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中华民族精神的标记
在我心目中,山东泰山是中国最高的一座山。这不是指其海拔高度,而是言其文化精神积累。我已经到泰山来过6次,仍没有读懂这文化与自然大书的几页。
所以再次来朝拜这神圣的大山了。
游泰山有6条线路,主要的有3条,一是从岱庙起步,沿东路盘道,登6600级台阶达到岱顶,途径王母池、吕祖洞、斗母宫、经石峪、柏洞、壶天阁、回马峡、中天门、云步桥、五大夫松、朝阳洞、对松山、十八盘;二是从泰安火车站乘汽车沿西路直达中天门,换乘缆车到南天门,徒步到岱顶;三是乘车至桃花峪,由索道到岱顶。
泰山为什么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之山呢?政治的,地理的,地质的,历史的,文化的,因素太多。泰山成为五岳之尊,与秦汉之际开始的封禅活动有关。封禅是古代帝王在东岳泰山和中岳嵩山上举行的祭祀天地神祗的一种带有宗教色彩的仪式,以在泰山举行的次数为最多,影响最大。唐代张守节的解释是:此泰山上筑土为坛以祭天,报天之功,故曰"封"。此泰山下小山上除地,报地之功,故曰"禅"。据《史记》记载,秦以前有72帝封禅,从秦开始,汉唐宋都有帝王封禅。明清两代,虽不叫封禅,帝王们也礼祀泰山,或派遣官员代祭,或亲自登山拜祭,给泰山带来的是轰动效应。在来封禅的帝王中,次数最多的是汉武帝,前后共七八次;规模最大的是唐高宗,他和武则天率领文武百官,以及几十个属国的君王或使者,从洛阳出发,随行队伍长达数百里,一路上走了3个多月,才到泰安。
封禅的仪式如此重要,以至于超过历代帝王登基的仪式,封禅大典是盛世的重要标志之一。一座山岳受历代最高统治者亲临封禅祭典祭祀,并延续几千年之久,贯彻封建社会始终,这是中国精神文化史上独一无二的现象,泰山成了凝聚中华民族精神的一条长长纽带了。
帝王们又为什么选择泰山呢?中国人喜欢的理想境界是"天下太平",不喜欢社会有过多变化,所以"稳如泰山"人人向往。儒家文化讲的是"天人合一",天与人之间必须有一个沟通的阶梯,在人们视野中最为高大的泰山就承担了这一任务。
泰山崇拜是我国古代的自然崇拜之一,首先因为它的造型特别。开天辟地的盘古的身体化作世上万物,其头部成了泰山。当我们乘车前往中天门的途中,导游小周指着南面的一座山说:你们看,那是不是一个人的头部,他就是盘古。
站在十八盘上我对此有深切体会,大约25亿年前,古泰山从一片汪洋中崛起,几经沉浮,在3000万年以前形成现在的模样。造山运动造就了泰山南麓阶梯式上升的3个断裂带,最后一层是从云步桥到岱顶,海拔陡然上升了400多米,形成"东天一柱"的气势。这就在视觉形象上显得特别高大,不像其他名山,主峰被许多小山峰簇拥,众星拱月,反而显不出多么高大。依靠视觉判断,泰山可以上达天庭是合情合理的。其次,有学者指出,古华夏文明发源地是一个扇面状的大三角平原区域,在这一区域内,南到长江,北到燕山,西到河南西部,东到大海,泰山海拔最高,面积最大;同时它的周围是一片沃土,北有黄河、济水,南为淮河、长江,这4条江河也是被历代帝王祭祀的"四渎",泰山恰居"四渎"之中,实在是原始人群居住的理想之地。
坐车从山下到中天门,再转乘索道10分钟左右就至岱顶。我们这是在登泰山吗?简直就是飞上来的。山东省委外宣办的杨晓洲处长说,在缆车上我们可以想象自己已经是一只展翅的大雁了。我想,古人对自然山水理解那么深刻,恐怕和他们与大自然的耳鬓厮磨有极大关系,有人开玩笑说:现在登泰山真好像看一本书,只看了封面和封底,最多还看了序和跋,难以理解精要之处。
我查看了很多资料,觉得泰山这本大书里起码有怎么几个重要章节:封建帝王的祭祀活动,群众性的宗教活动,文人墨客的游览观赏。
帝王的祭祀活动我已经说过,那么应该说说群众性的宗教活动了。明清时期,祭山的活动搬到北京,神秘的"天"和"地"变成一个具体的东岳大帝,泰山由封禅的神山变成祈求国泰民安的圣山。明代每年都有200万人登泰山,2000年来有多少人登上泰山?在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之前,儒家是主导的意识,同时辅以道教和佛教,这3个主要文化系统在泰山都有鲜明印记。一次登泰山是泰安一朋友陪同我们,一进山他就严肃地说:"咱都是文化人,进了山就不能乱说,泰山老奶奶可是很灵验的啊。"他说的泰山老奶奶就是供奉于泰山极顶南侧碧霞祠里的碧霞元君 ,碧霞元君是道教尊奉的女神,俗称泰山娘娘、泰山圣母、泰山奶奶,传说是东岳大帝之女,宋真宗时封为"天仙玉女碧霞元君"。道经中说,碧霞元君是西天斗母的化身,在泰山修道成真,位证天仙,受玉帝之命,统领岳府神兵,照察人间善恶。民间传说碧霞元君特别保护妇女儿童,有求必应。
碧霞祠大殿左右为东、西配殿。东配殿祀眼光娘娘。传说她能治疗各种疾病,保佑人们眼明心亮、 身体健康。西配殿祀送子娘娘。送子娘娘掌管人类生育之事。香客往往在殿中用红布包一个石膏娃娃带回家去,放在床上,以求娘娘赐子,称为"拴娃娃 "。
泰山自古以来吸引了不少知名道家在此修炼,道教在泰山极为鼎盛,从山下到岱顶几乎所有重要的宫观庙宇,大部分是道家建筑。王母宫,吕祖洞,斗母宫……无不体现道家色彩。
至于说到儒家文化,泰山一定与孔孟的思想互相产生过重大影响。从西周到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文化繁荣期,百家争鸣,在齐鲁之地成长起来并对中国文化心态产生深远影响的孔孟,不仅崇拜泰山,而且在泰山留下痕迹。孟子有一句名言:"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他把泰山高大稳健的意蕴概括得十分精准。《史记》载,孔子感叹"太(泰)山坏乎!梁柱摧乎!哲人萎乎!因此涕下。"他已经把自己的人生价值、生命与泰山紧紧连在一起。泰山书院是儒家文化的代表,是北宋大儒孙复等3人的讲学处,号称"宋处三先生"。
普照寺是佛教文化在泰山的代表性建筑,颇具规模。泰山的背面还有天下寺院"四绝"之一的灵岩寺。另外,泰山经石峪金刚经刻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的佛经摩崖刻石,位于斗母宫东北经石峪, 经文刻于面积2064平方米的缓坡石坪上,自东而西刻《金刚般若波罗密经》,经刻有2799字,字径50厘米。经刻历千余年风雨剥蚀,已残灭过半,现仅存经文41行、 1069字。
这三大文化通过建筑、书画、石刻,以及大量的文物古迹,表现得淋漓尽致,使泰山成为文化名山,也成为一座石刻艺术博物馆,各类刻石达到2200余处,其中碑碣800多处,摩崖石刻1300多处。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的《望岳》是文人吟颂泰山的千古绝唱。数千年来,泰山上还闪动着众多文化人的身影。孔子之后,班固、蔡邕、马融、应劭等来了,应劭写的《泰山封禅仪记》是第一篇泰山游记,也是中国现存最早的游记之一。三国诗人曹植的"晨游泰山,云雾窈窕"和晋代诗人陆机的"泰山一何高,迢迢造天庭"都是歌咏泰山的佳作。就是连"天子唤来不上朝"的李白,也留下"天门一长啸,万里清风来"的《泰山吟》。汉代司马迁因为父亲没有参加封禅大典而受刺激,在《史记》里把泰山融入历史:"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如鸿毛。"唐宋以后,诗人、旅行家、书画家、作家更是接踵而至,为泰山留下一笔笔财富,更为中华文化留下一笔笔财富。在我们今天常用的词语里,有多少和泰山有关。
山也是有精神气质的,泰山在五岳中是一位坐着的老者,彰显的是一种尊贵。试想,在中华大地的巍巍丛山中,谁能像一位家长一样地坐着?(记者 郝桂尧)
http://www.sd.xinhuanet.com/news/2005-07/05/content_4572374.htm
封禅祭祀是古代帝王在泰山举行的祭祀天神地只的仪式。其仪式包括"封"和"禅"两部分, 所谓"封",就是在泰山之顶聚土筑圆台以祭天帝,增泰山之高以表功归于天;所谓"禅",就是在泰山之下的小山丘上积土筑方坛以祭地神,增大地之厚以报福广恩厚。 帝王一定是受命于天,且国泰民安才有资格封禅泰山。绵延几千年的泰山封禅已经不再是简单的山川崇拜,而是包含着对泰山神灵的极端崇拜和有着宏大政治背景的文化奇观。据记载,秦代以前有72位帝王在泰山进行封禅活动,沿至秦汉,封禅遂成为帝王的旷世大典,至唐宋时代,封禅仪礼臻于完备。
泰山祭祀起源于远古时代的泰山崇拜。《史记·封禅书》中所谓七十二帝王封禅泰山的记载,便是早期泰山山川崇拜活动的记录。《尚书·舜典》记载:"岁二月,东巡狩,至于岱宗,柴望秩于山川。"所谓"柴",就是燔柴祭天,"积薪于焰上,而取玉及牲置柴上烧之"。所谓"望",就是望祭山川。这种祭祀天地的形式可以说是后来封禅的雏形。祭祀泰山的活动史不绝书,即使在封禅盛行的秦汉至唐宋时代,帝王也频频前来祭祀。宋代以后,封禅大典不再举行,祭祀泰山更成了帝王在泰山与天地进行对话的唯一手段,备受重视。
1、泰山处于平原地带,相对于周围的环境是最高的,所以古人认为离天最近,最适合与天对话
2、地处东方,是太阳最早照到的地方(古人认为)
最主要的就是这两点了
第一,中国古代政权多在中原地区.
第二,中原地区没有什么高山,泰山很特殊,相对高度还是很高的.
泰山是五岳之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