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性”与“阳性”的表述常见于对某些体征和实验室生化结果检查的描述。
就体征(也就是医生通过触/叩诊、视诊、听诊的方式得到的就诊者的身体状态信息)而言,@ntt说得没错,对应的就是“有”或者“没有”,比如看到“毛细血管搏动征”的现象就是“毛细血管搏动征阳性”,否则就是阴性。有时阳性程度还会分级,比如脾肋下未及记作“脾(-)”,若存在脾肿大,则根据相应的肿大程度记录为“脾(+)/(++)/(+++)”。
就实验室生化检验而言,检验方式是身体所采标本所含物质与化学试剂的反应,而反应牵扯到试剂的灵敏度、物质浓度(忽略环境因素)等因素,因此,就算用同一个标本不同实验室得出的结果也不尽相同(这也是医院之间不全采信彼此实验室检查结果的原因之一),所以,这个“阴性”或“阳性”就是在说“测得”或“未测得”。就算“测得",也不一定”真含有“,因为会出现“假阳性”,比如标本混入干扰反应的杂质;就算“未测得”,也不一定“不含有”,因为会出现“假阴性”,比如化学试剂失效、身体物质失活。
阳性反应就是该没有的有了,阴性反应就是该有的没有.
譬如妊娠实验(查怀孕的),阳性就是怀孕了.
阴性反应一般就是指标正常,阳性反应就是有某种疾病了!
阳性说明很可能具有该病对诊断有意义,阴性说明检查无意义。
医学检查有两中结果描述方式,一种是定量检查,就是我们经常看到的有具体数值的结果。另一种是定性检查,就是以阴性、阳性描述结果的。
所谓阳性,既是检测到目标检测物质或其浓度高于诊断水平,可以确诊或疑似某种疾病,如乙肝病毒检测、HIV、肿瘤标志物、尿妊娠(HCG)、尿蛋白、尿糖、淋病菌、梅毒等等。检查结果往往注明检测结果:阳性或(+)...(++++)
阴性就是没有检测到目标检测物,或其浓度还未达到诊断水平,可以排除某疾病,或不支持某一诊断。检查结果往往注明阴性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