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海是一个新兴城市,1987年由县级市升级为地级市。
如果论环境及发展前途,威海在山东省绝对数一数二,如果论经济,现在的威海整体上的经济在山东省内也能进前六(青岛、济南、东营、淄博、烟台、威海)。
【 经济总量 】
国民经济持续较快发展。2007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1583.4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5.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27.8亿元,增长4.3%;第二产业增加值978.19亿元,增长15.6%;第三产业增加值477.46亿元,增长17.8%。三次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分别为8.07%、61.78%和30.15%。按户籍平均人口计算,全市人均GDP达到6.32万元,比上年增长14.8%。
农业生产比较稳定 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242.88亿元,比上年增长5.7%。全年粮食总产量95.18万吨,略有下降;人工造林面积5428公顷,森林覆盖率达到37%;肉类、禽蛋类、奶类总产量分别达到11.64万吨、11.04万吨、25.46万吨,比上年增长5.4%、4.3%和10.7%;水产品产量达到264.93万吨,比上年增长1.9%,其中,水产养殖比重达到55.2%,远洋渔业产量增长1.7%。
工业生产较快增长 企业经济效益进一步提高 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1833个,实现增加值840.93亿元,增长17.1%;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619.8亿元,增长27.2%;实现利税总额262.33亿元,增长28.4%;实现利润总额171.88亿元,增长27.5%。产品销售率98.75%,提高0.2个百分点;全员劳动生产率16.75万元/人,增长23.3%;反映工业经济效益整体水平的综合指数为234.91,提高9.19个点。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中高新技术产业实现总产值1201.97亿元,比上年增长40%,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30.06%,比年初提高3.1个百分点。
“名牌战略”取得新突破 中国名牌产品新增3个,达到19个;山东名牌产品新增18个,达到91个;全国驰名商标新增3个,达到10个;山东著名商标69个。
服务业繁荣发展 旅游业,全年接待海内外游客1384.69万人次,旅游总收入130.69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0.4%和28.4%。房地产业,完成商品房销售面积328.83万平方米,增长46%;商品房销售额92.16亿元,增长77.3%;开工建设经济适用房6360套、50.26万平方米。交通运输业,年末公路通车里程达到6597.9公里(含农村公路),全年各种运输方式完成客运量5039万人次,增长9.9%;货运量7278.56万吨,增长10.7%;港口货物吞吐量3180万吨,增长23.8%;集装箱吞吐量50万标箱,增长31%。
【 固定资产 】
全年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完成750.39亿元,比上年增长22.2%,其中,城镇规模以上投资完成625.3亿元,增长22.4%;第一、二、三产业投资分别增长22.3%、21%、24%;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完成100.44亿元,增长27.3%。全年新开工项目799个,其中,亿元以上大项目26个。消费需求持续活跃。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92.63亿元,比上年增长18.5%,增幅创10年来新高。其中,零售业实现零售额266.09亿元,增长19.3%;餐饮业实现零售额48.74亿元,增长17.7%。城市市场实现零售额286.88亿元,增长19.2%;农村市场实现零售额105.75亿元,增长16.8%。市场价格总水平涨幅较大。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上涨4.37%,较上年提高3.4个百分点,其中,食品价格上涨最快,达到13.54%;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2.71%,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4.48%;房屋销售价格上涨5.7%,其中,住宅商品房销售价格上涨6.4%。
【 对外贸易 】
全年实现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110.81亿美元,首次突破百亿美元关口,比上年增长16%,其中,进口总额41.1亿美元,增长16.1%;出口总额69.72亿美元,增长16%;一般贸易出口额24.17亿美元,增长22.5%;加工贸易出口45.16亿美元,增长12.7%,占出口额的64.8%。出口商品结构进一步优化,机电产品出口31.81亿美元,增长12.2%,占出口额的45.6%;高新技术产品出口16.87亿美元,增长2%,占出口总额的24.2%;韩国依然是威海市重要的贸易出口国,份额占比为30.8%,对欧盟出口份额占比达到19.7%。“走出去”战略实现历史性突破,新增境外企业21家;全年新签订劳务输出合同额4.19亿美元,增长41.9%;外派劳务6966人次,期末在外人数1.34万人,比上年末增长14.4%。对内对外招商引资稳步增长。全年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13.37亿美元,增长2.4%;引进国内资金259.83亿元,增长15.1%;引进内资项目750个,其中,在建亿元以上内资项目104个,实际到位资金127.17亿元。
【 人民生活 】
年末城市建成区面积109平方公里,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6.28%,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23.75平方米。城市公用事业全面发展,全年发电量63.21亿千瓦时,其中工业用电量46.37亿千瓦时,增长9.8%;市区天然气用气人口27万人,用气普及率99.51%;集中供热面积达1759万平方米,增长8.7%。城市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建成威乳高速公路、华能一期、国华一期风电项目,开通了广州、哈尔滨、太原等国内航线以及韩国釜山国际航线,完成了烟威天然气长输管道、国际文化交流中心、幸福公园环境整治、重点地段光亮改造工程,开工建设市民文化中心、半月湾隧道、大操场拆迁改造、昆明路西延二期工程。环境保护事业继续得到加强。全市完成限期治理项目10项,完成限期治理投资额5916万元;水环境功能区11个,地表水集中式饮用水源保护区6个,面积662.9平方公里。
【城乡居民收入稳定增长】 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285元,增长16.5%;农民人均纯收入7737元,增长13.1%。
【就业再就业形势良好】 全年城镇新增就业53457人,其中,失业人员再就业968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1.5%,比上年下降0.1个百分点。
【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 建立了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全市有51.6万名职工参加基本养老保险,有8.4万离退休人员享受养老保险,有54.7万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有1.34万人领取了失业保险金,有4570名女职工享受生育津贴待遇。
【科技事业成果丰硕】 全年取得重要科学技术成果107项,其中,达到国际领先及先进水平16项,国内领先及先进水平90项。全年受理专利申请量1913件,比上年增长了18.4%,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321件,增长76%。企业共建立市级以上技术中心91家,其中国家级5家,省级27家。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12家、科技型中小企业11家,总数分别达到162家和65家。
【教育事业稳步发展】 撤并农村中小学24处,进一步优化了农村学校布局;城区新建、扩建校舍面积2万平方米,缓解中小学班额过大问题;秋季新学期起对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免杂费1531万元,并首次将中职校、高中和高校贫困生纳入政府财政资助体系。
【其他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全市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36‰,连续9年保持负增长。文化、卫生、体育、广播电视、新闻出版、外事、侨务、史志、档案、气象、妇女儿童、老龄、残疾人等事业都取得了新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