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花一木便是整个世界,而整个世界,整个人生也便空如花木。
这是佛语的心境,在于个人理解。
出自唐蜗寄题庐山东林寺三笑庭联:桥跨虎溪,三教三源流,三人三笑语;莲开僧舍,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
又说“一砂一世界,一花一天堂”,语出《佛典》,昔时佛祖拈花,惟迦叶微笑,既而步往极乐。从一朵花中便能悟出整个世界,得升天堂,佛祖就是佛祖,谁人能有这样的境界?
佛曰:一花一世界,一木一浮生,一草一天堂,一叶一如来,一砂一极乐,一方一净土,一笑一尘缘,一念一清静。这一切都是一种心境,心若无物就可以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
参透这些,一花一草便是整个世界,而整个世界也便空如花草 菩提时一种树,相传释迦在菩提树下修行得道,所以菩提意指 觉悟的境界。
这个问题让我想到两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个是一个典故“佛祖拈花 迦叶微笑”。大概是说释迦牟尼在灵山会上,对着百万弟子,默然不说一句话,只自轻轻地拈一枝花,向大众环示一转,大家都不明白其中的奥妙,只有迦叶尊者心领神会,展颜会心地一笑。我想一定是迦叶心领神会,参透了人生的真谛、宇宙的秘密、而发自内心微笑。也许这一切都是一种心境。做到了心中无物就可以一花一世界。参透了人生宇宙真谛,那么一花一草就是整个世界,而整个世界也空如一花一草 ... 这可能就是“一花一世界”的意思吧!呵呵,一切尽在不言中... 第二是一个关于六祖慧能故事:唐高宗时期,佛教禅宗第五祖弘忍请徒众各作一诗,以表明各人对禅宗基本精神的理解。谁说的好就确定为自己的接班人。当夜三更,上座神秀自己点着灯,在墙壁间写下了自己的诗:“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他用文学比喻的语言,说明禅门修养身心就像爱护菩提树、明镜台一样,时时刻刻都要用心拂拭灰尘,随处随地都要用功消除杂念,从而做到清净无染。当时六祖慧能只是个刚来寺中不久的劈柴的小僧,也作了一首与神秀针锋相对的诗:“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 何处惹尘埃?” 慧能的意境肯定更高些了。我想他一定是领会到了佛学中“空”的境界,认为人人皆有佛性,人人本来具备了已经觉悟了的精神。这种精神不向外界的树和明镜需要时时拂拭它。他主张顿悟,认为人要解脱,不能向外部寻找根据,只能向自己的内心寻找根据。大家都知道佛祖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静坐思考了七天七夜后大彻大悟,终成佛陀。所以“菩提”应该是觉悟的意思,根据上面的典故所说“菩提本无树”来理解“一叶一菩提”这句话,我想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真理就隐含在世间的自然事物中,不在于是哪一棵树,更不在于是什么树,有一颗觉悟的心,每一片叶子皆是菩提树,没有觉悟的心,学佛祖一样坐于菩提树下,也是徒劳无功的...... 正如英国诗人布莱克的诗《天真的预言》所写:“一沙一世界, 一花一天堂。 掌心握无限, 刹那是永恒...”
“一花一世界,一木一浮生”是佛教的一种理论,意思是每个事物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而每个个体都可以看作是一个世界。
这个理论意味着在一个看似简单的事物中,可以发现许多复杂的事物和规律。例如,一朵花中包含了花蕊、花瓣、花萼等多个部分,而每个部分又可以被看作是一个小的世界,其中包含了更多的细节和复杂性。此外,这个理论还可以被用来形容自然界的生命。例如,一棵树可以看作是一个世界,它有自己的生命、生长、变化和繁衍。而一片叶子也可以被看作是一个小的世界,它有自己的生长、变化和代谢。
总之,“一花一世界,一木一浮生”的意思是每个事物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而每个个体都可以被看作是一个世界,其中包含了无数的细节和复杂性。这个理论可以被用来形容自然界的生命和现象,也可以被用来指导人们思考和理解人生和宇宙的意义。
一花一世界 一木一浮生
悟什么?
修心的目标有了,那么修心怎么修,怎么擦 拭我的心,这要靠心的理解来实现—–悟。悟就是想通,我们总是说要悟,可道理都摆在那,轮廻因果,缘分命运,还有什么可悟的哪?实际上,明月飞花一草一木无不带有悟的契机,生活中的每一天每件事都有可能让我们领会更多, 悟就是将佛法应用到生活中去再从生活中体会出佛法的一个练习的过程,就是我们在准备考圝试的过程中反复应用基本纲领反复做练习题再从练习中掌握基本纲领直到熟练的过程。 修心路上的每一次正确应用佛法,心境就提升一分;同时又可能前九次全对,第十次错,也可能导致修行全毁前功尽弃,所以才说修心路上“如履薄冰”。
有很多同 修对台长的“说法”研究得的非常仔细,理解得非常透彻,修得非常精进,这是好的现象,说明大家认识到这个法 门的好处。但是从网上问的问题和平时的待人接物上可以看出,很多人现在还处于还债的阶段,还没有认识到佛法即人生,学佛先学作人的基本道理,虽然因为念经的原因,脾气上有了改进,但并没有主观上开始反省自心,主动地找毛病改正品行,也就是说佛法还没有被应用到生活中去,还没有把佛法应用到自己身上。比如说“戒定慧”,有多少人还不明白为什么要戒,戒什么,怎么戒了就能定?为什么要定,定什么?等这都是要心中明白的问题。
同样很多我们平时儿熟能详的一些前人总结的经验,也要从中悟出它的原理是什么,它依据佛法的哪个基本定律,这样才能明白前人为什么这么说。比如说:为什么“忍辱能精进”,依据哪一原理;为什么要这么强调“无我”,有什么作用;等等,知道这句话也能按着作,只是简单地机械地照搬套用,只有理解了原理才能举一反三明白真正会应用,这一点和我们学习数学应用定律没有什么区别。
所以“悟”并不是那么遥远抽象,每天的学佛中我们都已经在不自觉的情况下在悟:怎么念经,念经怎么就会变好,小房子是怎么应用的,等等,接下来就是要系统地有 意识地悟,想更多的“为什么”从而明白更多的道理, 修心的人不敢作坏事就跟懂法的人不敢违法乱纪一样,因为他明白道理。
修行修什么?
修行就是修正自己的行为, 为的是达到觉 悟的最高的境界—彻悟。修行有三个方面:行为的规范,言语的禁忌和意识品行的提高。实际上,当我们知道了尘网中孽力占很大成分,而孽障又是来自与“身口意”,那么就很容易理解这三 点的目的都是为了避免造孽:行为的规范杜绝身 体造的孽障,言语的禁忌使自己不造口业,意识品行的提升又是为了防范意念上的坏念头,从而少造意业。明白了原理,我们就可以以此为基准修正行为,减少孽障,不再编织新的尘丝。当然应用这个原理到生活中去和应用到什么程度就取绝于每个人的领悟力了。比如说:工作单位的领 导明显地给你的工作量大,使你每天埋头苦干还常常班加点,别人同样的薪水,但要清闲的多,在这种情况下,你能忍住不骂人,你能忍住不作出格的事,可内心里你能不能真正地不生气哪?不生气又为什么这么重要哪?你不生气,别人会不会认为你是懦夫哪?正确的心态应该是什么哪?这些都是要我们自己领悟的。
每回答一个问题,你的境界就增一分,领悟的不同,境界就不同。如果领悟不出,则会时时比较着别人的工作量,不停地感受着不公平待遇,渐渐地愤 恨起来,这时候孽缘早已种下而不自知,反而认为自己才是受圝害圝者,渐失道心。“师父领进门,修行在各人”,正因为每个人所处的环境不同,所遇到的问题也不同,所以台长不可能把每个人要悟的答 案都摆在面前供大家选择,好在万变不离其宗,还是有一定规律可循的,宗旨就是用因果、缘分理解生活,用台长教的法圝门解决生活中问题,用建功德不起恶缘来作为约束自己的准绳。
修行的三个方面并没有讲到积功德, 那功德怎么会是修行的结果呢? 修行三个方面直接的结果就是做善事持善 念说好话,都是功德。
修心修什么?
修心是修行到一定阶段后必然要面对的一个题目,初学者或还没有感应的人,可以先专心致志的消 业障作功德,这是因为当身上的孽障还很多的时候,你的债还太多,心上的污垢还没有擦 拭,谈不上修心;而当我们消孽障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往往这时候会有经历过梦考,闻到了天檀香,见到菩萨笑等灵感后,逐渐的修心就摆在面前了。这就是台长所传的“修今世法”区别于其他“修来生法”的一个特征:魔由心生,实际上心魔和孽障是密不可分的。现在我们能够还债后再修心,那么我们就是轻装上阵;所以同样修心,台长的法 门明显可以让大家的心障减轻,容易克服心魔,提升境界。
从修行的三个方面还可以看出,修行和修心是息息相关的,要修正自己,首先就得发觉自己的行为上有什么不正的地方。这个“觉”的过程就是修心的过程,反省自身,反省自心,逐步提高。修心没有一定的明确规定按部就班的操作规程具体说明如何修心,因为各人的业力不同,修行所遇到的障碍不同,从而修心的路也就有差别。但万法归一,无论我们修心路有多么大的差别,最终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佛心菩萨心,佛心即是众生心,菩萨心即是慈悲心,所以只有时时反省自心,对照佛心菩萨心,就能找到心中要修正的地方从而修正我们的行为。
佛心就是无我地想着众生的苦,菩萨就是慈悲喜舍,这都是极高的境界,所以是我们的榜样和终极目标。修心的基本起点就是修正心灵,达到心净心定的境界,也就是着眼于实际,从我们身上的毛病找起,去除三毒“贪嗔痴”,去掉我执他执,从而定下心来,一心修行,得到心灵的纯净,逐渐地明 心见性,见到我们本来的佛性—包括良心、善心,使之培养壮 大,发展成慈悲心。
什么是心净?
修正心灵为修心的出发点,但不同的人对正的看法不同,哪怕是对立的两个方面,可能都认为自己是正。这就是我们面 临的第一个题目,怎样是正,一个自私的人会说“人不都这样”? 一个经常和妻子吵架的人会认为她总是这样不关心我,而一个和80岁的老妈10年不相往来的儿子也会振振有词的说:“她当年对我老婆狠得不得了”。
在这种情况下,什么是他们反省的契机,十年如一日从没认为自己错,怎么会突然去反省。这个契机多来自外界,某日法 会上台长的一句话,有时坐车也能产生一些悟性,一个儿子扶着年迈母亲的也是一个剪影,或者是同事叙述的一个邻里旧事,等都可能是翻然悔悟的契机,但契机必须有功德的积累作基础,所谓“厚积薄发”,无论是通 过念经或其它善事的积累功德到了这个层次,才有“一点就破”的可能;这个层次就是导致这种“不正”的孽障消除了,心灵上遮掩你本性的污垢擦掉了,这时候才能见到“不自私”的本性、“爱和包容”的本性、“孝”的本性。
同时心中还有制 造这些污垢的源头:贪嗔痴,人生不如意十有八圝九,这十有八 九大多数都因为贪嗔痴,所以称为“三毒”。刚对自己的自私内心里批了好一阵,转眼单位里评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