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视地质解译方法就是研究如何利用遥感图像上的各种影像特征与成像规律,来达到解译地质体的目的。
在目视解译中,需选用一定的解译方法,利用各解译标志去辨认地质体或地质现象的存在和属性。选用何种解译方法主要由解译任务、图像特点、地质构造复杂程度、解译条件与难易程度(包括解译人员水平、解译技术手段以及对工作区前人资料和地质情况的熟悉程度)等综合因素所决定。常用的解译方法(主要是思想方法)有五种。
1.直判法
对于具有清晰影像和典型特征的地质体,通常可采用直接解译的方法,即观察和利用地质体的各种综合标志,尤其是反映该地质体的典型影像特征,直接辨认、分析、圈定地质体,即直接通过遥感图像的解译标志,就能确定地质体的存在和属性的方法。
2.延伸法
也称延续性分析。在进行区域性图像地质解译时,对在空间上有一定延伸距离或分布面积的地质体,常遵循由已知到未知的原则来延伸,圈定地质体。
3.对比法
为地质解译普遍采用的方法,常在下述两种情况时应用:
一是当地质体不具备典型的解译标志,不能用直判法解译时,可将待解译地质体与已知地质体进行影像对比,分析两者的异同点,来达到识别未知地质体的目的。在遥感地质调查中,将工作区出露的地层与本区或邻区已知影像地层单位进行影像对比,是解译区域岩性、地层行之有效的方法。
二是动态对比。对比同一地区不同时相的遥感图像,重点分析同一地质体或地物在不同时相图像上的影像差异,从而了解地质体的变化特点和发展趋势。常用于动态研究。
在无前人资料、地质体不具典型影像特征,又无已知地质体可供对比时,则应在解译前进行野外踏勘,初步建立典型解译剖面或地段,然后再进行对比解译。
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应用对比法要重视观察、对比、分析三个环节,同时还应注意气候、光照条件、人类活动、植被覆盖等外界因素的干扰和影响。
4.相关分析法(逻辑推理法)
是指对不易直观或看清的某些地质现象,通过与其相关的明显标志和内在联系来加以解译,这就需要根据已知的规律性认识和地学领域各学科的理论,通过逻辑推理和综合分析来确定推断其地质意义。
5.群体分析法(概括性分析)
各类构造形迹常以平行相伴成群出现为特征,有的则以特定的排列组合形式表现出来。因此,解译时不仅要重视单个构造形迹的识别,还需进行群体分析。
选择解译方法时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选用。实际上,上述方法并非单一选用,而是各种方法的相互交错、有主有次、综合应用,特别要重视对比法的应用,从比较中去发现影像差异,并确认其反映的地质意义。遥感图像本身是综合信息,地质体因其成分、结构、构造的不均一性和外界环境的影响,解译标志常局限多变。因此,地质体所具有的典型的还是不典型的影像特征均是其属性特征的反映,故同类或同一地质体的影像特征也会不尽一致。所以要强调多种解译方法的综合选用,而且要尽可能利用多种手段,多种类型遥感图像与其他资料(如地质、物化探资料等),相得益彰,克服单一遥感方法的局限性。
解译质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解译人员的经验,其经验包括地学与遥感基础知识、解译技巧与对工作区的熟悉程度等。如何提高解译水平?进行“多解译、多分析、多总结”的训练颇见成效。
多解译——通过亲自解译,多观察、多思考、多练习,才能理解和掌握图像解译全过程的思路、方法、难点、规律,做到熟能生巧。提倡渗透性学习方法和培养克服困难勇于进取的精神。
多分析——分析地质体的各种影像特征及其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多思、多问、多解,弄清楚其所以然,将影像解“活”,亦就是多分析才能尽可能多地提取遥感图像上的丰富信息并尽量表达出来,相反,分析不足的图像解译成果必然单调片面。这就是为什么同一幅图像有人可解译的有条有理、引人入胜,有人却似是而非、矛盾百出的原因。
多总结——总结不同地区各种地质体的各类图像的解译标志、解译特点、解译方法与解译体会,多总结出规律性、指导性的东西,从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认识。
多解译是熟练掌握解译方法的保证,多分析是深入解译的关键,多总结是提高解译能力的重要环节,三者缺一不可。坚持“三多”必有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