一点、忽视他一会儿,他就已经受到惩罚了。“爸爸妈妈只要让宝宝坐在椅子上,不许随意离开、行动,然后其间家中所有人都不与他交谈、玩耍,让宝宝感受到自己因为犯错所以没人理睬。这样只要几分钟,就足够让宝宝感受到压力了。”当然,更重要的是,在惩罚结束后,一定还要告诉宝宝自己为什么会受到惩罚,让他理解错误在哪里,而不是为罚而罚。
如果爸爸妈妈真的一个没控制住,“胖揍”了宝宝一顿,那么也要注意,千万不要假模假式打两下,更不要揍娃后立刻就哄,否则还真不如不揍。
虞琳说,有的妈妈会在宝宝手心轻轻打两下,做做样子,但这样会让宝宝视之为游戏,毫无意义。还有的爸爸妈妈一揍完,就会哄宝宝,又说笑话又买礼物,这样真的是“揍了也白揍”,白让宝宝吃顿苦头,却完全没有起到教育效果。
“如果你不得已选择了胖揍一顿,那么结束后一定要严肃地向孩子说明,到底是什么错误行为导致的惩罚,并且让孩子复述牢记,这样才能真的杜绝这种行为,这种揍才是有意义的。”虞琳说,此外,爸爸妈妈、尤其是妈妈,还可以同时拍打自己,和宝宝同时受罚、一起承担痛苦,这样宝宝就会认识到行为的严重性,但也不会感觉受到了爸爸妈妈的压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