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Intel芯片组和AMD芯片组都可以基本支持各种磁盘阵列模式的构建,因此设置RAID0磁盘阵列非常简单。首先准备两个硬盘驱动器,同时,首先将硬盘驱动器与主板上的操作系统拔下,以免替换设置,可惜破坏了以前的硬盘驱动器数据。
2、启动计算机,在进入启动屏幕后按Delete键以输入Intel芯片组主板BIOS设置,按←→↑↓查找“存储配置”选项。
3、然后按Enter键进入“存储配置”选项,在“配置”部分中打开RAID选项,然后按F10键保存设置并重新启动计算机。
4、系统重新启动后,请特别注意引导屏幕。系统会提示您按Ctrl+I进入RAID设置界面。如果您没有及时按Ctrl+I,则需要再次重新启动计算机。
5、进入操作界面部分,共有4个选项:1个选项是创建RAID磁盘阵列,2个选项是删除RAID磁盘阵列,3个选项是将硬盘恢复到非RAID状态,4个选项是备份音量选项。以下是系统的硬盘驱动器信息以及有关RAID阵列的信息。
6、选择1选项,将出现以上屏幕。您可以在名称区域中指定团队名称,然后按[tab]或[enter]键进入下一个区域。在团队等级区域中,选择团队等级。
7、接下来,为raid布局选择字符串可选值。可选值范围从4kb到128kb。不同的模式对应不同的范围:raid0–128kb,raid10–64kb和raid5–64kb。最后,在容量区域中选择卷的容量,初始最小值是被替换磁盘的最大容量。全部展开后,按Y保存。
8、从图可以看出,设置了RAID0磁盘的目标信息和内容,然后按5选项或ESC退出此设置界面。
9、用于RAID0磁盘阵列的AMD:AMD芯片组也是一个简单的RAID0磁盘阵列,但与Intel不同。同样在引导屏幕之后,按Delete键进入BIOS设置程序,按←→↑↓键找到存储配置选项。
10、然后按Enter键进入StorageConfiguratlon选项,在SATAPort1-Port4和SATAPort5-Port6上打开RAID选项,然后按F10保存设置并重新启动计算机。
11、系统重启后,请特别注意启动屏幕,并注意与英特尔主板略有不同的地方。在这里,按Ctrl+F进入RAID设置界面。如果没有及时按,则需要重新启动计算机。
12、从上至下划分4个选项,从上至下划分4个选项,进入,进入RAID设置界面,可以看到与英特尔主板的接口。磁盘阵列接口,其中4个是查看SATA控制器的布局,选择2个选项进入。
13、输入2选项后,按Ctrl+C创建RAID,它将进入上述界面。按向上和向下箭头跳到不同的选项,按空格键更改值。在这里,我们设置与以前相同,选择RAID0选项,可选大小为128kb,并在此处分配两个硬盘时注意Y选项。
14、然后按Ctrl+Y保存,将出现上图的界面,您可以指定自己喜欢的团队名称。然后按Ctrl+Y确认,硬盘将初始化并删除两个硬盘驱动器中内置的数据。
15、再次确认后,将显示形成的RAID0磁盘阵列信息界面,最后将重新启动计算机。设置了AMD芯片组的硬盘RAID0磁盘阵列。
1、无论是Intel芯片组还是AMD芯片组,基本上都可以支持搭建各种磁盘阵列模式,所以在组建RAID0磁盘阵列上十分简单。首先准备好两块硬盘,同时把主板上原本有操作系统的硬盘先拔开,以免设定时混淆,把之前的硬盘资料毁掉就可惜了。
2、启动计算机,经过开机画面后按Delete按键进入Intel芯片组主板BIOS设定,按←→↑↓键找到Storage Configuration选项。
3、然后按Enter进入Storage Configuratlon选项,在Configure这一项打开RAID选项,然后按F10保存本次设定,重新启动计算机。
4、系统重新启动后,要特别注意开机画面,系统会提醒按Ctrl+I进入RAID设定界面,如果不及时按Ctrl+I进入就会又要重新启动一次计算机。
5、进入RAID设定界面后,看到界面分为上下两个部分。上面部分为操作界面,共有4个选项:1选项是创建RAID磁盘阵列,2选项是删除RAID磁盘阵列,3选项为恢复硬盘为非RAID状态,4选项是备份卷选项。下面部分是系统的硬盘信息以及组建RAID磁盘阵列信息。
6、选择1选项,出现上图屏幕。这里在name区域,可以指定一个raid名称,然后按[tab]或[enter]键进入下个区域。在raid level区域中,选择raid级别。
7、接下来为raid阵列选择串列可选值,可选值范围从4kb到128kb,不同模式对应不同范围:raid0–128kb、raid10–64kb、raid5–64kb。最后,在capacity区域中选择卷的容量,此项的默认值是该被选中的磁盘的最大容量。全部选定后按Y保存即可。
8、一个简单的两块硬盘RAID0磁盘阵列就已经组建好了。从上图可以看到,本次组建RAID0磁盘阵列的各项信息和内容,接下来按5选项或者ESC退出本设定界面即可。
9、组建RAID0磁盘阵列之AMD篇:AMD芯片组组建RAID0磁盘阵列同样较为简单,只不过在选项上与Intel不太一样。同样经过开机画面后按Delete按键进入BIOS设定,按←→↑↓键找到Storage Configuration选项。
10、接着按Enter进入Storage Configuratlon选项,在SATA Port1-Port4和SATA Port5-Port6这两项中打开RAID选项,然后按F10保存本次设定,重新启动计算机。
11、系统重新启动后同样要特别注意开机画面,而且注意与Intel主板有稍稍不同,这里是按Ctrl+F进入RAID设定界面,如果不及时按也需要重新启动计算机。
12、进入RAID设定界面后,可以看到与Intel主板界面还是有较大区别的。从上到下分为4个选项,1是View Drive Assignments检视,2是建立磁盘阵列和定义界面,3是删除磁盘阵列界面,4是可以检视SATA控制器的组态,选择2选项进入。
13、进入2选项后,按Ctrl+C创建RAID就来到了上图界面。按上下箭头可以跳到不同的选项,,按空格键可以改变数值。在这里设定我们同样跟之前一样,选择RAID0选项,可选值为128kb,同时注意Assignment这里两块硬盘都要选择Y选项。
14、之后按Ctrl+Y保存,就会出现上图的界面,可以指定一个自己喜欢的raid名称。然后一直Ctrl+Y确认,硬盘会初始化并删除两块硬盘中原有的数据。
15、再次确认之后,就会显示出组建的RAID0磁盘阵列信息界面,最后退出重启计算机即可。AMD芯片组的硬盘RAID0磁盘阵列就组建好了。
1、BIOS中打开RAID模式
用户构筑RAID 0阵列系列步骤非常简单,只需在BIOS中轻松几步设置即可搞定。
首先需要准备好两块相同容量的硬盘,连接在SATA3.0硬盘接口(SATAII接口速率已无法满足日立单碟1TB组RAID的速度需求),开机后按“DEL”键进入BIOS界面。以技嘉Z77X-UD3H主板的BIOS设置为例:
进入“集成外设”菜单后,将光标移动到“SATA模式选择”选项,该选项是调节磁盘控制模式的,如下图包括IDE模式、RAID模式以及AHCI模式。由于要组建磁盘阵列,所以我们将选项调成RAID模式,然后回车确认。最后按F10保存退出。
2、 如何开启RAID菜单
当BIOS保存重启后,会出现下图的画面“Press
3、RAID菜单设置
上图为RAID菜单,其中设置界面中按“1”键是创建RAID磁盘,按“2”键是删除RAID磁盘,按“3”键是复位不需要组建的磁盘,按“4”键是退出。
上图为组建RAID的基本信息,
其中第一选项为RAID磁盘取名,一般选择默认即可。
在第二个选项中按左右选择RAID 0。
第三个选项按空格,选择需要建立RAID 0的硬盘,这里笔者仅有两块硬盘,所以选项并没有激活,但如果你有三块或者以上的硬盘,则通过空格键选择需要组建RAID的磁盘。最后在选项Create Volume回车,并且按“Y”键保存。至此,2块硬盘已经组建成RAID 0,按Esc退出,重启。
完成
我也是从别的地方看到的::
RAID是“Redundant Array of Independent Disk”的缩写,中文意思是独立冗余磁盘阵列。冗余磁盘阵列技术诞生于1987年,由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提出。最初的研制目的是为了组合小的廉价磁盘来代替大的昂贵磁盘,以降低大批量数据存储的费用,同时也希望采用冗余信息的方式,使得磁盘失效时不会使对数据的访问受损失,从而开发出一定水平的数据保护技术,并且能适当的提升数据传输速度。
过去RAID一直是高档服务器才有缘享用,一直作为高档SCSI硬盘配套技术作应用。近来随着技术的发展和产品成本的不断下降,IDE硬盘性能有了很大提升,加之RAID芯片的普及,使得RAID也逐渐在个人电脑上得到应用。
那么为何叫做冗余磁盘阵列呢?冗余的汉语意思即多余,重复。而磁盘阵列说明不仅仅是一个磁盘,而是一组磁盘。这时你应该明白了,它是利用重复的磁盘来处理数据,使得数据的稳定性得到提高。
RAID的工作原理
RAID如何实现数据存储的高稳定性呢?我们不妨来看一下它的工作原理。RAID按照实现原理的不同分为不同的级别,不同的级别之间工作模式是有区别的。整个的RAID结构是一些磁盘结构,通过对磁盘进行组合达到提高效率,减少错误的目的,不要因为这么多名词而被吓坏了,它们的原理实际上十分简单。问了便于说明,下面示意图中的每个方块代表一个磁盘,竖的叫块或磁盘阵列,横称之为带区。
RAID 0:无差错控制的带区组
要实现RAID0必须要有两个以上硬盘驱动器,RAID0实现了带区组,数据并不是保存在一个硬盘上,而是分成数据块保存在不同驱动器上。因为将数据分布在不同驱动器上,所以数据吞吐率大大提高,驱动器的负载也比较平衡。如果刚好所需要的数据在不同的驱动器上效率最好。它不需要计算校验码,实现容易。它的缺点是它没有数据差错控制,如果一个驱动器中的数据发生错误,即使其它盘上的数据正确也无济于事了。不应该将它用于对数据稳定性要求高的场合。如果用户进行图象(包括动画)编辑和其它要求传输比较大的场合使用RAID0比较合适。同时,RAID可以提高数据传输速率,比如所需读取的文件分布在两个硬盘上,这两个硬盘可以同时读取。那么原来读取同样文件的时间被缩短为1/2。
RAID 1:镜象结构
对于使用这种RAID1结构的设备来说,RAID控制器必须能够同时对两个盘进行读操作和对两个镜象盘进行写操作。通过下面的结构图您也可以看到必须有两个驱动器。因为是镜象结构在一组盘出现问题时,可以使用镜象,提高系统的容错能力。它比较容易设计和实现。每读一次盘只能读出一块数据,也就是说数据块传送速率与单独的盘的读取速率相同。因为RAID1的校验十分完备,因此对系统的处理能力有很大的影响,通常的RAID功能由软件实现,而这样的实现方法在服务器负载比较重的时候会大大影响服务器效率。当您的系统需要极高的可靠性时,如进行数据统计,那么使用RAID1比较合适。而且RAID1技术支持“热替换”,即不断电的情况下对故障磁盘进行更换,更换完毕只要从镜像盘上恢复数据即可。当主硬盘损坏时,镜像硬盘就可以代替主硬盘工作。镜像硬盘相当于一个备份盘,可想而知,这种硬盘模式的安全性是非常高的,但带来的后果是硬盘容量利用率很低,只有50%,是所有RAID级别中最低的。
RAID2:带海明码校验
从概念上讲,RAID 2 同RAID 3类似, 两者都是将数据条块化分布于不同的硬盘上, 条块单位为位或字节。然而RAID 2 使用一定的编码技术来提供错误检查及恢复。这种编码技术需要多个磁盘存放检查及恢复信息,使得RAID 2技术实施更复杂。因此,在商业环境中很少使用。下图左边的各个磁盘上是数据的各个位,由一个数据不同的位运算得到的海明校验码可以保存另一组磁盘上,具体情况请见下图。由于海明码的特点,它可以在数据发生错误的情况下将错误校正,以保证输出的正确。它的数据传送速率相当高,如果希望达到比较理想的速度,那最好提高保存校验码ECC码的硬盘,对于控制器的设计来说,它又比RAID3,4或5要简单。没有免费的午餐,这里也一样,要利用海明码,必须要付出数据冗余的代价。输出数据的速率与驱动器组中速度最慢的相等。
RAID3:带奇偶校验码的并行传送
这种校验码与RAID2不同,只能查错不能纠错。它访问数据时一次处理一个带区,这样可以提高读取和写入速度。校验码在写入数据时产生并保存在另一个磁盘上。需要实现时用户必须要有三个以上的驱动器,写入速率与读出速率都很高,因为校验位比较少,因此计算时间相对而言比较少。用软件实现RAID控制将是十分困难的,控制器的实现也不是很容易。它主要用于图形(包括动画)等要求吞吐率比较高的场合。不同于RAID 2,RAID 3使用单块磁盘存放奇偶校验信息。如果一块磁盘失效,奇偶盘及其他数据盘可以重新产生数据。 如果奇偶盘失效,则不影响数据使用。RAID 3对于大量的连续数据可提供很好的传输率,但对于随机数据,奇偶盘会成为写操作的瓶颈。
RAID4:带奇偶校验码的独立磁盘结构
RAID4和RAID3很象,不同的是,它对数据的访问是按数据块进行的,也就是按磁盘进行的,每次是一个盘。在图上可以这么看,RAID3是一次一横条,而RAID4一次一竖条。它的特点的RAID3也挺象,不过在失败恢复时,它的难度可要比RAID3大得多了,控制器的设计难度也要大许多,而且访问数据的效率不怎么好。
RAID5:分布式奇偶校验的独立磁盘结构
从它的示意图上可以看到,它的奇偶校验码存在于所有磁盘上,其中的p0代表第0带区的奇偶校验值,其它的意思也相同。RAID5的读出效率很高,写入效率一般,块式的集体访问效率不错。因为奇偶校验码在不同的磁盘上,所以提高了可靠性。但是它对数据传输的并行性解决不好,而且控制器的设计也相当困难。 RAID 3 与RAID 5相比,重要的区别在于RAID 3每进行一次数据传输,需涉及到所有的阵列盘。而对于RAID 5来说,大部分数据传输只对一块磁盘操作,可进行并行操作。在RAID 5中有“写损失”,即每一次写操作,将产生四个实际的读/写操作,其中两次读旧的数据及奇偶信息,两次写新的数据及奇偶信息。
RAID6:带有两种分布存储的奇偶校验码的独立磁盘结构
名字很长,但是如果看到图,大家立刻会明白是为什么,请注意p0代表第0带区的奇偶校验值,而pA代表数据块A的奇偶校验值。它是对RAID5的扩展,主要是用于要求数据绝对不能出错的场合。当然了,由于引入了第二种奇偶校验值,所以需要N+2个磁盘,同时对控制器的设计变得十分复杂,写入速度也不好,用于计算奇偶校验值和验证数据正确性所花费的时间比较多,造成了不必须的负载。我想除了军队没有人用得起这种东西。
RAID7:优化的高速数据传送磁盘结构
RAID7所有的I/O传送均是同步进行的,可以分别控制,这样提高了系统的并行性,提高系统访问数据的速度;每个磁盘都带有高速缓冲存储器,实时操作系统可以使用任何实时操作芯片,达到不同实时系统的需要。允许使用SNMP协议进行管理和监视,可以对校验区指定独立的传送信道以提高效率。可以连接多台主机,因为加入高速缓冲存储器,当多用户访问系统时,访问时间几乎接近于0。由于采用并行结构,因此数据访问效率大大提高。需要注意的是它引入了一个高速缓冲存储器,这有利有弊,因为一旦系统断电,在高速缓冲存储器内的数据就会全部丢失,因此需要和UPS一起工作。当然了,这么快的东西,价格也非常昂贵。
RAID10:高可靠性与高效磁盘结构
这种结构无非是一个带区结构加一个镜象结构,因为两种结构各有优缺点,因此可以相互补充,达到既高效又高速还可以的目的。大家可以结合两种结构的优点和缺点来理解这种新结构。这种新结构的价格高,可扩充性不好。主要用于容易不大,但要求速度和差错控制的数据库中。
RAID53:高效数据传送磁盘结构
越到后面的结构就是对前面结构的一种重复和再利用,这种结构就是RAID3和带区结构的统一,因此它速度比较快,也有容错功能。但价格十分高,不易于实现。这是因为所有的数据必须经过带区和按位存储两种方法,在考虑到效率的情况下,要求这些磁盘同步真是不容易。
RAID0+1:
把RAID0和RAID1技术结合起来,即RAID0+1。数据除分布在多个盘上外,每个盘都有其物理镜像盘,提供全冗余能力,允许一个以下磁盘故障,而不影响数据可用性,并具有快速读/写能力。要求至少4个硬盘才能作成RAID0+1。
JBOD模式
JBOD通常又称为Span。它是在逻辑上将几个物理磁盘一个接一个连起来,组成一个大的逻辑磁盘。JBOD不提供容错,该阵列的容量等于组成Span的所有磁盘的容量的总和。JBOD严格意义上说,不属于RAID的范围。不过现在很多IDE RAID控制芯片都带着种模式,JBOD就是简单的硬盘容量叠加,但系统处理时并没有采用并行的方式,写入数据的时候就是先写的一块硬盘,写满了再写第二块硬盘……
至于设置方面,只能由你自己查看你的主板说明说,那上面有的,一般个人电脑使用的主板只支持RAID 0,RAID 1,RAID 0+1,JBOD模式。 如果你的主板说明书找不到了,可以去主板的厂商的网站上找PDF版本的说明书,说明书里有详细的图解说明及应用。
英特尔 945G-ICH7 版不支持 RAID!
要是只是接上用没问题。直接 接主板SATA。
当然还可以做软RAID达到你的想法,就是用Windows 自己做RAID0,Windows XP\Windows 2003\Win7\Win8 都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