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捷<虞美人.听雨>的背景

不知道蒋捷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这首词?
2024-12-02 07:08:22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蒋捷曾经别具匠心的撷取了人生三“景”(境?),从而写出了这么一首绝妙好“词”: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虞美人.听雨》)也是将人生分为三个阶段来观照,只是三景(境?)因为拥有同样的背景环境从而获得了与众不同的个体突出和整体和谐的完美统一。少年的轻狂,壮年的劳顿,老年的超脱,人的一生就被浓缩到这短短的五十六个字之中,作者对于材料的提炼和对于生活的概括能力实在是令人惊叹。这也是关于人生的“三段论”,只不过是从比较悲观的角度来做出的结论而已。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这是蒋捷的《虞美人》,因为写得太直,不算宋词中最著名的篇章。当然它仍不失为一部好作品,少年的憧憬,壮年的奔波,老年的凄凉,从“上”到“中”,再到“下”,一生竟能如此高度地浓缩于寥寥语之中。尤其是选景极好,又有一件共同的事——“听雨”——把它们串起来,真是回味无穷。

我觉得,这首词的另一高妙之处,就是对人“生而孤独”的体验。歌楼里有那么美女在唱歌,客舟中或许有不人谈笑、发牢骚,为什么惟独听雨给予作者很深的印象呢?史书上说,蒋捷生性是不喜交游的,不过,与其说他在这首词里宣扬“悲观厌世”,还不如说是对孤独的生动体验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