钓鱼用的红蚯蚓如何养

2024-12-02 15:03:39
推荐回答(3个)
回答1:

您好!
1.食性

红蚯蚓是腐食性动物,喜欢生活在含有大量有机质的土壤里,难以在一般耕地中见到。所以利用动植物的有机废弃物可以大量人工养殖。它食性广,畜禽的粪便以及稻草、各种鲜、干青草,树叶、瓜果、菜皮、甚至泔脚等经发酵后都能食用。蚯蚓一天的摄食量与自己的体重大致相等,其中一半作为蚓粪排出。生产一吨鲜蚯蚓,约要摄食70~80吨有机垃圾。

2.温度

蚯蚓是喜温动物,野生蚓在久旱、严冬及高温季节会钻入生土层潜伏休眠。人工养蚓,要调节好温度,使蚯蚓全年都能生长繁殖。红蚯蚓的最适生长温度在25℃左右。蚯蚓是雌雄同体的动物,但必须异体交配。性成熟的蚯蚓(即出现生育环)在交配1周后各自产卵。但产卵频率与温度有很大关系。温度低于10℃时,要35天左右才产卵一粒;温度在18~25℃,湿度30%~50%,通风换气好时,一般1.5~4.5天就产卵一粒;当温度高达35℃时,产卵数量下降。卵茧孵化与温度也有很大关系。当温度低于8℃,卵茧停止孵化;15℃时,卵茧约33天孵化出幼蚓,孵化率97%,平均每个卵茧孵出幼蚓6.8条;当平均温度在20℃时,19天孵化幼蚓;32℃时,10天便可孵出,但孵化率仅33%,平均每个卵茧孵出幼蚓2~3条。孵化过程中,当卵茧积温达到220~260℃时,幼蚓便可孵出(卵茧积温指每日扣除卵茧在8℃以下停止孵化的无效温度后逐日积累的能使卵胚胎发育的有效温度总和)。所以把温度控制在18~25℃最利于蚓产卵孵化。幼蚓生长38天左右达到性成熟,全生育期60天左右。一条蚯蚓一个月内产的卵茧,逐渐能孵出50~80条小蚯蚓。

3.湿度

湿度与蚯蚓的生长,产卵及卵茧孵化的关系很密切。蚯蚓体内含有约80%左右水份。如久不浇水,会造成蚓体萎缩,影响产卵,甚至自溶死亡。在蚓床含水份30%左右时,蚯蚓吃食多,生长快,产卵多,孵化率高。

4.空气

据上海市金山区钱锦康的试验,用空气流通和不流通的二种不同条件饲养蚯蚓30天,它的产卵数分别是7.8粒和1.4粒,差距较大。空气中一般含氧20%,含二氧化碳0.03%~0.06%。若二氧化碳含量超过1%,就会影响蚯蚓的产卵。

5.pH值

蚓床的酸碱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危害蚯蚓生长,以pH值6~8为宜。

二、太湖红蚯蚓高效养殖技术

1.场地与放养

蚯蚓在室内外均能养殖。南方夏秋季节气温高,室内养殖较好。但室外可进行大面积养殖,低温时可利用太阳能增温。但场地一定要选在靠近水源和交通方便的地方。农村可利用村旁或林间空隙处。养殖面积大时要装水管或自动喷水器。

蚓床一般5米宽,中间走道70~80厘米,但如用车送料,则宽度均应增加。走道填高30厘米以上,两边两条蚓床各宽2米,在两条蚓床的外侧开沟以利排水。

蚓床做好后,把发酵好的饲料横放在蚓床上,成20~30厘米宽的条形,间隔10~15厘米。放蚓种前先浇湿蚓床,然后把蚓种放入无饲料处,放养密度0.5千克/平方米(约1000条),然后补浇一些水,利于蚯蚓活动。忌在蚓床上堆满畜粪后放蚓种,以免造成蚓种损失。

2.适时添料

太湖红蚯蚓的食性广,几乎什么都吃,但关键是饲料一定要完全腐熟。堆肥需经30天,或挖成塘,把水草、青草、瓜果、菜皮及泔脚等放在禽畜粪水中发酵更好。因蚯蚓一天吃的食物与自己的体重大致相等,所以要"适时"添料。"适时"指蚓床还有二成饲料时采集蚯蚓后添料。添料必须成梅花形,料堆之间留5~8厘米空隙。畜禽粪过薄要浇成条状。留1/3~1/4的空隙面积,并在添料前先浇水。雷雨易将刚添一二天的牛粪冲平,形成板结,不透气,蚯蚓受闷加上地温高,蚓床边上的蚯蚓会爬入沟里,有的窜到蚓床表面,如尚有未发酵好的畜粪正在产生沼气,蚯蚓碰上立即死亡。因此在雷雨前后要勤观察,添料后未盖草的,在雷雨前后把蚓床上刚添的畜粪扒开20厘米宽。冬季蚓床上全部盖一层薄料,也会造成蚯蚓死亡。久不添料又不浇水,会造成蚓体缩小,蚯蚓无法生存时自溶死亡,但它会留下一批卵茧。
有条件的话可利用EM生物技术,这是江苏省1991年从日本引进的一项高新技术,是有效微生物群,如固氮菌、乳酸菌等10个菌属,80余个菌种,该菌群具有加速各种有机肥料熟化、提高土壤肥力、减轻病虫害、净化环境等功能,并能促使农作物和畜、禽、鱼类处于较好的生态环境和生长状态,少施或免施农药化肥。用稀释后的EM液喷洒在畜粪上、蚓床饵料上,可除恶臭,抑制有害细菌繁殖,减少虱、蝇的侵害。蚯蚓吞食EM发酵过的畜粪等有机垃圾,有益菌落在其体内繁殖而被吸收成养分,增强抗病能力,蚯蚓生长快,繁殖率高。本人1995年用EM在室内试养蚯蚓85天,增殖65.9倍,比对照组(喷清水)增殖51.6倍,多增值14.3倍,而且喷洒EM的蚓体略粗些,色泽略红而有力。
3.保湿通气
蚯蚓床是养育蚯蚓的场所,要十分重视温度,湿度和通风换气。要经常浇水保持湿润。夏季每天浇水1次,低温期5~10天浇水1次,凉爽期3~5天浇水1次,使湿度保持在30%在右。并要认真做到常年盖层草,保湿通气。这样能促进蚯蚓多吃食,生长快,产卵多,卵茧孵化率高及幼蚓成活率高。我们于1994年作了盖草对比试验,结果表明,盖草帘的蚓床蚯蚓产量提高了80%。另外,盖草后如遇到较大雷雨,可避免蚓床表层板结,并避免蚯蚓碰上沼气造成死亡等情况。低温期少数养殖户管理不善,造成蚓体萎缩,产卵少等,原因有多种,如久不浇水,添加饲料不及时等,最主要的是未做好通风换气工作。蚯蚓在缺氧条件下体色暗褐无光,体弱,活动迟缓,后代死亡多。尤其是尚未发酵透的畜粪,在薄膜内继续发酵,产生沼气危害蚯蚓。缺氧,鱼群浮头,易于发现,盖在薄膜内的蚯蚓床缺氧则不易发现。只有做好通风换气,增加氧气,排出有害气体才行。办法有两种: 茧)铲出放在旁边蚓床上或藻膜上,深度以铁铲下面基本无蚯。

回答2:

养蚯蚓的容器可采用木箱、瓦盆、木桶、瓷盆等,需易于渗水、透气。

容器里放上肥沃潮湿地土壤,放进蚯蚓和蚯蚓喜欢的食物。容器底下放个纸板防止蚯蚓外逃。

蚯蚓是杂食性动物,如腐植质、动物粪便、土壤细菌、真菌等以及这些物质的分解产物都吃,还有水果皮、菜叶子、粥、淘米水都是它们的食物。蚯蚓味觉灵敏,喜甜食和酸味。

蚯蚓最适宜的生活温度为摄氏20度左右,低于5度即休眠,0度以下则死亡。而15度就能正常繁殖。若超过33度即会爬走或死亡。因此饲养蚯蚓必须选择适宜的温度环境。除了注意防雨、防晒、保持适当温度、湿度与及时喂料外,要注意适时清理蚯蚓的排泄物。半年左右更换部分基料,另添一部分新的基料。

扩展资料

蚯蚓为负趋光性,尤其是逃避强烈的阳光、蓝光和紫外线的照射,但不怕红光,趋向弱光。如阴湿的早晨有蚯蚓出穴活动就是这个道理。阳光对蚯蚓的毒害作用,主要是阳光中含有紫外线。据阳光照射试验,蚯蚓进行阳光照射15分钟66%死亡,20分钟则100%死亡。

蚯蚓喜欢安静环境不仅要求噪音低,而且不能震动。靠近桥梁、公路、飞机场附近不宜建蚯蚓养殖场。受震动后,蚯蚓表现不安,逃逸。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 蚯蚓

回答3:

1.食性

红蚯蚓是腐食性动物,喜欢生活在含有大量有机质的土壤里,难以在一般耕地中见到。所以利用动植物的有机废弃物可以大量人工养殖。它食性广,畜禽的粪便以及稻草、各种鲜、干青草,树叶、瓜果、菜皮、甚至泔脚等经发酵后都能食用。蚯蚓一天的摄食量与自己的体重大致相等,其中一半作为蚓粪排出。生产一吨鲜蚯蚓,约要摄食70~80吨有机垃圾。

2.温度

蚯蚓是喜温动物,野生蚓在久旱、严冬及高温季节会钻入生土层潜伏休眠。人工养蚓,要调节好温度,使蚯蚓全年都能生长繁殖。红蚯蚓的最适生长温度在25℃左右。蚯蚓是雌雄同体的动物,但必须异体交配。性成熟的蚯蚓(即出现生育环)在交配1周后各自产卵。但产卵频率与温度有很大关系。温度低于10℃时,要35天左右才产卵一粒;温度在18~25℃,湿度30%~50%,通风换气好时,一般1.5~4.5天就产卵一粒;当温度高达35℃时,产卵数量下降。卵茧孵化与温度也有很大关系。当温度低于8℃,卵茧停止孵化;15℃时,卵茧约33天孵化出幼蚓,孵化率97%,平均每个卵茧孵出幼蚓6.8条;当平均温度在20℃时,19天孵化幼蚓;32℃时,10天便可孵出,但孵化率仅33%,平均每个卵茧孵出幼蚓2~3条。孵化过程中,当卵茧积温达到220~260℃时,幼蚓便可孵出(卵茧积温指每日扣除卵茧在8℃以下停止孵化的无效温度后逐日积累的能使卵胚胎发育的有效温度总和)。所以把温度控制在18~25℃最利于蚓产卵孵化。幼蚓生长38天左右达到性成熟,全生育期60天左右。一条蚯蚓一个月内产的卵茧,逐渐能孵出50~80条小蚯蚓。

3.湿度

湿度与蚯蚓的生长,产卵及卵茧孵化的关系很密切。蚯蚓体内含有约80%左右水份。如久不浇水,会造成蚓体萎缩,影响产卵,甚至自溶死亡。在蚓床含水份30%左右时,蚯蚓吃食多,生长快,产卵多,孵化率高。

4.空气

据上海市金山区钱锦康的试验,用空气流通和不流通的二种不同条件饲养蚯蚓30天,它的产卵数分别是7.8粒和1.4粒,差距较大。空气中一般含氧20%,含二氧化碳0.03%~0.06%。若二氧化碳含量超过1%,就会影响蚯蚓的产卵。

5.pH值

蚓床的酸碱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危害蚯蚓生长,以pH值6~8为宜。

二、太湖红蚯蚓高效养殖技术

1.场地与放养

蚯蚓在室内外均能养殖。南方夏秋季节气温高,室内养殖较好。但室外可进行大面积养殖,低温时可利用太阳能增温。但场地一定要选在靠近水源和交通方便的地方。农村可利用村旁或林间空隙处。养殖面积大时要装水管或自动喷水器。

蚓床一般5米宽,中间走道70~80厘米,但如用车送料,则宽度均应增加。走道填高30厘米以上,两边两条蚓床各宽2米,在两条蚓床的外侧开沟以利排水。

蚓床做好后,把发酵好的饲料横放在蚓床上,成20~30厘米宽的条形,间隔10~15厘米。放蚓种前先浇湿蚓床,然后把蚓种放入无饲料处,放养密度0.5千克/平方米(约1000条),然后补浇一些水,利于蚯蚓活动。忌在蚓床上堆满畜粪后放蚓种,以免造成蚓种损失。

2.适时添料

太湖红蚯蚓的食性广,几乎什么都吃,但关键是饲料一定要完全腐熟。堆肥需经30天,或挖成塘,把水草、青草、瓜果、菜皮及泔脚等放在禽畜粪水中发酵更好。因蚯蚓一天吃的食物与自己的体重大致相等,所以要"适时"添料。"适时"指蚓床还有二成饲料时采集蚯蚓后添料。添料必须成梅花形,料堆之间留5~8厘米空隙。畜禽粪过薄要浇成条状。留1/3~1/4的空隙面积,并在添料前先浇水。雷雨易将刚添一二天的牛粪冲平,形成板结,不透气,蚯蚓受闷加上地温高,蚓床边上的蚯蚓会爬入沟里,有的窜到蚓床表面,如尚有未发酵好的畜粪正在产生沼气,蚯蚓碰上立即死亡。因此在雷雨前后要勤观察,添料后未盖草的,在雷雨前后把蚓床上刚添的畜粪扒开20厘米宽。冬季蚓床上全部盖一层薄料,也会造成蚯蚓死亡。久不添料又不浇水,会造成蚓体缩小,蚯蚓无法生存时自溶死亡,但它会留下一批卵茧。
有条件的话可利用EM生物技术,这是江苏省1991年从日本引进的一项高新技术,是有效微生物群,如固氮菌、乳酸菌等10个菌属,80余个菌种,该菌群具有加速各种有机肥料熟化、提高土壤肥力、减轻病虫害、净化环境等功能,并能促使农作物和畜、禽、鱼类处于较好的生态环境和生长状态,少施或免施农药化肥。用稀释后的EM液喷洒在畜粪上、蚓床饵料上,可除恶臭,抑制有害细菌繁殖,减少虱、蝇的侵害。蚯蚓吞食EM发酵过的畜粪等有机垃圾,有益菌落在其体内繁殖而被吸收成养分,增强抗病能力,蚯蚓生长快,繁殖率高。本人1995年用EM在室内试养蚯蚓85天,增殖65.9倍,比对照组(喷清水)增殖51.6倍,多增值14.3倍,而且喷洒EM的蚓体略粗些,色泽略红而有力。
3.保湿通气
蚯蚓床是养育蚯蚓的场所,要十分重视温度,湿度和通风换气。要经常浇水保持湿润。夏季每天浇水1次,低温期5~10天浇水1次,凉爽期3~5天浇水1次,使湿度保持在30%在右。并要认真做到常年盖层草,保湿通气。这样能促进蚯蚓多吃食,生长快,产卵多,卵茧孵化率高及幼蚓成活率高。我们于1994年作了盖草对比试验,结果表明,盖草帘的蚓床蚯蚓产量提高了80%。另外,盖草后如遇到较大雷雨,可避免蚓床表层板结,并避免蚯蚓碰上沼气造成死亡等情况。低温期少数养殖户管理不善,造成蚓体萎缩,产卵少等,原因有多种,如久不浇水,添加饲料不及时等,最主要的是未做好通风换气工作。蚯蚓在缺氧条件下体色暗褐无光,体弱,活动迟缓,后代死亡多。尤其是尚未发酵透的畜粪,在薄膜内继续发酵,产生沼气危害蚯蚓。缺氧,鱼群浮头,易于发现,盖在薄膜内的蚯蚓床缺氧则不易发现。只有做好通风换气,增加氧气,排出有害气体才行。办法有两种: 茧)铲出放在旁边蚓床上或藻膜上,深度以铁铲下面基本无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