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PI和目标管理虽然都是把目标加以数量化,但两者本质上最大的差异就是,KPI是比较策略性的,所以通常都是属于公司的重大目标;而MBO则不一定,但通常多数情况下、会偏向例行性的工作。
一、如何订出KPI与MBO?
一般来说,MBO多数是由员工根据自己的权责范围订定之,当然有时在订定过程中会参考主管的指示,但多数是由员工先行设定、再交由主管审核修正。所以在程序上,多数上来说是一种「由下而上」的方式。
完全不同的是,KPI是从组织的策略目标为出发点,一定是「从上往下」。通常是由总经理在组织的年度策略发展会议中讨论并订定公司(即总经理)的3~7项KPI。之后在由各副总经理带领各自的团队,以协助达成总经理的KPI为前提下,订定各副总、处长、协理级的KPI。
二、落实KPI:逐级展开、层层挂钩
从许多企业与组织的营运或绩效管理的实务面来看,当然有很多公司在绩效管理的定义与流程上,可能只有MBO,而完全没有所谓的KPI。但就实际面来看,在这许多的MBO中,其本质上一定会有策略性强与弱的区分,至于对企业经营成败、哪些MBO比较重要?就不需赘言了!相反的,有许多推行BSC与KPI的企业,也许就只有KPI;但是在员工的例行性工作上也会有一些在KPI以外的质量与效率的衡量指针。所以,无论定义与说法有何不同,在组织整体绩效的管理上,其本质与精神是类似的。
但是就以上所言,KPI与MBO就其策略性与例行性的差异,若是不做区分,在设定流程上,势必有所偏颇而造成部分疏失或效果不彰,是否应该有所取舍,当然就取决于企业绩效管理制度上的设计与选择了。
两者本质上最大的差异就是,KPI是比较策略性的,所以通常都是属于公司的重大目标。
而MBO则不一定,但通常多数情况下、会偏向例行性的工作。
PMP侧重于对事件和临时团队的管理;
KPI考核的是部门业绩和单个人员业绩;
拓展资料:
关键绩效指标法(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KPI),它把对绩效的评估简化为对几个关键指标的考核,将关键指标当作评估标准,把员工的绩效与关键指标作出比较地评估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目标管理法与帕累托定律的有效结合。
MBO(Management Buy-Outs)即“管理者收购”的缩写。经济学者给MBO的定义是,目标公司的管理者与经理层利用所融资本对公司股份的购买,以实现对公司所有权结构、控制权结构和资产结构的改变,实现管理者以所有者和经营者合一的身份主导重组公司,进而获得产权预期收益的一种收购行为。
参考资料:绩效成绩考核-百度百科
KPI和目标管理虽然都是把目标加以数量化,但两者本质上最大的差异就是,KPI是比较策略性的,所以通常都是属于公司的重大目标;而MBO则不一定,但通常多数情况下、会偏向例行性的工作。
MBO
主要通过绩效目标的设定,到确定完成绩效目标的时间框架,再比较实际绩效和绩效目标之间存在的差距,弥补差距后再重新设计新的绩效目标这样一个过程。优点是目标容易分解,以目标为导向,较能提升团队积极性,缺点是太过注重结果,不重视过程,指导性的行为不够充分,设定的目标基本是短期目标,忽略了长期目标。
KPL
是指关键绩效指标,即对业绩产生关键影响的那部份指标;优点是目标明确,有利于公司战略目标的实现;缺点是KPI指标比较难界定,不适用于所有岗位,过于注重个人业绩,忽视团队业绩。
MBO更强调目标。KPI更强调能力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