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第一年,就在外资保险等待了多年,铆足了劲终于可以大踏步进入中国市场的时候,2002年,至少有8家外资保险公司撤出在中国的代表处。而据有关统计资料,自2001年初至2002年7月,已有22家外资保险公司的30家代表处撤出中国。这一进一退,折射出的不仅是中国保险市场上外资保险的新格局,也反映出全球保险市场的不少新动向。
(中经评论·北京)2003年2月初,外资保险迎来了中国第一张保险经纪牌照和第一张保险公估牌照。美国怡安保险集团获准与中国粮油食品集团进出口有限公司共同成立第一家中外合资保险经纪公司,双方各占50%的股份。而英国GAB罗便士国际保险公估集团公司则成了首家获准在华筹建独资子公司的外资公估公司。
从等待到获得许可,从获得许可到公司正式开业,这中间有多少路要走,也许只有外资保险公司自己能说清楚。伴随着外资保险公司在中国保险市场拓荒的热闹,其背后的寂寥很快就被人遗忘了。
一、那些离去的背影
外资保险公司进入中国欲在中国开展业务,需符合以下条件:
30年以上的经营历史;
50亿美元资产总额;
在华设立代表机构2年以上。
所以,从一开始,那些想要进入中国的外资保险公司纷纷在中国建立代表处,负责在国内收集信息、调研市场、与监管部门沟通信息、捐助教育项目和各项公益事业,不少代表处也做得热热闹闹,让所在公司的大名频频在媒体露面。
但就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第一年,就在外资保险等待了多年,铆足了劲终于可以大踏步进入中国市场的时候,2002年,至少有8家外资保险公司撤出在中国的代表处。而据有关统计资料,自2001年初至2002年7月,已有22家外资保险公司的30家代表处撤出中国。这一进一退,折射出的不仅是中国保险市场上外资保险的新格局,也反映出全球保险市场的不少新动向。
2002年3月,已在中国驻扎近10年之久的美国林肯过国民保险集团决定退出中国;6月,瑞士人寿在北京和广州的两家代表处相继关门,宣告该公司在华5年的行程暂停,2001年底获得营业执照的德国格宁集团,也在2002年底,宣布退出中国市场。退出的原因可以有多种,中国保监会国际部主任孟昭亿分析,原因主要有如下几条:
一是母公司在海外发生收购、合并事件。如果两个合并的公司在中国都有代表处,那它就可能合并。比如,英国鹰星保险公司被瑞士苏黎世集团收购后,其在北京的代表处也就撤销了;
二是美国“9·11”事件后,有些保险公司经营上碰到了许多困难,从而调整策略,从中国市场退出来。例如,瑞土人寿就是因为全球经营策略的调整,从整个亚洲地区撤出来,当然也包括了中国市场;
三是有些公司已经进入中国市场,在不同城市设有代表处,但觉得代表机构太多、费用比较高,没有必要,而且通过营业机构也可以了解市场的情况,就可能适当减少代表处;
四是外资保险公司代表处违规作业,从而自动退出中国市场。
外资保险公司中国代表处设立之初目的就是为了争取牌照,一旦历史使命完成,保留的意义也就不大了。这在公司获得营业许可后,开业所在地与代表处所在地同处一地的公司中表现尤其明显。比如去年7月撤销的荷兰保险有限公司大连代表处,在其合资寿险公司开业之前就及时消身而退。
与之对应,一些外资保险公司虽然获取了营业执照,但由于开放城市将不断增多,因此从未来走向全国公司的发展战略出发,原先的代表处仍然保留。只是这时的代表处已经比较明确地成为未来分支机构的“先遣队”了。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的是,一些同时兼做寿险和非寿险业务的外资保险代表处,在取得了一张“许可证”后,还在等待另一张牌照。
2002年3月,已在中国驻扎近10年之久的美国林肯过国民保险集团决定退出中国;6月,瑞士人寿在北京和广州的两家代表处相继关门,宣告该公司在华5年的行程暂停,2001年底获得营业执照的德国格宁集团,也在2002年底,宣布退出中国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