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在教育上的贡献?

2025-04-16 04:54:52
推荐回答(3个)
回答1:

孔子自“而立”之年即以《诗》、《书》、《礼》、《乐》为教,更以他至伟人格中的一言一行,一动一静而示范为教。是他开了我国历史上私人讲学的先河,将以前学在官府,文化知识是贵族们的专利的现象,移植到民间。他首先提出“有教无类”的方针,不分贫贱富贵,均可以在他那里受教。在弟子中,贫如颜回,富如子贡,贵如孟懿子,然绝大多数是平民子弟,有来自卫、齐、陈、吴……等国的,真可谓桃李满天下。其教学目的,是传他的人道学说。即克己复礼为仁,变化学生气质,成就人格,提高生命境界,终至成物。也即造就治国、平天下的栋梁之材。并采用“因材施教”和启发式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三人行必有我师”,“不耻下问”等风范。更以他诲人不倦的精神,对学生入如慈母般地关怀备至,如严父般地导以正道,如朋友般地切磋相长,莫不因其才而成就之。如子羔之愚,曾参之鲁,子张之偏激,子路之粗鄙……均成大器。尤以曾子能得道之全体而任传道之责,成为宗圣。更有佼佼者分德行:颜回、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语言:宰我、子贡。政事:冉求、子路。文学:子游、子夏四科共十人。孔子共有弟子三千。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故能将浩瀚的传统文化推广和流传下来。

回答2:

首创私学,广收门徒
孔子的一生,大部分从事教育活动。他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
将毕生精力贡献给教育事业的教育家。孔子本来也想从政,但他
在政治上很不得志。他曾经多次谋求出仕,但遭到权贵的排斥,
因此最终未得重用,甚至不得不出走国外。虽然鲁国的掌权者也
曾经想拉拢他,但他认为他们不走正道,不愿合作,于是退而在
家讲学。他是最早创办私学,进行私人讲学的人。孔子办学,主
要有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大约在他30-35岁之间,第二个时期
在37-50岁之间,第三个时期是在他的晚年,即68-73岁之时。
他的私人讲学非常成功。相传,孔子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
这些弟子有许多是从远方慕名而来的。七十二位贤者,有的以学
问闻名,有的成为当时诸侯国的卿相。这在当时是非常了不起的
成就。因为在孔子所处的时代,学校专为奴隶主贵族而设,所谓
“学在官府”,不仅奴隶和平民没有受教育的机会,就是奴隶主下
层也很少受到教育。而孔子兴办私学,广收学徒,提出“有教无
类”(《论语·卫灵公》),即一个人不管他出身如何,都有权接受
教育。孔子收徒,学费很低,只要“自行束修以上”(《论语·述
而》),就收为弟子。“束修”就是十条干肉。比较贫寒的平民,只
有交得起十条以上的干肉做尊师礼,就可以接受教育。十条干肉,
一般的家庭还是准备得起的。这样就突破了“学在官府”的限制,
为普及教育开创了先河。由于孔子兴办私学,不分贵贱一律施教,
使许多出身低微的平民可以通过教育获得参与政治活动的能力,
从而也就有了成贤的机会。由于孔子率先兴办私学,使得后来私
人讲学的风气盛行。春秋战国时期“处士横议”和“百家争鸣”
局面的出现,可以说与孔子开创私学有很大关系。孔子首创私学,
“有教无类”,这是孔子对教育事业所做出的杰出贡献。

回答3:

开创了平民教育的先河 达到了有教无类的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