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医学家,汉族。字元化,沛国谯(今安徽亳州市谯城区)人,据人考证,他约生于汉永嘉元年(公元一四五年),卒于建安十三年(公元二〇八年)。这考证很可疑。因为《后汉书•华佗传》有华佗“年且百岁,而犹有壮容,时人以为仙”的记载,也有说他寿至一百五六十岁仍保持着六十多岁的容貌,而且是鹤发童颜的记载。据此,华佗可能不止活了六十四岁。华佗生活的时代,当是东汉末年三国初期。那时,军阀混乱,水旱成灾,疫病流行,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当时一位著名诗人王粲在其《七哀诗》里,写了这样两句:“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这就是当时社会景况的真实写照。目睹这种情况,华佗非常痛恨作恶多端的封建豪强,十分同情受压迫受剥削的劳动人民。为此,他不愿做官,宁愿捍着金箍铃,到处奔跑,为人民解脱疾苦。
不求名利,不慕富贵,使华佗得以集中精力于医药的研究上。《后汉书•华佗传》说他“兼通数经,晓养性之术”,尤其“精于方药”。人们称他为“神医”。他曾把自己丰富的医疗经验整理成一部医学著作,名曰《青囊经》,可惜没能流传下来。但不能说,他的医学经验因此就完全湮没了。因为他许多有作为的学生,如以针灸出名的樊阿,著有《吴普本草》的吴普,著有《本草经》的李当之,把他的经验部分地继承了下来。至于现存的华佗《中藏经》,那是宋人的作品,用他的名字出版的。但其中也可能包括一部分当时尚残存的华佗著作的内容。
华佗的思想性格,华佗出身于医学世家,心地善良,不愿被权贵驱使,一生都在为老百姓看病,可以说是仁心仁术,但是他有一个缺点,就是不懂变通,过于刚直了,正是由于他的这个性格特点,让他最后被曹操一怒之下杀死了。

华佗的身世
华佗自幼家贫,但是从小就爱读书,父亲早逝,只有母亲悉心教导他,华佗从小就不贪图名利,喜欢钻研医书,后来母亲不幸感染重病,无药可治后身亡,这件事对华佗的打击很大,更加坚定了华佗做一个医师的决心,华佗早年游历四方,治病救人的同时也积累了很丰富的经验,华佗擅长内、外、妇、儿科以及针灸等,尤其擅长外科,华佗一生最大的成就就是发明麻佛散,利用麻佛散为病人进行外科手术,摘除肿瘤。古人一直讲究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所以在那个年代剖腹治疗是大多数人想都不敢想的,所以华佗作为一个先驱,实在是有长远的目光。从图中可以看出,华佗衣着朴素,可见他的生活并不是很好。这幅画是标准的国画,色彩不是很丰富,但是很重视人物的神韵,画中的华佗眼神坚定,面露微笑,可以想象他可以利用自己的医术为病人减轻痛苦,他内心是高兴的。
华佗曾被迫为曹操治疗头疾,但是他深知曹操的为人,并且不愿意用他的医术只为一个人治疗,其实他完全可以凭借他的医术换来地位和名利,但是他却选择逃走,最后被曹操杀害。
华佗的死因
一直有人说华佗清高,不愿意为有权威的人看病,让曹操十分恼恨,荀彧为华佗求情,华佗医术精明,可以抢救人的性命,即使他性格不好,我们也应该宽恕他,曹操不以为然的认为这样的人哪里都有。最后,华佗因为严刑拷打死在了狱中。曹操依旧没有悔意,知道他的儿子曹冲生病了即将死的时候,他才后悔,早知道还不如留下华佗的命了。经过这样的事情,可以知道,掌权者发怒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情,所以掌权者一定要谨慎。
残暴的统治者轻易就杀戮了,不顾贤人提出的宽恕理由,奸佞的小人们在旁边吹嘘,这样的人哪里都有,杀了也没什么惋惜的。等到后悔了,才会发出惋惜,但是被处死的人已经不能获得生命了,太可悲了。道尽了他在一次次的打压下,在贬谪的年月里,心情苦闷。
华佗的思想性格,华佗出身于医学世家,心地善良,不愿被权贵驱使,一生都在为老百姓看病,可以说是仁心仁术,但是他有一个缺点,就是不懂变通,过于刚直了,正是由于他的这个性格特点,让他最后被曹操一怒之下杀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