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从以下几点进行。
一、关注情感,激发兴趣
营造民主和谐的学习环境,精心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自己提出感兴趣的探究问题,为验证假设设计出可行的实验,讨论交流分享研究成果,以及教师真诚的赞誉等等,都会引起学生惊奇、疑问、新鲜、亲近、兴奋、愉悦等情绪,引发积极的情感体验,使探究过程始终对学生有一种吸引力,积极地去探求其中的奥妙。
二、提供条件,指导方法
1、提供良好的探究条件
在科学探究中,教师应精心设计探究的各个环节,尽量为学生提供充足、典型、较为完整的有结构材料,设计一个能满足学生探究需求的典型环境,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途径,调动手、口、眼、脑、耳等多种器官,参与探究过程。
2、加强科学探究方法的指导
教师材料的充分准备只是为学生的探究提供了客观可能,但如果学生没有掌握有效的探究方法,探究的动力不可能持久,再充分的探究材料也是形同虚设,要想让学生真正在科学探究中,提高科学素质,关键还要让学生掌握有效的进行科学探究的方法。因此,在科学探究中,教师除了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和尽量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参与条件外,还要加强对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方法的指导。
由于教师的参与指导,全体学生都全身心参与,积极运用各种感官,自主地开展科学探究活动,做好收集事实、整理事实、研究事实这三件事,鼓励学生像科学家一样去研究问题,获得知识,从而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
三、突出学生主体性
学习是通过学生的主体行为发生的,学生的学习取决于他做了什么,学生是一个主动参与者。教学活动是为学生而组织的,在活动中是学生在学习,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因此,没有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体参与,就没有学生的真正学习,更谈不上学生主体性的真正发挥。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实效如何,关键就取决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如何。
科学素养的培养,一是要让学生亲身经历典型活动,二是要在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能动性。新教材给老师的选择余地和学生自主的余地大了,这就需要教师深刻领会科学课程标准的精神,改变以知识为本的旧观念,努力发掘教材的教育价值,并根据学生和学校的实际情况恰当选择典型活动。
四、把探究活动延伸到课外
把课内学习延伸到课外实践,让探究走进生活,拓展学生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充分发挥其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积极性,扩展了学生的视野,增长他们的知识,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总之,在小学科学教育中, 我们教师要唤起学生积极的探究情感,充分发挥引领者的作用, 要为学生创设一片自主探究学习的广阔天地,提高学生探究学习的实效,让学生真正成为科学探究的主体,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样才能达到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最终目标。
一、在发现问题阶段,教师一定要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1、巧问设疑:教师在教学中巧妙设疑,可诱导学生开动脑筋。2、引导动手:学生自行获取知识往往从实验现象开始,观察现象,收集事实。所以我们可以在上课前用一些实验激发学生产生疑问,主动进行探究。3、充分利用电教多媒体辅助教学。
二、在解决问题阶段,教师不但要解放学生,同时还要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功能,放手让学生自主的探究。
三、要注意课堂内容的延伸。
四、在教学中,要注意思想性和科学性的统一。
五、要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
六、教师要不断的充电,才能更好的引导学生进行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