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治和武则天虽然有着明显的利益交换,但不口否认,双方仍有着较为深厚的感情。公元650年,源于李世民的忌日,李治到感业寺祭拜,得以再次见到武则天,武则天哭了,李治也流下了眼泪。
最起码在李治即位之初,双方的感情是真挚的。所以我们相信,武则天在弥留之际,想的便是落叶归根,追随李治而去。然而,武则天是推倒的,她能不能和高宗合葬,不是由她说的算的,而是他的儿子李显。
史料记载:
“乾陵玄宫以石为门,铁锢其缝,今启其门,必须镌凿。神明之道,体尚幽玄,动众加功,恐多惊黩。”
曾有官员上奏中宗李显,阻止武则天和高宗合葬,理由就是打开墓室石门,会破坏墓地清静的氛围,且夫妻合葬并非祖制,对此李显不予回应。从之后李显的做派来看,他并非一个坚持原则的皇帝,可是在母亲武则天的问题上,李显是寸步不让。
那么为何李显要力排众议,将武则天与高宗合葬于乾陵?
不论生死,李显仍十分畏惧武则天
历朝历代,正统的女皇帝只有武则天一人,且还是在那男尊女卑的封建年代。我们分析得出,武则天政治天赋、权谋水准、治国能力都到达了令人无法企及的高度。
在武则天成为皇后前后,她的权势就可以压高宗一头,即便高宗仍然是权力的主导者,但很多决策都是由武则天计划并实施的。
武则天的四个儿子中,李显是最不出彩的一个,长子李弘宅心仁厚,颇受群臣推崇,次子李贤才华横溢,还曾给《后汉书》注释。然而李弘、李贤都曾挑战过武则天的权威,最后死于非命。
李显吸取了两个哥哥的教训,对于母亲的指令是言听计从,让往西走,绝对不敢奔东,主要原因,就是他不想步两个哥哥的后尘。
为了保命,李显经常夹着尾巴做人,被再次立为太子之后,李显还需要将女儿嫁给武则天的侄孙,来讨好武家。
在神龙政变当天,李显仍持犹豫态度,政变集团提着脑袋来找李显,希望李显同他们一起前往皇宫。毕竟张柬之等人政变的理由是拥立李唐,所以必须得到太子李显的支持。
李显有些害怕,对众人道:
“翦除小人自然是应该的,但如果这么做,可能会惊扰到陛下,况且陛下身体也不好,我们还是从长计议吧!”
李显和武则天就好比老鼠和猫的关系,只要猫叫声响起,老鼠就会被吓得瑟瑟发抖。
当然了,箭已上弦,不得不发,这些大臣置身家性命于不顾,跑来造武则天的反,必定不会就此罢休,最终在众人的劝说和裹挟下,李显才表示同意。
在武则天长时间的高压威慑下,李显对她的恐惧已经到达无法附加的地步,即便武则天去世后,他生前的命令或愿望,李显仍会遵从。这种长期养成的习惯很难改变,所以对于合葬这种小事,李显必定会帮助母亲完成。
武则天临死前表达了自己和李治合葬的心愿,他的儿子李显力排众议,亲自让武则天入葬昭陵。
因为武则天是李显的母亲,死前跟李显说了这个要求,李显力排众议将她与李治安葬在一起了
因为她的儿子比较孝顺,这是她临终前的意愿,所以他儿子顶住了所有的压力,执意将她归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