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经济工作亮点及新变化
(一)新常态下平衡稳增长和调结构是关键
对经济形势判断的一个亮点是首次系统阐述新常态的具体内涵,即当前阶段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常态总结起来就是“九个变化、四个转向”——“九个变化”是指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出口和国际收支、生产能力和产业组织方式、生产要素相对优势、市场竞争特点、资源环境约束、经济风险积累和化解、资源配置模式和宏观调控方式的变化,“四个转向”是指增长速度、经济发展方式、经济结构、经济发展动力的转向。当前我国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未来需要认识、适应、引领新常态,自觉、主动地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与今年相比,明年“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依然没变,但有三方面值得关注:
一是提高了对稳增长的关注。会议提出明年的主要任务之一是“保持经济稳定增长”,这其实是对结构调整政策的反思,未来经济发展并不是一味追求调结构。我们也可以看到,2014年三季度以来,随着经济下行压力的加大,政府已经采取了降息、加快基建投资等措施稳定经济。未来经济工作的着力点是转方式调结构,但也强调了保持稳增长和调结构的平衡,保持合理的经济运行区间,这也意味着2015年经济增长目标不会低于7%。
二是更加强调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性。会议明确指出,“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把转方式调结构放到更加重要位置”,这意味着经济发展将更加追求质量和效益,在风险可控和就业压力不大的情况下,政府将加大改革力度,力求做到“调速不减势、量增质更优”,对于经济下行仍有一定的容忍度。
三是突出强调创新。“积极发现培育新增长点”的新提法也是此次会议的一个亮点,这其实就是要通过创新挖掘经济增长新动力。当前我国生产要素条件发生变化,以往依靠劳动力成本低和传统投资驱动的发展方式难以为继,未来要加强人力资本积累和技术进步,鼓励企业创新,减少政府干预,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为企业创新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
(二)促进“三驾马车”均衡拉动增长
消费方面,会议认为,现在模仿型排浪式消费阶段基本结束,个性化、多样化消费渐成主流,因此要采取正确的消费政策,保证产品质量安全,通过创新供给激活需求,释放消费潜力。
投资方面,会议认为,现在传统产业投资已经相对饱和,但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一些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的投资机会大量涌现,因此要善于把握投资方向,创新投融资方式,消除投资障碍。
外需方面,会议认为,现在全球总需求不振,我国低成本比较优势也发生了转化,因此要加紧培育新的比较优势,完善扩大出口和增加进口政策,提高贸易便利化水平,巩固出口市场份额。
(三)2015年宏观经济政策基调
1.财政政策:积极有力,优化结构
会议指出,2015年要保持宏观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同时提出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有力度。财政政策要有力度是一个新的提法,积极财政政策本身就意味着赤字会有所增加,再加之要“有力度”,为2015年财政政策提供了较大的操作空间。总体看,“有力度”的积极财政政策将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在经济新常态下,财政收入增速放缓,民生等刚性支出不减,财政收支矛盾将进一步加剧。政府将继续压缩一般性支出,将更多资金用于支持三农、社保、小微企业、科技创新、教育文化、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领域,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消费增长以及调整优化结构。
二是完善结构性减税政策。政府将进一步落实支持小微企业等税收优惠政策,并根据形势发展需要适时研究出台继续支持的政策。同时,2015年“营改增”的全面实现,将降低第三产业税负、促进服务业发展,助力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此外,消费税、资源税、房地产税、环境保护税和个人所得税等税制改革也将在2015年积极推进。
三是创新投融资机制。政府将积极推广运用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向社会资本特别是民间资本开放更多重要领域,更大程度地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和发展潜力。近期,相关部委发布了PPP的操作指南,同时公布了首批PPP示范项目。PPP模式的推广运用将有助于构建规范合理的地方政府投融资模式,推进以人为本的城镇化建设,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
2.货币政策:总体稳健,松紧适度
对于货币政策,会议提出,要保持宏观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货币政策要更加注重松紧适度。从中我们可以看到,货币政策有两个重要的关注点:
一是总体基调是政策稳健。当前我国仍然面临货币存量大、杠杆率高、负债率高等问题,同时,实体经济又需要保持相对宽松的流动性来降低融资成本。因此,明年货币政策仍然需要保持稳健基调,为经济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营造中性适度的货币金融环境。根据经济金融形势变化调节好流动性水平,保持市场稳定。
二是政策实施更加主动灵活。会议提出,“货币政策要更加注重松紧适度”,这与2013年会议提出的“保持货币信贷及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相比而言,更加突出了政策的主动性和灵活性,预示着货币政策弹性可能进一步增大。松紧适度的货币政策节奏可能会有所起伏,更加注重增强预调微调,而不是大规模向市场注入流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