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能量为物体做功的本领,人类社会的发展就是不断的开发和利用能量的过程。但能量也是对人体造成伤害的根源,没有能量就没有事故,没有能量就没有伤害。
所以台布森、哈登等人根据这一概念,提出了能量转移论。其基本观点是:不希望或异常的能量转移是伤亡事故的致因。即人受伤害的原因只能是某种能量向人体的转移,而事故则是一种能量的不正常或不期望的释放。
能量转移论的评价
用能量转移的观点分析事故致因的方法,可应用于各种类型的包含、利用、储存任何形式能量的系统,也可以与其他的分析方法综合使用,用来分析、控制系统中能量的利用、贮存或流动。但该方法术适用于研究、发现和分析不与能量相关的事故致因等。
能量转移论与其他的事故致因理论相比,具有两个主要优点:一是把各种能量对人体的伤害归结为伤亡事故的直接原因,从而决定了以对能量源及能量输送装置加以控制作为防止或减少伤害发生的最佳手段这一原则。
二是依照该理论建立的对伤亡事故的统计分类,是一种可以全面概括、阐明伤亡事故类型和性质的统计分类方法。
能量转移论的不足之处是:由于机械能(动能和势能)是工业伤害的主要能量形式,因而使得按能量转移的观点对伤亡事故进行统计分类的方法。尽管具有理论上的优越性,在实际应用上却存在困难。它的实际应用尚有待于对机械能的分类并深入细致的研究,以便对机械能造成的伤害进行分类。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能量转移论
熵
shāng
〈名〉
物理名词,用温度除热量所得的商,标志热量转化为功的程度 [entropy]
物理意义:物质微观热运动时,混乱程度的标志。
热力学中表征物质状态的参量之一,通常用符号S表示。在经典热力学中,可用增量定义为dS=(dQ/T),式中T为物质的热力学温度;dQ为熵增过程中加入物质的热量。下标“可逆”表示加热过程所引起的变化过程是可逆的。若过程是不可逆的,则dS>(dQ/T)不可逆。单位质量物质的熵称为比熵,记为s。熵最初是根据热力学第二定律引出的一个反映自发过程不可逆性的物质状态参量。热力学第二定律是根据大量观察结果总结出来的规律,有下述表述方式:①热量总是从高温物体传到低温物体,不可能作相反的传递而不引起其他的变化;②功可以全部转化为热,但任何热机不能全部地、连续不断地把所接受的热量转变为功(即无法制造第二类永动机);③在孤立系统中,实际发生的过程总使整个系统的熵值增大,此即熵增原理。摩擦使一部分机械能不可逆地转变为热,使熵增加。热量dQ由高温(T1)物体传至低温(T2)物体,高温物体的熵减少dS1=dQ/T1,低温物体的熵增加dS2=dQ/T2,把两个物体合起来当成一个系统来看,熵的变化是dS=dS2-dS1>0,即熵是增加的。
◎ 物理学上指热能除以温度所得的商,标志热量转化为功的程度。
根据热力学第二定理,物质都会朝着熵增加的方向转变.
能量只能从高能量的物体传向低能量的物体,而不能自发的逆向传递。
从分子角度来说,高能量物体与低能量物体接触后,高能量物体中的分子会撞击低能量分子,造成动能的传递,从而造成能量的传递,而低能量物体本身动能较小,只能接受这些能量。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能量高代表了不稳定,但物体总是趋于向稳定的方向发展,因此要主动向外散发自己的能量,造成了能量的传递。这就是熵增加的道理。
参考
热力学第二定律:热量不可能自发地、不花任何代价地从低温物体传向高温物体
就像化学元素一样,活泼的元素伴侣多,被置换的可能性也大,而且置换的方向是固定的,老王置换你,所以说绿帽的转移具有方向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