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既带来了经济增长,也造成了一系列“全球问题”

2024-11-27 17:58:38
推荐回答(2个)
回答1:

经济发展要正确处理速度、效益和比例的相互关系。邓小平一贯强调社会主义建设必须按照客观经济规律办事,保持较高的速度,同时要注重质量,讲究效益,注意按比例发展,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1.抓住时机,发展经济,力争隔几年上一个台阶
(1)贫穷不是社会主义
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低速度就等于停步,甚至等于后退。邓小平把速度问题提高到政治高度,提高到关系到社会主义制度的战略高度。他说,社会主义制度优于资本主义制度,表现在许多方面,但首先表现在经济发展的速度和效果方面,没有这一条,再吹牛也没用。社会主义能否巩固,人民生活能否提高,能不能顶住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关键就看能不能争得较快的增长速度,实现我们的发展战略”因此他说,能发展就不要阻挡,有条件的地方要尽可能搞快点,我们应该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抓住一切机遇,千方百计地加速发展,再也不能坐失良机。抓住时机,发展自己,关键是发展经济而发展经济必须有较快的发展速度。
(2)经济较快发展的机遇
邓小平认为,对于中国来说,大发展的机遇并不多。因此,他强调机会难得,担心丧失机会。他还认为改革开放以来的国际环境和国内形势都对我们的发展十分有利,因此要抓住机会,现在就是好机会。实际情况正是如:首先,从国际条件来看,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际格局的变化,给我们带来了新发展的机遇。东西方冷战格局的结束,世界进一步向多极化发展,国家的矛盾也在上升,使我们的对外关系获得了更大的回旋空间,也使我们有可能争取更长时间的国际和平环境。我国奉行的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取得了重大成就,我国同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团结合作进一步得到巩固和加强,同西方发达国家的关系得到改善和发展。同时,世界范围内的科技革命突飞猛进,经济持续增长,结构不断调整,给我们创造了良好的国际环境,为扩大国际经济技术合作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
其次,从国内条件看,建国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综合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为加快经济发展奠定了强大的物质技术基础;我国的改革开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为现代化建设创造了良好的体制条件;我国政治稳定,社会安定,为集中发展经济提供了社会保障;被实践检验了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为加快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思想基础和精神动力。因此,我们要抓住机遇,机会难得,不抓,看到的机会就会丢掉。
(3)经济较快发展的国内外经验
邓小平总结了国内外经济发展的实践,发现各国经济的发展并不是直线上升的,而是波浪式前进的,隔几年上一个台阶,并且认为这是一种规律性的现象。他说:“经济发展规律还是波浪式前进。过几年有一个飞跃,跳一个台阶,跳了以后,发现问题及时调整一下,再前进。”国内外实践经验表明,在经济建设过程中,出现若干发展速度较快、效益较好的阶段是完全可能的。
日本、韩国、东南亚等地,在二次大战后的经济发展过程中,都曾经出现过高速增长阶段。
从我国这些年的经验来看,经济发展隔几年上一个台阶是能够办得到的。我国1979年以来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使农村经济向着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迅速发展,我国农业跃上一个新台阶,广大城乡人民得到显著实惠,带动了整个国民经济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我国的综合国力已由80年代世界第十一位进入世界六强。由于国内条件具备,国际环境有利,再加上发挥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在今后的现代化建设长过程中,出现若干个发展速度比较快、效益比较好的阶段,是必要的,也是能够办到的。出了问题可以及时调整一下。当然,经济发展一定要避免大起大落,要量力而行,扎扎实实,讲求实效。
2.讲究效益,速度才过得硬
(1)经济效益的概念
经济效益,是指在社会主义经济活动中,劳动消耗或劳动占用与所取得的符合社会和人民需要的劳动成果的对比关系,即投入和产出的比率。提高经济效益就是要用一定量的投入去取得可能多的符合社会需要的产出。邓小平强调经济发展的速度,但他所说的速度是与效益协调的速度,经济发展必须以经济效益为中心。
(2)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意义
可以缓解我国人口多、资源相对不足、资金短缺等矛盾;能增加有效供给,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可以加速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进程,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和国际竞争能力,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3)速度和效益的关系。
首先,经济效益要以经济发展速度为条件。只有在保持一定经济发展速度的条件下,才有可能取得一定的经济效益;离开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就谈不到任何经济效益,因为那样经济效益就失去了提高的物质条件和实际内容,经济建设就难以进行。
其次,经济发展速度要以经济效益为前提。持续的经济发展只有在不断提高经济效益的基础上才能实现;离开经济效益片面追求发展速度,失去了经济发展的真正内容和真实意义。我国过去的经济建设中,曾长期存在着高消耗、低效率、投入大、效益低的严重问题,虽然经济增长速度比较快,人民并没有得到实惠,从1957年到1978年,我国的固定资产总值增长约二十倍,但同期社会生产总值只增长了七倍,国民收入只增长了四倍,全国人民平均消费水平只提高了约一倍。离开经济效益的经济发展速度是虚假的速度,难以持久,并会造成社会财富的巨大浪费。
再次,始终把提高经济效益作为工作的中心。在经济发展中,不能舍效益求速度,应在提高经济效益的前提下,保持适当的发展速度,始终要把提高经济效益作为工作的中心。鉴于历史经验,邓小平反复强调:经济发展,“有条件的地方要尽可能搞快点”,“力争隔几年上一个台阶”,但“不是鼓励不切实际的高速度,还是要扎扎实实,讲求效益,稳步协调地发展”;我们的经济建设一定要从实际出发,量力而行,不要勉强追求太高的速度,当然太低了也不行。经济增长速度要有一个合理的“度”,这个合理的“度”可以叫做“适宜的速度”或者“适当的发展速度”。适当的速度是指从实际出发,量力而行,扎扎实实的速度,是讲求质量的,讲求效益的速度,是保证实现发展战略的速度。《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对邓小平这一思想作了明确的概括:快是有条件的,要讲效益,讲质量;快是有区别的,各地发展速度可以有所不同;快必须是没有水分的实实在在的速度。
(4)宏观经济效益和微观经济效益的关系。
邓小平不仅强调提高经济效益,而且还从全局出发,提出要讲求总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可分为宏观经济效益和微观经济效益。宏观经济效益是指从国民经济总体上考察的经济效益,即全社会的经济效益;微观经济效益是指国民经济中各企业及经济单位的经济效益。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宏观经济效益和微观经济效益,根本上说是统一的,微观经济效益是宏观经济效益的基础,微观经济效益的提高,为宏观经济效益提高创造了必要的条件;宏观经济效益是微观经济效益的前提和归宿,宏观经济效益好,为微观经济效益的提高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也是微观经济效益好的集中体现。当然两者有时也会发生矛盾,社会主义经济的本质要求微观经济效益服从宏观经济效益,也就是小道理服从大道理,局部利益服从全局利益,不然“皮之不存,毛将焉附”。邓小平指出,讲求经济效益和总的社会效益,这样的速度才过得硬。
(5)讲求效益,必须把质量放在第一位。还在“文化大革命”中,邓小平就已指出:“质量第一是个重大政策。这也包括品种、规格在内。提高产品质量是最大的节约。在一定意义上说,质量好就等于数量多。质量好了,才能打开出口渠道或者扩大出口。要想在国际市场上有竞争能力,必须在产品质量上狠下工夫。”提高产品质量,必须有实事求是的严格认真的工作作风,要立些法,要有一套质量检验标准,而且要有强有力的机构来严格执行。邓小平还从更深的层次把质量同民族素质联系在一起,他认为,提高产品质量问题,从根本上说,是提高民族素质问题。
3.按比例是速度和效益的基础
(1)比例的涵义
比例是指国民经济发展中各部门、各地区和社会再生产各环节之间的数量对比关系。比例协调,意味着按照社会需要合理分配社会劳动,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使国民经济处于良性循环之中,这是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
(2)比例协调的重要意义
保证国民经济顺利发展,必须安排好各种比例关系,搞好综合平衡。
首先,比例协调是保证一定发展速度的重要条件。在总结“文化大革命”前经济发展的教训时,邓小平说我们过去长期搞计划,有一个很大的缺点,就是没有安排好各种比例关系,过去十多年,我们一直没有摆脱经济比例的严重失调。他强调指出:“没有按比例发展就不可能有稳定的、确实可靠的高速度。”因此,从一般意义上讲,比例制约速度,速度快慢取决于比例关系是否协调。比例越是合理,就越容易形成比较高的速度,而且这种速度也比较持续稳定;如果不惜破坏比例,盲目地追求高速度,即使一时速度上去了,也难以持久。改革开放前三十年实施的脱离农业和轻工业,片面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教训。当然,制定和安排国民经济比例关系,也必须体现和保持一定的增长速度,因为这样的比例协调才有实际意义。
其次,比例和经济效益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一方面,比例协调是提高经济效益的基础,是提高经济效益尤其是宏观经济效益的前提。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多年的经验证明,比例不协调的经济发展,必然导致经济的大起大落,造成财力物力的巨大浪费,经济效益无从谈起。针对80年代投资膨胀引起比例失调,最终导致经济效益下降的状况,邓小平明确指出,一定要控制固定资产的投资规模,否则,产业结构失衡,基础工业对国民经济的支撑力会减弱,经济效益会下降。另一方面,良好的经济效益,是国民经济比例协调的一种反映,表明国民经济各地区、部门和社会再生产各环节的发展比例关系协调。
(3)发展才是硬道理
对于我们这样发展中的大国来说,经济要发展得快一些,不可能总是那么平平静静、稳稳当当。要注意经济稳定、协调发展,但稳定和协调也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发展才是硬道理。比例协调是手段,发展是目的。从根本上说,只有经济发展了,社会财富增多了,才有利于处理好经济生活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协调好重大比例关系,促进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我们所说的协调和平衡是动态的协调和平衡,因此,比例关系的安排,既要体现一定的增长速度,又要体现一定的经济效益。也就是说,按照社会化生产的客观要求安排国民经济的比例关系,决不是为比例而比例,而是要通过协调的比例关系推动国民经济增长,实现良好的经济效益。如果单纯为了保持协调的比例关系,而谨小慎微,平平稳稳,迈不开步子,会丧失时机,延缓现代化的历史进程,这样的比例协调也毫无意义。
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1.经济增长方式的类型
经济增长方式有两种: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和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前者强调增加投入,主要通过增加生产要素的数量来实现的经济增长;后者强调改善投入产出关系,主要通过提高效率和效益来实现经济增长。
2.传统经济体制与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
经济增长方式及其转变决定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轨迹的,一是经济体制,一是经济增长方式。前者与生产关系相联系,后者与生产力相联系,两者之间也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在不同的条件下有不同的组合形态。在改革开放以前,我国经济增长从总体上说是以产值增长为目标,以增加积累和投入为手段,以外延扩大再生产为特点的粗放型增长。虽然经过几十年的经济建设,我国已经形成了独立的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但也造成了经济生活中的一系列矛盾,如:工业发展和农业发展的矛盾,高积累和人民生活水平改善的矛盾,经济建设与资金、资源供给的矛盾,产量、产值增长与国民收入增长差距甚大的矛盾,等等。经济增长的实质是国民财富的增加,国民收入的增长。改革前三十年,从产值产量看,增长速度很快,但国民收入增长速度却很慢,国家实力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幅度不大。事实上,追求经济高速度增长本身并没有什么问题,尤其对落后的发展中国家来说,更必须尽力加快经济增长速度以赶上世界发展的步伐。但在人均收入很低的条件下片面强调投入为经济增长的惟一重要因素,在没有保证经济效益的前提下片面追求高速度,结果是欲速则不达。
3.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的缺陷
一句话概括,那就是经济效益底下。经过几十年经济建设实践,这种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的缺陷已经为人们所认识。根据我国人均收入低下、资源稀缺、经济效益低下的国情和状况,走一条速度又快,效益又好的路子成为一种必然的选择。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党的重要会议和重要文献中,不止一次地提出和强调过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问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工作重点转向经济建设,就要求各项经济活动必须讲求经济效益;党的十二大提出,把全部经济工作转到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来;党的十三大提出,使经济建设转到依靠科学技术进步和提高劳动力素质的轨道上来,要从粗放型经营为主逐步转为以集约经营为主的轨道;党的十四大进一步强调,努力提高科技进步在经济增长中所占的含量,促进整个经济由粗放型经营向集约型经营转变;1995年9月,中国共产党第十四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地提出:实现今后十五年的奋斗目标,关键是实现两个具有全局意义的根本性转变,一是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二是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这些说法,虽然重点和侧重面不尽相同,但基本精神是一致的,都表明不仅在理论上,而且在方针路线上,党和政府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进行了不断的探索,并做出了不懈的努力。
4.经济体制改革促进整个经济由粗放型经营向集约型经营转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经济保持了高速增长,增长方式也有了一定的转变。具体表现在:在经济稳定增长的基础上,经济结构得到了改善,经济质量和经济效益有所提高,科技和教育事业取得重大进步,对外开放突飞猛进,区域经济不同程度地发展壮大,等等。但以粗放型经济增长为主的经济增长方式没有根本改变,高速度还是以高投入为基础的。1980—1994年,我国国民生产总值增长近三倍,而投资增长近十七倍;在经济增长中,技术进步的份额偏低;能耗和物耗偏高,我国每吨标准煤所实现的国民生产总值为710美元,发达国家为2165—6388美元。
90年代以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关键时期,在客观上要求结束高速度和低效益并存的局面,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
(1)新的发展阶段要求集约型经济增长。
三步走的战略,我们已经走到第二步,无论是小康水平还是基本实现现代化,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阶段,与过去相比,其特征表现为不仅是数量的增长,更是质量和效益的提高以及结构的升级。如果说,在解决温饱阶段,重在数量,粗放型经济增长尚能适应,那么到了在走向小康阶段,贵在质量和效益,则要求部分地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在进一步走向现代化阶段,则要求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以使经济发展适应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不断改善和提高。
(2)实现可持续发展要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可持续发展要求人口、资源、环境协调,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并行,既要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我国在这方面的压力很大:人口十二亿多,每年净增一千三百万到一千五百万,成为实现资源、环境和经济协调的首要难题;关系到人类基本自下而上的耕地、森林、淡水、草地以及关系到经济发展的各类矿产资源,按人均计算拥有量大多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并且破坏严重、浪费严重,这种状况还没有得到有效制止;与此相应,生态环境失衡,城市污染加重,导致自然灾害频繁。虽然这些问题得到了高度重视并采取了不少措施,也取得了一定进展。但在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下,不可能得到根本解决,因为粗放型经济增长以片面追求速度为目标,重视近期,忽视长远;只顾产出,不讲投入,以浪费资源、破坏环境为手段。
(3)迎接国际经济技术发展的挑战,要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在日趋激烈的综合国力较量中,我们既面临着发达国家在经济和科技竞争中还占优势的压力,也面临着发展中国家正在群起追赶和竞争的压力。而当今世界各国的竞争不仅表现在数量上,更是科技和质量、效率和效益的竞争。数量型的增长方式难以扩大竞争范围,提高竞争水平,回旋余地很小。以低劳动成本产品与别国的高技术产品竞争,在短期内和一定层次上有某种优势,但从长期和较高层次来看,后劲显得不足。此外,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也是增加对农业的投入、加强农业基础地位以及加强国有企业技术设备更新改造、增强国有企业活力的需要。
5.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基本要求
从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到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的基本要求是:从片面追求社会生产总量的增长、突出产值增长速度,转变到以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为主要目的;从主要靠生产要素的扩张、增 加人、财、物的投入,转变到以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提高生产的效率和效益为主要手段;从以铺新摊子、上新项目、扩大投资规模,转变到以充分利用现有基础,着重于更新、改造和挖潜为主要途径;从经济周期性波动地增长转变到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
6.我国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机遇与挑战
机遇: 几十年的经济建设,尤其近二十年的改革和发展,为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提供了条件:经济发展到了一定阶段,经济总量有了相当的规模,为集约型经济增长奠定了基础;产业结构演进到了一定阶段,不仅有传统的支柱产业,并且有正在成长壮大的高新技术产业和新的支柱产业;科学技术进步到了一定阶段,能够以先进技术来开发新产品,提供新设备;经营管理进步到了一定阶段,能够适应市场经济的规则,促进增长方式的转变;劳动者的素质有了较大提高,基本能适应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经济实力和社会财富积累到了一定水平,可以满足以内涵为主的扩大再生产的要求;对外开放扩大到了一定程度,可以利用的外部力量增多。
挑战:其中最突出的是人口和就业负担较重,职工文化科学素质不高,及追求产值的传统观念。 措施:为了转变增长方式,关键是通过深化改革,形成有利于集约型经济增长的经济运行机制。
(1)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降低消耗,提高质量、增加效益的企业经营机制。企业是经济增长的微观主体,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和经营机制创新,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微观基础。
(2)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的技术进步机制。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基本标志是技术进步在经济增长中贡献率的大幅度提高,现代科学技术是实现集约型增长的主要支柱 增长中贡献率的大幅度提高,现代科学技术是实现集约型增长的主要支柱。
(3)形成有利于公平竞争和优化资源配置的市场机制。集约型经济增长要求实现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和优化组合,达到资源的有效配置,这需要市场机制成为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有利杠杆。
(4)形成有利实现集约化增长的宏观调控机制。宏观调控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生产要素合理利用的重要手段。宏观调控的政策及其手段在引导投资方向、调整产业结构、集中力量保重点、实行规模经营、充分发挥现有国有大中型企业的作用、加大老工业基地改造的力度、促进提高效率、效益、产品质量等方面,能够有效地推动由粗放经营向集约型经营转变

回答2:

这是99年的考研题哈:

1.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带来了经济增长,却使全球面临资源枯竭、环境污染和生态失衡等一系列危机。(文科辨析题第30题)

【答案要点】:

这种观点指出了科学技术发展在推动经济增长的过程中伴随着一系列的负面作用,给人类敲内了警钟。 (1分)

但是,产生上述问题的根本原因,不是科学技术的发展本身,而是由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社会经济结构和人们的经济发展观念等因素导致的对科学技术使用不当,以及科学技术本身发展不充分。(3分)要从根本上解决上述问题,必须进行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和经济结构的变革或改革,确立可持续发展战略,进一步发展和推广科学技术。(1分)

考点:现代科技革命和人类发展的前景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