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六年级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2024-10-30 23:27:09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一个人从小养成的良好行为习惯,不仅会使他的那些好的行为方式得到巩固,而且可以转化为他内在的性格、情操、道德观念,成为他正确地为人处世的基础,建功立业的基础和他一生幸福的基础。小学六年级学生行为习惯如何培养呢?下面我就谈些自己的做法和体会。
一、 从六年级学生年龄和心理特点出发,促进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六年级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不仅在生理上,而且在心理上也发生着很大的变化,尤其如今的孩子,生活条件在不断改善,心理比较脆弱,逆反心理极强,因此要先从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入手。在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时,应该是亲切的,内心的,促进的,而不是一味说教,更不是简单的惩罚、责怪或警告。老师和孩子谈话,犹如是在磨刀,既可以让刀口锋利,也可能把刀变钝。教师应充分利用孩子心理特点和班级的激励机制,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
二、注重行为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文明习惯。
由于行为习惯的形成是“积久成性”的,因此必须经过长期的反复训练,一以贯之。我发现学生站立时,双脚抖动,坐着跷二郎腿,起坐时用力过猛弄得桌椅乱响,于是告诉学生,站立是人最基本的姿势,是一种静态的美。坐,也是一种静态造型。端庄优美的坐,会给人以文雅、稳重、自然大方的美感。在正式场合,入座时要轻柔和缓,起坐要端庄稳重,不可猛起猛坐,弄得桌椅乱响,造成尴尬气氛。而潇洒、自然、大方、得体的身姿总是令人赏心悦目的。经过多次的训练,学生的坐姿,站姿有了很大的改观。任何事情都要讲究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习惯的培养也如此,正是在不断重复和练习中逐步形成的,不是一朝一夕能养成,反复训练是形成良好文明习惯的最重要、最基本的方法。
三、结合实际,开展班队活动,提高学生分辨是非能力。
良好的班集体,时刻洋溢着一种健康向上的精神力量,老师利用班集体的力量进行教育比单独教育更有成效。因此,对学生出现的一些不良倾向,我充分利用班队会,组织学生学习、评论、总结,创造积极参与的氛围,使学生从活动中受教育、辨是非、明方向。例如:经过第一学期的学习,有相当部分的同学,看到自己的成绩,认为自己当不上优秀生,出现了不认真学习的苗头,总认为学习成绩合格就能毕业,何苦要这么认真去拼搏呢。于是本学期初,个别学生学习出现松懈情绪。我针对学生出现的情况开展了以“我们小学的学习是为了什么?”、“怎样才能做一个合格的小学毕业生?”为题的班队会。通过人人参与、讨论、演讲、发表意见,大家动口说说,动脑想想,以及老师的总结点拨,使学生从中名理:小学阶梯的学习是为中学的学习打基础的,因此,我们必须扎实地学好小学基础知识。在“怎样做一个合格的小学毕业生?”的演讲会上,同学们都表示要端正学习态度,努力拼搏,争取掌握多点知识,学习明确了积极性有所提高。
四、老师言传身教,更能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老师需要注重示范作用,引导孩子在模仿中养成良好习惯。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中国有句古话,“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是讲身教的重要性。老师一言一行无不感染着孩子,甚至一些举止在他心灵上会留下深刻的烙印,把自己孩子培养成有良好道德操行的人,乃是在提高全民族素质这个历史重任中,为人师者应尽的义务。
总之,小学六年级是学生承上启下的关键年级,是学生心理成熟的关键阶段,教师要教育每个孩子:从我做起,从文明礼仪、良好习惯的举手之劳的小事做起,规范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学生的成功人生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