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pos收单的起源:
1、忘带钱包促成了收单业务的诞生: 收单业务最早起源于美国,1949年的一个中午,纽约曼哈顿的一个餐馆里,麦克纳马拉先生再次因为忘带钱包而陷入尴尬,于是萌生了一个新的创意,创建信用卡公司,从而开辟了支付产业的一个革命性的时代。
2、1950年,“大莱俱乐部”创立(即大莱信用卡公司前身):大莱俱乐部首先说服一批餐馆、宾馆等商户加入, 以此为基础在就餐者、住宿者人群中发展会员;为会员提供能够证明身份和支付能力的卡片,会员凭卡片可以记账消费。
3、早期收单业务的形成:商户受理这些卡片交易后,定期把单据交与大莱,大莱扣除相应的手续费将资金支付给商户,这就是早期的“收单业务”。
3.1、“单”就是客户签字的账单,在当时实际上就是“赊账单”;
3.2、收单最初的产生是为就餐者赊账提供便利;
3.3、在某种程度上说,收单要早于发卡,这是因为: ▲大莱俱乐部的成立也标志着“通用信用卡的诞生”; ▲而最初,大莱俱乐部只是向餐馆提供一份会员名单,即“有权赊账者”名单,并没有实质性的卡片;
3.4、当时,商户手续费为7%; ▲虽然费率很高,但因为有保障的赊账,能为餐馆带来更多的客户及交易,餐馆愿意为此付出代价。
二、国外pos收单市场简介:
1、20世纪50年代,以大莱为代表的发卡机构在发卡同时也拓展商户,大部分发卡机构拓展的商户只能受理自己发行的卡片,发卡机构同时向持卡人和商户提供服务,大部分收单交易是在同一个机构的商户和持卡人之间发生的,即“封闭式”的收单。
2、1966年,美国银行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有选择的许可一些银行运营美国银行卡业务,获得许可的银行可以使用“美国银行卡”的品牌独立运营;而与特许银行签约的商户必须受理所有的美国银行卡,这就是“威士国际组织”的前身。
3、随后,一些被美国银行排除在外的银行成立了“银行信用卡协会”---即“万事达”前身。
国外pos收单业务发展演变:20世纪80年代中期前:从商户开发签约到资金清 算划拨,所有收单业务都是由收单银行独立处理;
产业链上游(收单银行):商户开发签约 终端设备布放及维护产业链中游(第三方处理商):未出现;
产业链下游(专业化服务独立销售组织和资源支持商):未出现;
20世纪80年代中期--90年代中期:开始出现非银行第三方银行卡处理商,为上游的收单银行提供除了资金清算和划拨之外的其他收单服务,收单银行专注于自身的核心业务,初步形成了银行卡收单产业链的上游和中游。产业链上游(收单银行):资金清算划拨。
产业链中游(第三方处理商出现):商户开发签约,终端设备布放及维护,交易信息转接,交易信息清分处理,商户管理;产业链下游(专业化服务独立销售组织和资源支持商):未出现;· 21世纪- 国际银行卡和收单产业中出现了专业从事开发商户,并提供支付终端的专业化服务组织,进一步丰富了收单产业链。产业链上游(收单银行):资金清算划拨;产业链中游(第三方处理商):交易信息转接,交易信息清分处理,商户管理;
移动POS支付最早是第三方支付公司,银行pos业务也是授权委托第三方操作结算的。
像香港,澳门的pos机都是固定商户,标准费率。也就是说真实商户,pos都是放在店铺不可以移动的
早在1999年,业界对手机支付的尝试就已开始:中国移动就与中国工商银行(601398,股吧)、招商银行(600036,股吧)等金融部门合作,在北京、广东等地开始进行移动支付业务试点。但一直以来,受限于技术、政策、商业模式等原因,手机支付发展缓慢。
移动支付也称为手机支付,就是允许用户使用其移动终端(通常是手机)对所消费的商品或服务进行账务支付的一种服务方式。单位或个人通过移动设备、互联网或者近距离传感直接或间接向银行金融机构发送支付指令产生货币支付与资金转移行为,从而实现移动支付功能。移动支付将终端设备、互联网、应用提供商以及金融机构相融合,为用户提供货币支付、缴费等金融业务。
POS机最开始,是沿海城市,北京,上海,广州,深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