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曹操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2024-11-18 10:10:12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三国演义》人物之虚实一讲到《三国演义》这部名著,大家一定会想到刘备、诸葛亮、曹操及臭名迢远的刘禅。在《三》中,作者把刘备写成仁义、宽厚、忠义,凡事“每与操相反,事乃可成”的理想君主;诸葛亮写成贤能之人,智慧的化身,堪称“古今来贤相中第一奇人”;曹操写成奸诈、阴险、自私的人,堪称“一代奸雄”;刘禅写成一位昏庸无能,白白断送刘备江山的第一罪人。但事实上,这些人物是否真的如罗贯中所写的三国演义一样呢?我的回答是否定的。从总体线索看,罗贯中是根据“尊刘贬曹”这思路去写《三》的,是尊从当时大多数人民希望有一贤能君王能统治天下,把这些思想寄要托于《三国演义》上。那么,历史上的刘备、诸葛亮、曹操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根据《三国志-先主传》中所载刘备是比较粗豪的,车胄、蔡阳都是刘备杀的,督邮是刘备鞭打的,而鞭打的理由仅仅是求见不许,显然罗贯中是为了把刘备塑造成一名仁义君主的形象,而把事实给扭曲了。还有的就是刘备的“哭”,罗贯中就为给刘备塑造形象,无时无刻不写刘备的哭:“请诸葛亮,哭得衣襟尽湿”、“护庶民,刘备又是大恸”、“尊爱将,边哭边摔子”、“脱虎口,哭拜新娘子”、“白帝托孤,更是泪流满面”。作为当时群雄相争的困伍主要人物之一的刘备,竟如此多哭,这只能说是软弱无能,和人民理想的仁义君主扯不上半点关系,反而把刘备的“诡计”给写了出来,给完美的刘备抹上黑。最具体的是刘备投江欲自尽和摔子,在那种万分危机,生死存亡的时候,刘备不想办法反而装腔作势地要投河自杀。他知道将士们不会让他跳下去,自然有人把他抱住。可刘备这一哭,加上一个假动作,可把人心给完全收买了。再说摔子一事,人家赵云拚死救回阿斗太子,你刘备却把他摔在地上,这显然是太过份,但他这一摔一哭却又发挥它收买人和的作用,拢络民心,又折服了一批贤臣良将,心甘情为他争天下。就是因为刘备如此多哭,民间上就流传一句话:“刘备,刘备哭出一片天下来”。作者一再写刘备的哭,本来用意是要写刘备的仁慈,而实际起到相反的效果。

  罗贯中写刘备,除了写他的仁义,宽厚,还有的就是能识人才,这以三顾茅庐具体表现出来,刘备第一眼见到孔明,见他“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飘飘然有神仙之概”,已经对孔明很有好感,觉得他有才能,可以说刘备识人才,以貌取人。这一点在遇到庞统时看出,“统见玄德,长揖不拜。玄德‘见统貌陋’,心中亦不悦,乃问统曰足下远来不易?统不拿出鲁肃、孔明书投呈,但答曰:“闻皇叔招贤纳士,特来相投。”玄德曰:“荆楚稍定,苦无闲职。此去东北一百三十里,有一县名来阳县,缺一县宰,屈公任之”。由此可见,刘备只因庞统的貌丑,便不重用,他可知贤才求主,必求良主而事,绝不会把他的才能胡乱拿出来显示的拆搭(据民间传说,诸葛亮之兄诸葛瑾也曾经求见刘备,他也因瑾貌丑而不重用,致使瑾投东吴)

  如果有人问我谁是《三》中刻画得最完美的人物,那我会说:“《三》中刻画得最完美的人物非孔明莫属”,这位蜀国的第一功臣,为蜀国的基业奉献了自己的一生,至死方休,其精神在三国时代无人能比,他的智慧更无人能及,不出隆中能知天下事,运筹惟握于战场,他的决定永远是对的,但没想到,在街亭之战中,他做了一生人唯一的错误---错用马谡。虽然作者没把这件事删去,以提高孔明在人民心中的完美形象,但这更使孔明的真实性提高,至少他不是“神”。那罗贯中笔下的诸葛亮是不是完全符合史实呢?其实有一处就写得不太好,有虚构成份。那就是说魏延后脑生有反骨那段,诸葛亮对魏延的功劳不单没奖赏,还要叫刀斧手把他捆起要斩他,当刘备问他原因时他说:“食其禄而杀其主,是不义也。吾观魏延脑后有反骨,久后必反,故先斩之,以绝祸根。”诸葛亮的这番话完全是强词夺理,当时要是不杀韩玄,黄忠就要死,根本谈不上什么忠不忠;如果说献长沙是不义,,你派兵去给攻打它,旅尺拿更是不义。所以诸葛亮不过强加魏延一个罪名,其根本原因是脑后生有反骨,如果说魏延生有反骨就要反,那马谡又生有什么骨竟敢违抗军令状,你诸葛亮又为什么看不出?况且,一个人生下来就生有会见造反的骨,说起来也太荒唐,令人难以置信。这都是罗贯中为了神化诸葛亮而添加的一些游戏之笔。但总体来说诸葛亮形象的真实与远非刘备形象可比。

  《三国演义》中,有一位这奸诈的,残暴的、阴险的、狡猾的,性格每与备相反的奸雄。他,就是曹操。罗贯中对曹操这一形象是奸邪诈伪阴险凶残种种恶德的代表,如“一讲曹操,曹操就到”表现出他的阴险,防不胜防。到近几十年,才有人对他形象作出平反,郭沫若认为曹操是东汉末年叱咤风云的政治家、军事家,是有志于除残秽定乱扶衰、统一北部中国的英雄。这是第一次对《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形象有了改变。

  《三》中的曹操,有很多杀贤人,不听贤臣进谏的描写,如杀华陀,逼死荀彧,借罪杀杨修,拒谏等等;其实,一位如此残暴的君主,怎能统治中国北方呢?所以,曹操应是有眼光,有见地,善于识人用人,同时又带一点奸诈,多疑而已。郭嘉、张辽,荀或、张郃等都是当时的英雄好汉,良禽择木而栖。曹操不是有其优点,他们那会肯为他卖命。大家之所以憎恶曹操,其主要是因为罗贯中写他杀吕伯奢,其实,曹操并没有杀吕伯奢,据正史《魏书》所述:曹操投靠伯奢后,伯奢的家人来打劫曹操,出于自卫,曹操把他们杀了。这就说明,曹操的反面形象是罗贯中所塑造出来的。

  最后,我要说说的就是刘禅,这位被喻为昏君代言人的刘禅,被古今多少人的唾骂,就连诗人也用诗来讽刺他,在《登楼》一诗曾写到“可怜后主祠庙,日暮聊为梁莆吟”说李豫当政像当年的刘禅。其实,刘禅如果真是一名绝对昏君,那在诸葛亮死后,他还做了二十九年皇帝,又作何解解呢?再说,诸葛亮、姜维的北伐都是经过刘禅批准的,说明他并非偏安巴蜀、希求苟安的昏庸之主。所以,我认为刘禅的确只能算一个守成不足的“庸主”,至于作者为何写刘禅写得那么昏,应该是想突出诸葛亮的重要性吧!

回答2:

曹操这个人是个很复杂的人。他既狡诈又老实,既温情又狠毒,既宽容又报复。如果你只看曹操的一个故事,只看曹操的一面,你得拦饥出的结论就是盲人摸象,是不全面的。那么在我们看来,曹操可能是中国历史上性格最复杂、形象最多样的一个人。他这个人聪明透顶,又愚不可及;狡猾奸诈,又坦率真诚;豁达大度,又疑神疑鬼;宽宏大量,又心胸狭窄。可以说是大家风范,小人嘴脸;英雄气概,儿女情怀;阎王脾气,菩萨心肠。他是这样的一个人,他身上好像长了很多的脸,一会儿出现的是这张脸,一会儿展示给我们的是另一张脸。但是大家注意一条,不管哪张脸,都是曹操的,不会认做是别人的。能够把这样一个复杂的性格统一于一个人,这本身就是了不起的事情。体现的是什么呢?体现的是曹操的大气。什么叫大气?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曹操恰恰是一个能够容的,一个容量非常大的人,什么样的矛盾的东西到他这儿都统一了。

而且他奸诈一生,最后归于真实,曹操临死的时候留下了一个遗令。当时写这个遗令,就是遗嘱,写遗嘱,大人物写遗嘱有一个格式的,说说我一生做了哪些功劳啊,也检讨一下自己,然后说我要埋在什么什么地方等等,是这样的遗嘱。曹操的遗嘱不是这样,曹操的遗嘱对于自己的政治生涯简败返提得非常少,他只说了这么一句话,他说我这一生做了很多的事情,有对的也有错的,总的来说是对的,至于犯的小错误、发的大脾气不值得你们效仿。就这一句话交代完了,下面讲什么呢?就唠唠叨叨地讲一些家务事,他说我死了以后,我那个房子里放的那个香,就是熏香,香料,你们把它分掉,不要浪费了。我的那些小老婆,还有我那些歌女,她们一生都很辛苦,为我服务得很好,很到位,不要亏待她们,让她们继续住在铜雀台,不要把她们赶走了,这些人闲着也是闲着,没有事做,可以学习做什么呢,学习用丝带编草鞋,万一将来我们曹家破产了,可以拿这些鞋去卖换点饭吃。唠唠叨叨讲了一大堆这种事,所以他这份遗嘱当时很被人看不起,说一个大英雄临死之前也不说点豪言壮枯明语,也不说点励志的话鼓励一下我们后来人,“分香卖履,留恋妾妇”,成何体统!连苏东坡都给了八个字的评价,叫做“平生奸伪,死见真性”,说这个家伙一辈子狡猾奸诈,临死之前露了马脚,狐狸尾巴露出来了,原来是这么一个小人。

但是我对苏东坡先生一贯尊敬,对于他这句话是不以为然的,我认为这恰恰表现出曹操的大气。我就不说豪言壮语,我就不谈政治功劳,我就不谈国家大事,我就要谈这些小事,你们把我怎么样?你能把我咋地?你们说我是小人我就是小人又怎么样?我曹操就是曹操,我曹操才不在乎你们怎么评价我呢,我就是这样的人。这叫什么?“惟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风流”,曹操能够如此地本色,说明他是英雄,而且是大英雄!不过这个英雄是很狡猾的,很奸诈的,因此是奸猾的英雄,简称奸雄。而这个奸雄呢,又是非常可爱的,所以我认为对曹操的评价就是这五个字——可爱的奸雄。

回答3:

从初三开始,我喜欢上了三国历史,那段狼烟四起,诸侯争霸的史事。
从东汉末年开始,灵、桓二帝昏庸无能:桓帝禁锢忠臣,崇信宦官,桓帝之后,变本加厉于灵帝,中涓(太监,那时称中涓)自此愈加蛮横。不过数年,张角领黄巾军起义,从那时起,诸侯并起,烽火连天,群侯割据的局面开始了……俗话说的好“乱世出英雄”,不少英雄豪杰出现在神州大地上,开始他们的战略和武艺的较量。现在,我就小论一下一个人,就是人称奸雄的曹操。
首先声明我个人佩服曹操,他在我心中是个英雄。曹操年轻时就机警聪明、遇事冷静,善于随机应变,但生性放荡,在《三国志乎穗》中也有道:“太祖少机警,有权数,而任侠放荡”从小就体现出他的非凡造化,但“世人未之奇也”。之后遇见了许子将,曹操问:“我今后会怎样?”将说:“你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后来,遭到董卓的追杀,在陈留变卖家产招兵买马,组织了一直军队,从此开始了战乱生涯。官渡之战以少胜多,打败了袁绍成为北方的霸主,之后“挟天子以令诸侯”,雄居于北方。赤壁之战,被周瑜用计打败,元气大伤,暂时没有足够的力量去进攻孙权,至此,三国鼎立的局势拉开了……
那时的人认为曹操为奸臣,刘备才是正统,对曹操加以抨击,想让曹操遗臭万年,可偏偏后人明白了道理,将曹操称之为大英雄。曹操完全有能力去当皇帝,可是他没有,他也明白祖宗和自己都是吃汉朝的俸禄,不可岁掘卜篡夺君权,但天下苍生苦汉久已,不得不“挟天子以令诸侯”!我们都知道刘备携民过江,却不知道官渡之战时曹操撤离白马城时也带着城民一起走;大家可记得曹操对待关羽?关羽受下邳时曾被曹操用计所擒,之后曹操待关羽甚是周详,三天一小宴,五天一大宴,关羽不为所动,致意要找刘备,关羽走时,曹操放走了关羽,可我们只记住了关羽的忠,却忘了曹操的义!所以曹操不能是奸!我们试想曹操不忠于汉室就是奸臣,那么,商汤反夏算不算奸臣?周武王伐纣算不算奸臣?李渊反隋,陈胜,吴广,刘邦项羽倒秦算不算奸臣?刘裕反晋,赵匡胤夺了后周孤儿寡母的政权算不算奸臣?如此算来,连我们的主席毛泽东都应该算”奸”了!!!然而,凭什么只能他刘家一家当皇帝?再想如果没有上述所有的”奸臣”,那我们现在所处的到底是个什么样的社会?!
在三国中,曹操要结束军阀混战的局散悉面,统一中国,有什么不好?说曹操目无天子,实际是天子无能.献帝无能,在他的统治下连年内战,不能领导群臣,不能安邦定国,这样的君主换一换难道不好吗?因为《三国演义》把汉献帝描绘成弱者,人就是喜欢同情弱者,便站在了汉献帝的一边,从而憎恶曹操,这实际上是不敢正视现实,在不知不觉中把自己当成了弱者。人们喜欢刘备是不是希望在刘备那里找到自己的安乐窝?不喜欢曹操,主要是因为害怕他惯于实施的”责任制”而已。上述之见,可以得出:曹操之奸并非真奸,尤其不能和历史上的奸臣相提并论!
至此,我们还可以说曹操不是奸雄而是英雄!东汉时期,外戚宦官轮流掌权,朝野上下乌烟瘴气。步入建安年代,东汉朝廷早已无可救药。对此,司马光曾在资治通鉴中评论道:“建安之初,四海荡覆;尺土一民,皆非汉有。”董卓擅行废立,刘焉自造龙袍,淮南弟称号刻玺于北方的乱世中,曹操一直保持了对朝廷的尊敬。早在中平五年(公元188年),就有人阴谋推翻汉灵帝另立新主,拉拢当时任议郎的曹操时被其拒绝;联军讨伐董卓时,与其他人观望顾虑相比,曹操身先士卒奋力进取;初平二年(公元191年)韩馥袁绍等人又想立幽州牧为帝,再次为曹操所拒绝,并明确提出:“诸君北面,我自西向。”你们可以去听那个北方幽州牧的,我依然忠诚于西面的汉献帝;李催等人祸乱长安,献帝一行狼狈从他们手下逃命时,漠然无视者有,趁火打劫者有,落井下石者也有,曹操是为数不多的几个主动迎接献帝的人;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十二月,吴魏合作击杀关羽后孙权上表劝进称臣,曹操也不听。这一系列的言行中虽然有曹操的慎重权谋,但客观上不能否认是对朝廷的尊重。至于曹操诛杀董承等皇亲国戚,毕竟是他们动手于前曹操反击于后,难道能指望曹操高高兴兴地等死吗?况且,东汉的败落就是败落在外戚宦官的手里,目睹着天下如何大乱的曹操对此一清二楚。诛董承杀伏完的同时,曹操也规定了自己“后宫”的人一律不得干涉朝政,即使对亲儿子曹彰等人也是“居家为父子,受事为君臣”。才高八斗的曹植为人放荡,曾私自“开司马门而出”,他的车夫立刻就被处死;曹植的妻子衣服太华丽,违反了自己提倡节俭的命令后尽管是儿媳妇照样砍头。综合这些,我们回头看曹操诛杀董伏等人,客观上有避免重蹈覆辙之意,并非单纯的以牙还牙。
曹操虽然大权在握,但一直尊重汉献帝权威,甚至自己的生死也交在献帝手里。曹操晋见献帝,都按照当时三公见皇帝的惯例,左右有虎赉手持利刃相随。建安十九年,曹操诛杀伏完的同一年,献帝曾对曹操说:“您如果认为我值得辅佐就请辅佐,不能的话也随你。”那时献帝只要一声令下就可以将曹操杀死,曹操听到这样的言语后大吃一惊,汗如雨下此后曹操不敢上朝。当然,曹操回去后一句话也可以反过来杀掉献帝,但是献帝没有下令杀曹操,曹操也没有因此对献帝有什么不恭。由此可见,献帝对曹操还是比较信任的,至少认为: 1,他,或者说这个天下还需要曹操;2, 曹操不会加害他。不明白为什么类似的话,诸葛亮对刘备说出来,就是赤胆忠心,而曹操对献帝说出来,就是欺君罔上。曹操说过的“设天下无孤,不知几人称帝,几人称王”,其实是大家都明白的事情。客观地说,应该称曹操是东汉王朝的终结者和继承者,他让一个病入膏肓的老人安祥地渡过了最后的岁月,去继承其“遗产”为何不可?!
所以说曹操是英雄而不是奸雄是有历史为证的的!
曹操一生征战四十余年,在他管理下的城镇无不繁荣,百姓无不安居乐业。曹操注重农业,农业上屯田制的实行,实际上是以国家投资的方式保证再生产,工作效率当然高于普通的自耕农。因此这个政策收到立竿见影之效,短时间内就将地方变成“农官兵田,鸡犬之声,阡陌相属”的欣欣向荣,称其为一大创举并不过分。曹操在攻破邺城后,鉴于东汉后期沉重的人头税,改为户调制,对土地所有者(包括自耕农和地主)收田租每亩为四升,每户出绢二匹、绵二斤。这一政策大大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得到了一致的拥护。
由此可见曹操不但是很好的军事家,也是很好的政治家!
但这些都不曾在《三国演义》上出现,所以了解三国不能只读《三国演义》,再说它是“七分实三分虚”那也只是小说,小说往往搀杂着作者的情感和态度,比如说曹操吧,好好的一个伟人,硬让封建君主制度诋毁的一文不值。
借此议论,就是想为曹操平反,想让大家真正的了解曹操,知道曹操是怎样的一个人,知道封建制度是怎样将一个英雄转变成一个奸雄。

回答4:

我觉得曹操是一位真正的英雄。尽管书中说他大逆不道,奸诈多疑,还敢“挟天子以令诸侯”。但能者居上,为何偏姓刘的能当皇帝?他是政治家,牢牢地抓住天子,使他做任何事都能变得名正言顺;他是军事家,不计前嫌,招贤纳士,以少胜多的官渡一战,使敌我双方力量发生了李扰巨大变化;他是文学家,有“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这样脍炙人口的诗句。当然喽,他太多疑,以至于刚愎自用。但功大于渗扰枯过,曹操无论在哪方面都称得丛洞上英雄。
那再看其他人:孙权不过仰仗父兄基业,建功甚少;周瑜虽年少有为,但气度狭小,意气用事;关羽,太骄傲;张飞,勇有余而谋不足;吕布,一见利忘义之徒也
总之,我以为,三国英雄,曹操一人而已。

回答5:

曹操(公元155~220年),字孟德,小字阿瞒,沛国谯(今亳州市谯城区)人。是我大凯高国汉、魏时期的杰出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曹操是汉相国曹参之后,祖父曹腾曾任中常侍,受封费亭侯。父亲曹嵩系腾之养子,官至太尉。曹操虽出身豪门,但系宦官之后,在时人眼中仍为“寒族”。这种社会地位激励着曹操积极进取,奋发有为。青少年时期酷爱读书,经史典籍,广泛涉猎,尤爱读军事著作,且在诗歌、书法、音乐方面天赋独具,几欲与名家媲美,武艺也十分高强。
曹操二十岁时举为孝廉,任洛阳北部尉,迁顿丘令,后征拜议郎、济南国相、东郡太守,后再由典军校尉、司空至丞相,进魏公,封魏王。死后,其子曹丕代汉称帝,建立魏国,追尊他为魏武帝。
曹操生于东汉末年,这是一个政治极端黑暗,社会剧烈动荡,烽火不息,民不聊生的苦难时期。曹操很想在政治上有一番作为, “除残去秽”,整饬吏治,因则触犯了地方豪强和宦官集团的利益,于是托疾回乡,秋夏读书,冬春射猎,待时而动。
曹操的军事生涯是从讨伐董草和镇压黄巾起义开始的。曹操变卖家产,招募义军五千人以讨董,在镇压黄巾军的过程中,收降黄巾军选其精锐三十万人组成“青州军”,为日后统一中国北方准备了军事力量。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取得了政治上先声夺人孙改的优势,而兴修水利,推行“屯田制”,为统一中国北方奠定了物质基础。曹操用人坚持“荐贤任能,唯才是举”的路线,延揽人才,出现了谋士如云、猛将如雨的局面。而在军事上曹操深得兵法之要,“自作兵书十余万言”,整理注释《孙子》十三篇。他的一生主要是在征战中度过的,指挥作战“因事设奇,谲敌制胜,变化若神”。从39岁至53岁的十四年间历五十余战,先后消灭了杨奉、韩暹、袁绍、袁术、陶谦、吕布,收降了张绣,征服了乌桓,统一了北方。赤壁兵败之滚尺后,曹操仍以“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精神,战合肥,攻需须,逐马超,据关中,平定河西、陇右诸地,巩固了北方统一。在文学上,曹操倡导文学活动,创作了许多优秀的诗歌和散文,对建安文学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曹操性多疑,残酷地镇压过黄巾军起义,又错杀滥杀了一些人。但这些和他在促进社会稳定和生产力发展,统一北方方面所起的作用相比,显然是功大于过。《三国志》的作者称他是“非常之人,超世之杰”,鲁迅也说:“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