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觉得招安真正的问题在于,宋江看到了问题,却没有解决方案。大鲁有句话很有分量,他说当今朝廷奸臣当道,就好比白衬衫染了黑墨水,没有汰渍怎能洗白?对此,宋江是怎么反驳的呢?他说,圣上只是暂时闭塞,以后会有云开见日的那一天。
牛顿说过,在没有外力作用的情况下,奸臣不可能突然良心发现改过自新,他们只能按照惯性继续坏下去。
宋江是乐观主义者,但他不是傻子,道理他懂的,只是两害相较取其轻,和做贼或造反比起来,招安更像一条出路。但问题的关键在于,宋江始终无法解决奸臣当道的问题,于是,他只能默默的等着被宰割的那一天。招安,至少对于宋江来说,仅仅是是另一种悲剧罢了。而这种悲剧,除了肉体上的伤痛,更主要是精神上的折磨。
如果宋江打下辽国,自立为王,这和方腊造反是不同的,因为他并没有动宋徽宗的奶酪。甚至,宋江可以把一部分辽国土地送给宋徽宗,以此获得政治赦免权(可以名正言顺的回家祭祖),但示好的同时,坚决不投降,保持独立。
当然,还有个问题要注意,尽管打下辽国,没有侵占大宋的土地,但梁山集团毕竟是朝廷钦犯,始终是宋徽宗和奸臣们的心病,一旦时机成熟,必然要琢磨征剿。这就要有一个战略考量,就是打辽国的时候,只能侵占一部分土地,不管是五分之一,还是四分之一,总之不要灭了他。也就是说,梁山在宋辽边境制造了一个缓冲带,这对于双方都起到了一定的保护作用,这样的话,大宋就不会轻易动你了,说不定还会荣誉性的封你个扫北大将军。所以,宋江一直渴望得到认可,低估了皇帝,高估了自己。
他凭借梁山上好汉的威名和皇上做交易,让自己有了筹码,想要为国效力。反贪官不反皇上,替天行道,这都是宋江一开始就打好的算盘。后来他,征战大辽,南征方腊,让宋江有了赫赫有名的身份,也得到了正常社会的认可,其实宋江招安没有什么不对的,这一切都是利益驱使罢了。。
宋江的招安之心,在他一进入梁山的时候就已经有了招安之心。等到宋江执掌梁山大权之后,这种想法就表露无遗了,宋江将“聚义厅”改为“忠义堂”,表面上是表达忠义之意。
宋江出身文吏,北宋的文人,熟读经学,而这些经过政府加工过的经学著作,早已失去了原本的作用,它已经成为了北宋政府统治文人思想的工具。
首先这是小说剧情,为了剧情需要,其次宋江本质还是一介草民,容易被诱惑。
宋江想要招安的话,肯定有他自己的道理,他就想过上那种安安稳稳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