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哪位皇帝下令全民不准说话

2024-12-02 19:06:39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周厉王

周厉王暴虐,国都里的人公开指责厉王。召穆公报告说:“百姓不能忍受君王的命令了!”厉王发怒,寻得卫国的巫者,派他监视公开指责自己的人。巫者将这些人报告厉王,就杀掉他们。国都里的人都不敢说话,路上彼此用眼睛互相望一望而已。厉王高兴了,告诉召公说:“我能止住谤言了,大家终于不敢说话了。”召公说:“这是堵他们的口。堵住百姓的口,比堵住河水更厉害。河水堵塞而冲破堤坝,伤害的人一定很多,百姓也象河水一样。所以治理河水的人,要疏通它,使它畅通,治理百姓的人,要放任他们,让他们讲话。因此天子治理政事,命令公、卿以至列士献诗,乐官献曲,史官献书,少师献箴言,盲者朗诵诗歌,朦者背诵典籍,各类工匠在工作中规谏,百姓请人传话,近臣尽心规劝,亲戚弥补监察,太师、太史进行教诲,元老大臣整理阐明,然后君王考虑实行。所以政事得到推行而不违背事理。百姓有口,好象土地有高山河流一样,财富就从这里出来;好象土地有高原、洼地、平原和灌溉过的田野一样,衣食就从这里产生。口用来发表言论,政事的好坏就建立在这上面。实行好的而防止坏的,这是丰富财富衣食的基础。百姓心里考虑的,口里就公开讲出来,天子要成全他们,将他们的意见付诸实行,怎么能堵住呢?如果堵住百姓的口,将能维持多久?” 厉王不听。于是国都里的人再不敢讲话。三年以后,便将厉王放逐到彘(今山西霍县东北)地,并死在那里。

回答2:

西周第十位天王,姬胡。夷王的儿子。在位37年。他在位期间,横征暴敛,加重了对劳动人民的剥削,同时还剥夺了一些贵族的权力,任用荣夷为卿士,实行“专利”,将社会财富和资源垄断起来。因此招致了贵族和平民的不满。周厉王为压制国人的不满,任用卫巫监视口出怨言的人,发现就立即杀死,因此国人相见只能“以目对语”。“国人暴动”后厉王只好逃出镐京,越过黄河,逃到周朝边境—彘。共和十四年孤独的死去。

回答3: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被人误解了——其中的“防”字被误解 了。 经常听到,或在媒体上看到这句话被人引用,但不管从哪个立场 或角度的引用,大都误会了其本意。 站在道德制高点上的在野人士引用这句话,来指责当权者“防民 之口,甚于防川”,意思是当权者提防民众的口舌、社会的舆论时, 比提防洪水还要用心、卖力。 在朝者意识里或潜意识里,用来指导自身行为的“治民”之术也 是同样地引用着同样错误的意思。 但实际上,“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倒底是什么意思呢?先让我 们看看其出处。 这句话出于《国语*邵公谏厉王弭谤》,原文如下“。。。。。 。邵公曰:‘是障之也。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 ,民亦如之。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 夫民虑之于心而宣之于口,成而行之,胡可壅也?若壅其口,其与能 几何?’” 原来,“防民之口”的“防”字,意思与壅字一样,都是堵塞的 意思。“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意思是:如果堵塞民众的言论,那 么其后果就比堵塞江河还要厉害——大堤崩溃、死伤无数。这句话原 用来劝诫当政者不要堵塞民众的言论,以免最终带来更坏的后果。 这个道理,本来浅显得很,不知怎么的,那么多的人就是不懂。 当然,大部分人还是懂的。另有一类人是有意为之。就好比,江河本 不可堵,堵了就会生出大灾难,但有一种堵是有利的,那就是筑坝建 水电站、水库(当然,也未必总有利)。那么有意堵塞言论,可能是想让社会矛盾来个最后的 大爆发,以求乱中谋利,也许是某一种人的一种权谋策略——对这种 人,无话可说。

回答4:

周厉王做过,“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出自这个典故
不过周厉王是天子,不是皇帝

回答5:

中国西周周厉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