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有为,梁启超和"戊戌六君子"为什么弃"学而优则仕"之路,而选择充满荆棘的变法改制之路?

用近现代史纲要的内容怎么回答
2024-10-29 06:05:50
推荐回答(3个)
回答1:

康有为,梁启超和"戊戌六君子"弃"学而优则仕"之路,而选择充满荆棘的变法改制之路的原因如下:
1,康有为,梁启超和"戊戌六君子"之所以放弃“学而优则仕”之路、逆世俗观念而动,主要是时代潮流的推动所使然。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后,中国逐步由独立的封建社会向半独立半封建社会转变。为了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中国农民阶级和封建地主阶级分别进行了救亡图存的探索,但都没能取得成功。随着洋务运动的推进和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出现,民族资产阶级逐步形成,并产生了早期维新派和早期维新思潮。甲午战后,维新思潮有了新的发展,它从一种社会思潮转变为宣传维新变法的实际运动。作为时代之栋梁,康有为、梁启超和“戊戌六君子”自然不会置身于时代大潮之外。1891年,康有为在广州创办“万木草堂”,用“激励气节,发扬精神”的教育思想和爱国热情,熏陶了包括梁启超在内的弟子们,使其跳出八股科举的藩篱,养成关心时弊、独立思考的优良学风,并把自己的前途与国家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

2,康有为,梁启超和"戊戌六君子"选择充满荆棘的改制之路和“舍生取义”的不归路,还源于戊戌变法是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和重要的思想启蒙运动。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战,并被迫签订丧权辱国《马关条约》,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之后,帝国主义更加快了侵略中国的步伐,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面临着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帝国主义的瓜分和势力浸透,导致中华民族危机的加深;中华民族危机的加深,又激发了新的民族觉醒,促使有识之士去探讨救国救民之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由于民族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资产阶级改良的道路行不通. 变法要维护人民群众利益,才能得到人民群众支持。变法要逐步深入,不要一下子对敌对势力触动太深。清政府已经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不能依靠它救亡图存,只有推翻它,才可能取得成功。
戊戌变法作为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的第一次表演,竟失败得这么快,这不但暴露了这个阶级的软弱性,同时也说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企图通过统治者走自上而下的改良道路是根本行不通的。要想争取国家的独立、民主、富强,必须用革命的手段,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联合统治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制度。

回答2:

青年时期,康有为屡次落第,考科举没前途所以思考变法改制,改变科举。
而科举考试充满黑暗,张謇中状元也是好不容易故意让他得的

回答3:

历史书上说
主要原因 维新变法是维护清朝统治
挽救国家危亡
富国强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