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鉴赏,重点是把握其“形”与“神”的关系。散文鉴赏应注意以下几点:
1.读散文要识得“文眼”。
凡是构思精巧、富有意境或写得含蓄的诗文,往往都有“眼”的安置。鉴赏散文时,要全力找出能揭示全篇旨趣和有画龙点睛妙用的“文眼”,以便领会作者为文的缘由与目的。“文眼”的设置因文而异,可以是一个字、一句话、一个细节、一缕情丝,乃至一景一物。并非每篇散文都有必要的“文眼”。
2.读散文要抓住线索,理清作者思路,准确把握文章的立意。
结构是文章的骨架,线索是文章的脉络,二者是紧密联系的。抓住散文中的线索,便可对作品的思路了然于胸,不仅有助于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而且也是对作者谋篇布局本领的鉴赏,从而透过散文的“形散”的表象抓住其传神的精髓,遵循作者的思路,分析文章的立意。线索通常有以下几种:⑴以事物的形象为线索,如巴金的《灯》;⑵以感情的发展为线索,如杨朔的《荔枝蜜》;⑶以时间顺序为线索,如刘白羽的《长江三日》;⑷以空间顺序为线索,如朱自清的《绿》;⑸以人物活动为线索,如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6)以事理为线索,如唐韬的《琐忆》。
3.注意散文表现手法的特点,深入体会文章的内容。
散文常常托物寄意,为了使读者具体感受到所寄寓的丰富内涵,作者常常对所写的事物作细致的描绘和精心的刻画,就是所谓的“形得而神自来焉”。我们读文章就要抓住“形”的特点,由“形”见“神”,深入体会文章内容。
4.注意展开联想,领会文章的神韵。
联想的方式有:①串联式:如《猎户》“尚二叔→百中老人→董昆”;②辐射式:如《土地》以“土地”为中心生发开去,写“热爱生活,保卫土地,建设土地”;③假托式:如《白杨礼赞》;④屏风式:如《风景谈》。注意丰富的联想,由此及彼,由浅入深,由实到虚,这样才能体会到文章的神韵,领会到更深刻的道理。
5.品味散文的语言。
散文的一大特色就是语言美。一篇好的散文,语言凝练、优美,又自由灵活,接近口语。优美的散文,更是富于哲理、诗情、画意。杰出的散文家的语言又各具不同的语言风格:鲁迅的散文语言精练深邃,茅盾的散文语言细腻深刻,郭沫若的散文语言气势磅礴,巴金的散文语言朴素优美,朱自清的散文语言清新隽永,冰心的散文语言委婉明丽,孙犁的散文语言质朴,刘白羽的散文语言奔放,杨朔的散文语言精巧。何为的散文语言雅致。一些散文大家的语言,又常常因内容而异。如鲁迅的《纪念刘和珍君》的语言,锋利如匕首;《好的故事》的语言,绚丽如云锦;《风筝》的语言,凝重如深潭。体味散文的语言风格,就可以对散文的内容体味地更加深刻。
编辑本段散文鉴赏需要注意的问题
1、整体入手,理清文章脉络。材料丰富,思路灵活是散文的主要特点之一,阅读时一定要着眼于文章的整体,注意理清内部的相互关系,从宏观上驾驭文章,体察作者寄寓其中的意,倾注其中的情。如《长城》(2000年)一文,从深秋晚景写起,引入对历史的回顾与反思,再从历史回到现实,在历史与现实的对比中深化主旨,卒章显志,含蓄而又深沉。在这种整体阅读的基础上,再来回答题目,就会洞若观火,游刃有余。
2、了解背景,透视创作历程。作品是社会的折射,内容是背景的产物。有不少散文的创作,往往受环境的影响。因此,了解文章的相关背景,是阅读鉴赏散文的一把钥匙。阅读《兽·人·鬼》(2000年春季),就必须认真阅读注释,分析背景材料。抗战胜利后,国统区人民掀起了反内战运动,国民党当局却大行不义,倒行逆施,制造了臭名昭著的“一二·一”惨案。闻一多先生十分悲愤,坚决主张声援学生的爱国运动,对个别教授畏首畏尾,保全小我的做法极为不满,于是写了这篇文章。透视创作历程,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和思想感情,再对照原文,试卷中的问题就不难找到答案。
3、借助想象,体察作者情感。散文属于文学范畴,阅读散文必须发挥联想和想象,结合个人生活体验,和作者情感发生强烈共鸣。读《长城》,如果能联想到余秋雨在《都江堰》一文中对“长城”的议论,能想象到长城上狼烟四起,民族斗争的惨烈,想象到中华民族的屈辱历程,就不难触摸到作者那颗希望中华民族走出封闭与落后,走向繁荣与强大的赤诚滚烫的心。
4、辨识手法,找准突破口。托物言志是散文常用的主要表现手法之一,托物言志类散文也多次出现在高考试题中。如《报秋》(1998年),这是一篇章法严谨而又情文并茂的散文,深含着生活的哲理。作者通过玉簪花这个载体,提醒人们要多珍惜光阴,抓住现在,抓住人生的每是每刻,有所作为,不能虚度年华。这就是“玉簪花精神”。抓住这个“精神”,也就等于找准了阅读的突破口。
5、明确技巧,提高答题效率。阅读散文,掌握一些常见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可以提高阅读效率,提高答题的正确率。常见的有:①比喻。如“兽”“鬼”各指什么(《兽·人·鬼》);②反衬。如《报秋》中用太阳花反衬玉簪花生命力之强;③对比。如《青菜》(1993年)中,“高高翘起的狗尾巴草”,“自我炫耀的灯笼草”,“凌空悬挂的黄瓜”,与“紧紧依靠大地,朴素沉着的青菜”形成了鲜明的对比;④象征。如《门》(2001年)中的“门”;⑤排比。如“领取秋,领取冬,领取四季,领取生活”(《报秋》),层层铺开,逐步扩大,对点明主旨起到了强化作用;⑥变换人称。用“我”增强文章的真实性,用“你”便于抒情,便于对话,拉近与读者的距离,用“它”或“她”只是写了不同人的感受。
6、瞻前顾后,分析句段关系。阅读散文时还要瞻前顾后,注意句与句之间,段与段之间的前后勾连。如《话说知音》(2002年),为什么说“知音的传说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呢?要回答这个问题,就必须理清前四段之间的关系。第一段写自从有了关于知音的传说后,人们对知音的神往和渴求;第二、三、四段写了关于知音的传说在历代典籍中的记载。综合这两部分,就回答了以上问题。二者缺其一,都不是完整的回答。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阅读散文还需注意文体特点。叙事散文讲求以小见大,形与神的关系是重点;写景散文注意情景交融,情与景的契合是关键;咏物散文托物言志,尽可能体味象征手法。但有一点更重要,那就是,阅读鉴赏散文要用自己的“心”去发现“散文的心”,用自己的人生体验和智慧去解读“作者心灵弹奏的歌声”。
散文分析方法及常见的艺术表现手法
一、概括段落大意:
摇着轮椅在园中慢慢走,又是雾罩的清晨,又是骄阳高悬的白昼,我只想着一件事:母亲已经不在了。在老柏树旁停下,在草地上在颓墙边停下,又是处处虫鸣的午后,又是鸟儿归巢的傍晚,我心里只默念着一句话:可是母亲已经不在了。把椅背放倒,躺下,似睡非睡挨到日没,坐起来,心神恍惚,呆呆地直坐到古祭坛上落满黑暗然后再渐渐浮起月光,心里才有点明白,母亲不能再来这园中找我了。
(母亲去世后“我”对母亲的态度——深深的思念。)
曾有过好多回,我在这园子里呆得太久了,母亲就来找我。她来找我又不想让我发觉,只要见我还好好地在这园子里,她就悄悄转身回去,我看见过几次她的背影。我也看见过几回她四处张望的情景,她视力不好,端着眼镜像在寻找海上的一条船,她没看见我时我已经看见她了,待我看见她也看见我了我就不去看她,过一会我再抬头看她就又看见她缓缓离去的背影。(有时母亲能找到我)//我单是无法知道有多少回她没有找到我。有一回我坐在矮树丛中,树丛很密,我看见她没有找到我;她一个人在园子里走,走过我的身旁,走过我经常呆的一些地方,步履茫然又急迫。我不知道她已经找了多久还要找多久,我不知道为什么我决意不喊她(有时母亲不能找到我)——但这绝不是小时候的捉迷藏,这也许是出于长大了的男孩子的倔强或羞涩?但这倔强只留给我痛悔,丝毫也没有骄傲。我真想告诫所有长大了的男孩子,千万不要跟母亲来这套倔强,羞涩就更不必,我已经懂了可我已经来不及了。
(母亲在世时“我”对母亲的态度——倔强,及现在的悔恨。)
【概括段意的方法】
1、划出表达作者观点、情感的句子。(多为议论性语句。不应是描写性语句。)
2、如果表达观点的句子运用了修辞手法或表达过于含蓄,将其改写为正面表达观点的肯定句。
3、分层,概括层意。再将层意连缀成段意。
特别提示——总结段意时应考虑与文章主题的联系。
二、思考段间关系:
例1:
摇着轮椅在园中慢慢走,又是雾罩的清晨,又是骄阳高悬的白昼,我只想着一件事:母亲已经不在了。在老柏树旁停下,在草地上在颓墙边停下,又是处处虫鸣的午后,又是鸟儿归巢的傍晚,我心里只默念着一句话:可是母亲已经不在了。把椅背放倒,躺下,似睡非睡挨到日没,坐起来,心神恍惚,呆呆地直坐到古祭坛上落满黑暗然后再渐渐浮起月光,心里才有点明白,(开启下文)母亲不能再来这园中找我了。
(母亲去世后“我”对母亲的态度——深深的思念。)
曾有过好多回,我在这园子里呆得太久了,母亲就来找我。(承上)她来找我又不想让我发觉,只要见我还好好地在这园子里,她就悄悄转身回去,我看见过几次她的背影。我也看见过几回她四处张望的情景,她视力不好,端着眼镜像在寻找海上的一条船,她没看见我时我已经看见她了,待我看见她也看见我了我就不去看她,过一会我再抬头看她就又看见她缓缓离去的背影。我单是无法知道有多少回她没有找到我。有一回我坐在矮树丛中,树丛很密,我看见她没有找到我;她一个人在园子里走,走过我的身旁,走过我经常呆的一些地方,步履茫然又急迫。我不知道她已经找了多久还要找多久,我不知道为什么我决意不喊她——但这绝不是小时候的捉迷藏,这也许是出于长大了的男孩子的倔强或羞涩?但这倔强只留给我痛侮,丝毫也没有骄傲。
(母亲在世时“我”对母亲的态度——倔强。)(前后两种态度对比)
我真想告诫所有长大了的男孩子,千万不要跟母亲来这套倔强,羞涩就更不必,我已经懂了可我已经来不及了。
例2:
【段间关系种类】
①并列、②对比、③层进、
④为下文做铺垫、⑤为上文做例证、⑥承上启下、⑦前后呼应
⑧总起下文、⑨总结上文
【段间关系的作用】
三、 思考句间关系 不是……而是……
1、复句关系:
① 并列关系
② 顺承关系:于是、就、首先……然后……
③ 选择关系:或者……或者……、不是……就是……、要么……要么……
④ 递进关系:不但……而且……、尚且……何况……、别说……连……
⑤ 转折关系:虽然……但是……、尽管……然而……、……只是……、不过……
⑥ 假设关系:如果……就……、 即使……也……、再……也……
⑦ 条件关系:只要……就……、只有……才……、无论……都……
⑧ 因果关系:因为……所以……、既然……那么……
⑨ 目的关系:……以便……、 ……免得……
⑩ 取舍关系:与其……不如……、宁可……也不……
2、所有段间关系都是用于句间关系。
四、散文的艺术表现手法:
(一)、 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描写、抒情
【景物描写的作用】
1、烘托了……的气氛。
2、衬托 / 反衬 出作者……的心情 / 感情。
【人物描写的方法及作用】(高二讲)
【抒情方式及作用】
方式:直抒胸臆、借景抒情、以间接含蓄的方式抒情
作用:直抒胸臆——有利于作者直接表达……的思想感情,同时便于读者理解。
借景抒情——巧妙地利用景物的……特征,表达出作者的……情感。
以间接含蓄的方式抒情——含蓄而深沉 / 隽永地表达出作者……的情感。
(二)表现手法:
对比、衬托、象征、倒装、铺垫、过渡、照应、欲扬先抑、人称、借物抒情、托物言志……
1、 对比的作用:可以把不同的人物、生活现象、思想感情区分得更加鲜明。
2、 衬托:
①正衬:用相同的事物衬托,突出被衬者的特点(相同之处)。
例:“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例:《我的空中楼阁》写小屋周围的树美,是为了突出小屋更美。
②反衬:用相反的事物衬托,突出被衬者的特点(相反之处)。
例:“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3、象征:
摇着轮椅在园中慢慢走,又是雾罩的清晨,又是骄阳高悬的白昼,我只想着一件事:母亲已经不在了。在老柏树旁停下,在草地上在颓墙边停下,又是处处虫鸣的午后,又是鸟儿归巢的傍晚,我心里只默念着一句话:可是母亲已经不在了。把椅背放倒,躺下,似睡非睡挨到日没,坐起来,心神恍惚,呆呆地直坐到古祭坛上落满黑暗然后再渐渐浮起月光,心里才有点明白,母亲不能再来这园中找我了。
曾有过好多回,我在这园子里呆得太久了,母亲就来找我。她来找我又不想让我发觉,只要见我还好好地在这园子里,她就悄悄转身回去,我看见过几次她的背影。我也看见过几回她四处张望的情景,她视力不好,端着眼镜像在寻找海上的一条船,她没看见我时我已经看见她了,待我看见她也看见我了我就不去看她,过一会我再抬头看她就又看见她缓缓离去的背影。(有时母亲能找到我)// 我单是无法知道有多少回她没有找到我。有一回我坐在矮树丛中,树丛很密,我看见她没有找到我;她一个人在园子里走,走过我的身旁,走过我经常呆的一些地方,步履茫然又急迫。我不知道她已经找了多久还要找多久,我不知道为什么我决意不喊她(有时母亲不能找到我)——但这(指代前面两层的内容)绝不是小时候的捉迷藏,这也许是出于长大了的男孩子的倔强或羞涩?但这倔强只留给我痛侮,丝毫也没有骄傲。我真想告诫所有长大了的男孩子,千万不要跟母亲来这套倔强,羞涩就更不必,我已经懂了可我已经来不及了。
怎样的散文作品,才配称得上优秀?一个优秀的作者的标准是什么?”这两个问题其实先前我并未曾仔细想过,一直以来,我都只是读可读之书,行可行之文。概不以“文以载道”为己任,大抵自己也是载不起的,只求自自然然写作,清清白白做人,唯此而已。
文字之于我,乃生命的一种诉求与展示,心灵的一种寄托与宣泄。所以我一直告诉自己:书自己能书之情,达他人未达之意。这也是我为何一直喜欢写作散文的原因。
林语堂先生在《文学生活》中曾经说:衡之实际,一切有价值的文学作品,乃为作者心灵的发表,其本质上是抒情的,就是发表思考的文学也适用这种原理——只有直接从人们心灵上发生的思想,始值得永垂不朽。
所以在很多人批判小女人散文的时候,我不以为然,文章只有手法和题材的不同,不存在大与小的孰高孰低。这个世界没有小作品,只有小文人。不是洋洋洒洒几万字之巨著就是了不得的大散文,也不是几百字的小篇章就是不足为道的小散文了。点点滴滴皆感受,丝丝缕缕皆生活,一个小女子能把文章写得你不能释卷,这就是很了不起的大家。
如今又有许多人开始批判起余秋雨的文化大散文,我就更嗤之以鼻了。倘若人人都被这种风势所左右了去,那么何来作者的个性,何来文学的创新,又何来人文精神的坚持,更勿谈文学的操守了。余秋雨最少告诉所有的散文爱好者,原来散文也是可以这么写的,而且写得还有人愿意去看。这就是创新,这就是成功,不是谁能一句“口红文化”抹杀的。而恰恰是口红文化这样的一个现实告诉人们,真正好的作品不仅仅是被精英们所接受到,如果不能流传在街巷坊间,那么最多是文人之间的自娱自乐。而且所谓的批评者究竟是在掌谁的脸?当年风起云涌而争先恐后看余秋雨散文的人是谁?怕不是从妓女开始的吧。
谈论散文是一个很让人头疼的事,中国几千年的散文史,远远不是一篇两章就能涵盖的,也不是这样写就是好,那样写就是不好能断言的。写作也是一个经验不断累积的过程,即便是最好的散文家,也未必能给人一个放之四海皆可的准则来,散文是一个主体性相当强的文体,也因此是个性化最强的写作方式。如果定要有那么个标准,我的标准就是,失去了美的特质的散文不是好散文。一篇好的散文一定要让人感受美,感悟美,渴望美。
有人推崇贾平凹的散文,说散文应该是这样写的。贾平凹的散文好不好,当然好,而且是相当的好。可是他的好,就能成为别人模仿的范本吗?这让我想起了邯郸学步,没有学会别人优美的步伐,倒忘记了以前如何行走来了,最后不得不去爬行。一个优秀作家的语言是独特的,难以想象一个长年累月生活在大都市里的人能说出农村人那种泛着泥土清香的质朴语言来,一个都市作家写不出那种自然回归,淳朴干净的散文也并不可耻,对于都市人的心态形态的描述体验也未尝不能写出流传千古的好文来。一个好的散文家,就是能把自己熟悉的生活语言用艺术的文学手法表达出来,而这就是贾平凹能够成功的原因之一。一个什么都能写的人其实就是一个什么都写不好的人,孙犁,沈从文这些散文大家就是最好的例子。
近年来仿佛谁都会写散文了般,只要不是小说,不是诗歌,大多都冠以散文随笔之名。这也不算多坏的事,说明散文的群众基础好,喜者众。但是能写出好的散文来,却还是需要多多努力的。
除了对生活要有观察和体验,多读书总是没有什么坏处的,倘若还能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又未尝不是一得。好的文章绝对不是凭空来的,和一个人的学养见识是有相当程度关系的。业精于勤,这话是有一定道理的,对于散文的写作也是适用的。平时多写写,多练练,随手记一些琐事与心得,写得多了,自己也就知道哪里有不足了,也就知道这样写是不可以的,那样写是可行的。读书和写文章都是可以到老的,所以不必担心自己江郎才尽,也不必懊恼自己少不得志。好好的生活,好好的行文,如此而已。
说到底,我也真的不清楚什么就是好的散文,能让我阅读下去的散文该就是好散文,能让我有再次阅读渴望的就该是优秀的散文了吧。其实每个人阅读需求都是很不同的,心理渴望也是不同的,那么又何来一定的标准呢?
没有什么准则,我一般是看到某句话,觉得是中心,然后围绕着这个中心来想,往往就可以把握作者的情感了。
我想楼主应该多看点散文,看多了,自然理解就快了。要不就自己写些散文,看看自己会如何想如何写,推己及人,那也应该容易得多。
散文分析方法及常见的艺术表现手法
一、概括段落大意:
摇着轮椅在园中慢慢走,又是雾罩的清晨,又是骄阳高悬的白昼,我只想着一件事:母亲已经不在了。在老柏树旁停下,在草地上在颓墙边停下,又是处处虫鸣的午后,又是鸟儿归巢的傍晚,我心里只默念着一句话:可是母亲已经不在了。把椅背放倒,躺下,似睡非睡挨到日没,坐起来,心神恍惚,呆呆地直坐到古祭坛上落满黑暗然后再渐渐浮起月光,心里才有点明白,母亲不能再来这园中找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