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与海这册书的简单介绍

2024-12-01 20:26:19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老人与海》

内容精要

渔民桑提阿果老了,运气也糟透了。84天以来,他天天出海,却又天天空船而归,连他的帆看上去都像是一面“标志着老打败仗的旗子”。他的老伴死了,以前跟他打鱼的小孩曼诺林也在父母的强迫下,到其他船帮忙去了。但曼诺林很尊重老人,每见老头回来,总要走下岸去,帮他收拾钓丝、鱼钩、鱼叉什么的。

老人的陋屋空空如也,老人与小孩说着晚上的饭菜(其实并不存在),谈着喜爱的棒球队,将对话日复一日继续下去。曼诺林照顾着老人,为他买来便餐,准备好明日用的鱼饵。老人睡了,他不再像年轻时那样老梦见狂风巨浪、大鱼、搏斗之类的事,而是梦见异域他乡和沙滩上的顽皮可爱的狮子。

这是老人没打到鱼以来的第85天出海了。天气晴朗,海面平静。他向远海划去,决心冲破霉运,捕一条大鱼。他一面划船,一面与大海、鱼、海鸟交谈,自孩子曼诺林离开他以后,他便养成了这种自言自语的习惯。

他感到钓竿动了。他觉得在下面100寻深处,一条马林鱼正吃着钩尖上的沙丁鱼。他拉拉钓丝,知道鱼很大。鱼很聪明,上钩后并不惊惶失措猛拉猛扯,它只是拉着小船向浩渺的海面缓缓游去。整个白天在奇怪的旅行中度过了。老人拉着钓丝的肩酸痛异常。此时,他多渴望孩子仍旧留在他身边,那就能搭一把手了。同时,他对鱼也产生了奇怪的感情,他欣赏鱼的勇气和聪明。夜里,老人很疲乏,他希望自己能睡上一会儿。第二天,老人除了深深的疲惫外,左手又开始抽筋,而且痛得厉害。他终于看见了浮出海面的鱼,它比小船还长,非常漂亮。午后,抽筋停止了,老人吃了点生鱼,为即将到来的抗衡积蓄能量。夜里,老人的手在鱼的又拉又跳中,皮开肉绽,鲜血淋漓。

第三天,鱼开始打转儿,这是较量即将结束的迹象。鱼露出水面,老人努力将它拽近些,再拽近些。他忍住一切疼痛,使出全身力气,将鱼叉干净利落地扎进鱼腰。大鱼很快在挣扎中死去,老人将它捆在船边,开始返航。

可是,老人的麻烦并未结束。死鱼的血招来了鲨鱼。它们循着航线游来,大口大口地咬掉鱼肉。老人成功地杀死了一条鲨鱼,但鲨鱼下沉时也带走了鱼叉,不得已,老人只好凑合着用刀子、棍子、船舵与鲨鱼们搏斗。当半夜小船驶进港时,昼夜的搏斗已使老人筋疲力竭了。那条大鱼也已残缺不全,它的美丽和它那贵重的鱼肉都已不复存在。

老人悲哀而寂寞地放下桅杆,收拾起损坏了渔具,神情恍惚、踉踉跄跄地走回自己的陋屋。他已疲惫不堪,趴着身子便沉沉睡去。

孩子曼诺林先是为老人的遭遇哭泣,然后给他送来热咖啡,他表示无论父母怎么反对,他也要跟老头儿一起打鱼。

大鱼只剩下一根粗大的鱼骨,被扔在垃圾堆里。茅棚里,喝过咖啡的老头儿又睡着了,他正梦见狮子。孩子曼诺林陪在他的身边。

本书成书于1952年,作者厄纳斯特·海明威(1899-1961)曾在《堪萨斯城明星报》当记者,记者生涯炼就了他简洁明快的文风。一战期间,他作为救护队成员服务于意大利前线。他本以为,战争将成就一个男人;不料,战争最大的功绩是摧毁人的理想,也使人不再相信爱情神话。1926年,《太阳照常升起》出版,海明威也因此书而成为“迷惘的一代”的代言人。《老人与海》取材于一古巴渔民的真实经历,是海明威于晚年证明自己创作实力的中篇杰作。小说最初在《生活》杂志匿名刊出,小说简洁有力的风格深深打动了读者,同时也激起他们强烈的好奇心:作者到底是谁呢?此后,《生活》杂志又约请100位名流,请他们就这部作品发表评论,并将评论一一刊出。直至此时,杂志社才公开该书作者姓名,人们大有原来如此之感,并向海明威致以真诚的祝贺和深深的敬意。该书仅48小时就售出530万册。小说获1952年普利策奖,1954年又获诺贝尔文学奖。老人桑提阿果也成为文学史和电影史上著名的“硬汉”形象。但海明威自己则被多舛的命运和多种疾病打倒,于1961年7月用猎枪自杀身亡。

回答2:

老人与海
The Old Man and the Sea, by Ernest Miller Hemingway (1899 – 1961)

《老人与海》,美国作家海明威著。《老人与海》是海明威的代表作,也是一部象征性的小说。主人公圣地亚哥是一位老鱼夫,他经过重重艰险,捕获了“一条不止一千五百磅重的大马林鱼”,但这条大马林鱼却被鲨鱼蚕食光了,圣地亚哥只拖回了一副鱼的骨架。

《老人与海》精彩语言:

1.每一天都是一个新的日子。走运当然是好。不过我情愿做到分毫不差。这样,运气来的时候,你就有所准备了。

2.不过话得说回来,没有一桩事是容易的。

3.“不过人不是为失败而生的,”他说。“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

--------------------------------------------------------

《老人与海》

文学史上不可战胜的硬汉精神的彰显

真正的好作品都是用生命的历练做题材

只有精神的胜利才能使我们感动,为其悲壮而落泪

影响历史的百部经典之一

美国历史上里程碑式的32本书之一

1954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1986年法国《读书》杂志推荐的理想藏书

1952年,海明威发表了他最优秀的作品《老人与海》。这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珍品,也是海明威全部创作中的瑰宝。

该书出版仅48小时就销量惊人,当年获得了普利策文学奖。1954年,因为海明威"精通于叙事艺术,突出地表现在他的近著《老人与海》之中;同时也因为他在当代风格中所发挥的影响",海明威又获诺贝尔文学奖。"每一句话和每一段落,都要尽量写得简洁。"这是海明威写作的信条之一,这使得他的作品改编成电影的数量比任何其他一位获奖者都多。当他被宣布为当年的普利策文学奖得主时,评论界一致称好。"人可以被毁灭,却不可以被战胜。"海明威在《老人与海》里所说的话,不仅打动了读者,也征服了评论者。

小说以写实手法展现了捕鱼老人桑提亚哥在重压下仍保持的优雅风度,这种精神上永远不可战胜者成为文学史上最著名的"硬汉"形象之一。对于《老人与海》这本被译成几十种文字的作品, 海明威自己认为 "是这一辈子所能写的最好的一部作品"。

回答3:

《老人与海》

渔民桑提阿果老了,运气也糟透了。84天以来,他天天出海,却又天天空船而归,连他的帆看上去都像是一面“标志着老打败仗的旗子”。他的老伴死了,以前跟他打鱼的小孩曼诺林也在父母的强迫下,到其他船帮忙去了。但曼诺林很尊重老人,每见老头回来,总要走下岸去,帮他收拾钓丝、鱼钩、鱼叉什么的。

老人的陋屋空空如也,老人与小孩说着晚上的饭菜(其实并不存在),谈着喜爱的棒球队,将对话日复一日继续下去。曼诺林照顾着老人,为他买来便餐,准备好明日用的鱼饵。老人睡了,他不再像年轻时那样老梦见狂风巨浪、大鱼、搏斗之类的事,而是梦见异域他乡和沙滩上的顽皮可爱的狮子。

这是老人没打到鱼以来的第85天出海了。天气晴朗,海面平静。他向远海划去,决心冲破霉运,捕一条大鱼。他一面划船,一面与大海、鱼、海鸟交谈,自孩子曼诺林离开他以后,他便养成了这种自言自语的习惯。

他感到钓竿动了。他觉得在下面100寻深处,一条马林鱼正吃着钩尖上的沙丁鱼。他拉拉钓丝,知道鱼很大。鱼很聪明,上钩后并不惊惶失措猛拉猛扯,它只是拉着小船向浩渺的海面缓缓游去。整个白天在奇怪的旅行中度过了。老人拉着钓丝的肩酸痛异常。此时,他多渴望孩子仍旧留在他身边,那就能搭一把手了。同时,他对鱼也产生了奇怪的感情,他欣赏鱼的勇气和聪明。夜里,老人很疲乏,他希望自己能睡上一会儿。第二天,老人除了深深的疲惫外,左手又开始抽筋,而且痛得厉害。他终于看见了浮出海面的鱼,它比小船还长,非常漂亮。午后,抽筋停止了,老人吃了点生鱼,为即将到来的抗衡积蓄能量。夜里,老人的手在鱼的又拉又跳中,皮开肉绽,鲜血淋漓。

第三天,鱼开始打转儿,这是较量即将结束的迹象。鱼露出水面,老人努力将它拽近些,再拽近些。他忍住一切疼痛,使出全身力气,将鱼叉干净利落地扎进鱼腰。大鱼很快在挣扎中死去,老人将它捆在船边,开始返航。

可是,老人的麻烦并未结束。死鱼的血招来了鲨鱼。它们循着航线游来,大口大口地咬掉鱼肉。老人成功地杀死了一条鲨鱼,但鲨鱼下沉时也带走了鱼叉,不得已,老人只好凑合着用刀子、棍子、船舵与鲨鱼们搏斗。当半夜小船驶进港时,昼夜的搏斗已使老人筋疲力竭了。那条大鱼也已残缺不全,它的美丽和它那贵重的鱼肉都已不复存在。

老人悲哀而寂寞地放下桅杆,收拾起损坏了渔具,神情恍惚、踉踉跄跄地走回自己的陋屋。他已疲惫不堪,趴着身子便沉沉睡去。

孩子曼诺林先是为老人的遭遇哭泣,然后给他送来热咖啡,他表示无论父母怎么反对,他也要跟老头儿一起打鱼。

大鱼只剩下一根粗大的鱼骨,被扔在垃圾堆里。茅棚里,喝过咖啡的老头儿又睡着了,他正梦见狮子。孩子曼诺林陪在他的身边。

回答4:

一位老人40天打不到鱼了,连跟他学打渔的小孩的父母都叫小孩离开老人。 一天,老人出了海,钓到了一条鲨鱼并成功战胜把鱼捆在船上回航,一路上被其他鲨鱼咬老人的猎物,老人与之搏斗。回到家猎物只剩一堆骨头。 游人看到沙滩边堆放的巨大的头骨,侍应说“鲨鱼”并很想告诉人所有的经过…为了2分累死我了,自己看才有味道!

回答5:

别人对这本书的赏欣大都从主人公入手,也就是高度赞赏主人公这种"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的精神,但这只是片面的,因为还有人认为主人公奋斗后得到的很少,是没有结局的奋斗.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是作者在书中塑造了一个"不定空间",这才是作者对自己作品的得意之处,也是这本书获奖的根本原因.有的人在自己的习作中洋溢出自己对自己所写事物的看法和评价,这样的结果是让读者读完这篇习作后无须再多想而把书丢到了一边,而海明威在<<老人与海>>中毫无流露出自己对主人公这种拼搏的看法,而是把它留给所有读者,让别人去评价,使社会出现对这本书主人公的行为的"赞成"和"反对"的两大派,随着这两大派对这本书的争议而把这本书的价值一步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