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乐器共分几类?

2024-11-11 04:54:31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中国古代乐器史

古人认为音乐是圣洁的,可以洁净人的思想,创作音乐就是要和谐地使用“八音”,所谓“八音”是指八种乐器:金、石、土、木、竹、丝、匏、革。

金、石、土、木、竹、丝、匏、革就是由青铜、石头、陶器、木头、竹子、蚕丝、葫芦和皮革制成的乐器,中国古人按照乐器制作的材质而区分不同的乐器,正是这些乐器,在历史的深处,共同演绎了中国人心灵的乐章……

□2005年8月,一支中国乐队在瑞士的日内瓦州巡回演出,演出的主题为“东方音符”,观众从未见过乐队用来演奏的乐器、也从未欣赏过如此悠扬而古远的旋律,演奏在当地引起了轰动。

台下的聆听者并不了解,这种演奏方式已经融入了不少现代因素,现在的艺术家们已无法真正再现中国古人的音乐精髓了。

埙,形如鸡蛋的中国古代吹奏乐器,从这小小的乐器里发出来的乐声,马上会让人联想到空旷的原野,今天的人们听到后,也许会在心底涌起一丝淡淡的惆怅,仿佛回忆起了什么往事。

这是残留在人类集体记忆深处的一抹回忆。

从前,这种乐器就是用来在旷野上演奏的,它曾经统治了古中国人的音乐生活。从长江下游到黄河中游,人们在很多新石器时代的古文明遗址中,都发现了这种乐器。埙的制作十分简单,用泥土捏成形状,在上面开孔,然后放进火里烧制。

在中国埙文化研究会会长刘宽忍看来,埙的最大的特点,就在于它有很强的震撼力,用作家贾平凹的话说就是土生地气,它不是一般乐器所能代替的,它对人的心灵,对人的内心世界有震撼的作用。

在艰苦的原始社会,人类为了生存,在大自然的怀抱里和野兽抢夺食物,像野兽一样死于自然灾害。但人类不同于其他动物,他们会思索,有智慧,他们的感情更加丰富,需要更多的表达方式,动物只会嚎叫,但人类会歌唱,而且还会让石头、泥土、竹子、骨头发出美妙的声音———乐器诞生了。

从乐理上说,中国古乐一般使用五声音阶,叫做“宫、商、角、徴、羽”,相当于“1、2、3、5、6”,比现代通用的七声音阶少“4”和“7”的音。那么,是不是中国的古乐器根本就不具备演奏七个音阶的功能呢?

原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所所长乔建中认为,不能说中国没有七声音节,没有这个事情。中国人是以五声为主,这跟中国人的阴阳五行的宇宙观确实有很大的关系,后来的“宫商角徵羽”变成了“金木水火土”,变成“东西南北中”,总之跟五行观念有关。

这个规则也许正符合了中国文化所崇尚的平缓、宁静的精神境界,也正是因为以五个音阶为主,中国传统乐器演奏的音乐缺乏跌宕起伏的戏剧性,而显得沉稳典雅。

□公元前8世纪开始,中国进入春秋战国时代,那是一个战乱不断的年代,也是一个文化大发展的年代,中国古乐器迎来了第一个黄金时期。

著名的儒家创始人孔子就是一个音乐家。

在他的理论体系中,音乐和礼仪规范处在同等重要的地位,弹奏乐器是培养高贵品德的重要途径。据说孔子本人非常爱好演奏古琴,还能亲自谱曲。

从此,古琴就被赋予了高于乐器本身的意义,它的身影一直萦绕在中国古人的音乐生活中。

在中国古代,琴是文人的专用品,弹奏前要沐浴,弹奏时必须怀着肃穆宁静的心态,琴台上还必须燃上一炷香。据介绍,“琴者禁也”,是指弹琴的时候要禁止邪念,以求得一种修身养性的作用。此时的乐器并不仅仅发出美妙动听的音乐,更重要的是,借助乐器,人们得以陶冶性情,甚至感悟人生和宇宙的深奥哲理。

在历史悠久的武汉市,就有一座古琴台,这里流传着一个关于琴的故事。很久以前,在这里,一个叫俞伯牙的人听到了琴师钟子期的琴声,当琴声演绎巍峨高山时,他感慨道:多高的山啊!当琴声表现江河奔涌时,他又大声赞美道:多壮阔的江水啊!钟子期第一次遇到能听懂自己音乐的人,十分感动,与俞伯牙结为生死之交,俞伯牙死后,钟子期把琴摔碎,不再弹琴了。从此“高山流水”就成了知音的代称。

就在离古琴台不远的地方有一座2000多年前的乐器殿堂。

1978年5月,在湖北随州,一项对中国古音乐史具有重大意义的考古发掘,带给中国音乐以足够的惊喜:墓葬的主人是公元前5世纪时,一个诸侯国的国王曾侯乙,在墓葬的中室,一间60多平方米的大屋子,象征着墓主人生前的“殿庭”,中室的南壁和西壁呈曲尺形立放着一组青铜编钟,它们整齐地挂在木头的钟架上,仿佛刚刚被埋入地下。

这套乐器不仅是世界考古史上惊人的成果,而且也是音乐史上绝无仅有的一次伟大发现。整套编钟体积硕大,造型繁复精细,显出磅礴大气的王者风范。湖北艺术职业学院副院长冯光生介绍说,当我们第一次敲响这编钟的时候,它那种非常透明、透明得像水滴一样的音色,还有它那绵长的余音,一下子把大家都镇住了,真是太美妙了!

□早在西汉年间,探险家张骞前往西域各国,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一些外来乐器因此进入中原地区,从而使中国的乐器发展出现了重大的变革。

在变革中,笛和箫的演进最为明显。

出土在河南的一个文化遗址里的笛子,已经有8000年的历史了,它是世界上发现最早的有音阶的发音器。乔建中介绍说,它就是人利用鹰的翅膀上那个比较粗的骨头,然后把它挖成了很多按孔、吹孔,来吹奏音乐的。

一直到汉代,中国传统的笛子都是竖吹的。乔建中介绍说,萧过去都叫笛,我们早期的那个笛是竖吹的东西,到了汉代以后,是张骞通西域首先带回来这个横吹的笛子。

在人类历史上,正是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使得各个民族保持了不断创造和更新的生机。汉代结束后,进入到纷争不断的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乱的年代是文化交流的黄金时代,各种外来文化进入到古中国,带来了创新的机遇。

中国乐器史上的重大变革产生了。经由丝绸之路从西域传入的乐器,在传统的音乐生活中渐渐占据了明显的地位。

有一种乐器被取了一个中原名字叫“阮咸”。实际上,“阮咸”是汉代流传下来的西域琵琶的变种,在汉时叫做秦琵琶,后来,在公元3世纪的西晋时期,由于名士阮咸擅长演奏这种乐器,所以就以他的名字改名叫“阮咸”。

琵琶的名字其实就是指弹奏法,“琵”是指向外弹弦,“琶”是指向内弹弦。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在千古名篇《琵琶行》中,曾对琵琶演奏做了无比生动和形象的描述:大弦嘈嘈如急语,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经过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引进和融合,中国古乐器在唐朝形成了前代所没有过的五彩缤纷的局面。遗憾的是,保存至今的唐代乐器实物非常少见。不过,考古出土的唐三彩却向我们展示了唐朝的伴奏乐队:乐队的乐器是一个大杂烩,有中国传统的乐器排箫、笙、竖笛,也有传自西域的琵琶、箜篌、横笛、拍板。

今天,在日本还保存着少数珍贵的唐代乐器文物。

□经过多次的改造,到了元代,一种新型的中国乐器———弓弦类乐器诞生了,它们的主要功用是为戏曲、说唱、歌舞伴奏和参与某些小型传统乐队的合奏。

乔建中介绍说,二胡音调非常柔和,和曾经在唐朝独领风骚的琵琶相比,二胡显得更加富有表现力,而且,二胡的音色比较接近人声,具有较强的歌唱性。明清以后,二胡家族逐渐扩大,出现了高胡、板胡、京胡等等品种,二胡终于坐上了中国民乐器的头把交椅。

明清时,中国民间乐器的队伍基本成熟了。

历经千年的吸收、创造、淘汰和更新,几类乐器成为中国音乐舞台上最主要的角色,后来按照演奏的方法,它们被分为四种类型,以二胡、京胡、高胡等为代表的拉弦乐器;以琴、琵琶、扬琴等为代表的弹拨乐器;以笛子、箫、笙、唢呐等为代表的吹管乐器;以堂鼓、铜鼓、排鼓、钹等为代表的打击乐器。

而在中世纪的欧洲却是另一幅景象。气势磅礴的交响乐队正在逐渐形成,各种乐器和谐地演绎着越来越复杂的音乐,交响乐起源于宗教音乐,发自于人类对上帝的敬仰之情,因而充满了激情和戏剧性。

而中国的传统乐器仍旧沿着自己的轨道往前行进。

中国古代的乐器,共分为 吹、拉、弹、打四大类,分别由金、石、土、木、匏、革、丝、竹等八种材料制成,史称“八音”。湖北省出土的著名的曾侯乙编钟,在八音系统中属金,是打击乐器,用大小不同的铜钟来显示音质。

回答2:

中国乐器依八音分类法分为金、石、丝、竹、匏、土、革、木八种

回答3:

  根据民族乐器演奏方法的不同,可分为拉弦乐器、拨弹乐器、吹管乐器、打击乐器四种。
1、拉弦乐器有板胡、二胡、高音二胡、中胡、革胡等。拉弦乐器主要是胡琴乐器。据说在10到11世纪由我国北方兄弟民族传入到中原,到了元朝已成为民族乐器中的主要乐器了。
2、拨弹乐器在我国的民族乐器中历史悠久,种类也比较多。据说,在周代已有“琴”、“瑟”。到了秦代又出现了筝,后又出现箜篌、筑等乐器。到汉武帝时又有“阮咸琵琶”,到了隋代又出现了“秦琵琶”。而到了魏代又有“阮”这种乐器了。三弦流行较晚。扬琴则是在明代传入我国的。
现在较常见的拨弹乐器有琵琶、阮、柳琴、扬琴、筝、古琴、三弦等。
3、吹管乐器中最早的一种乐器是竹制的排萧。
吹管乐器有笛、唢呐、笙、喉管。
4、我国的打击乐器不但种类繁多,而且历史悠久,远在三千多年前的殷代,打击乐器就很发达,到了周代已有了了音律的打击乐——编钟、编磐。秦汉以后吸收了外来的锣、钹、铙、星打击乐器。隋唐以后又出现了拍板等。到了五代以后又出现了云锣、八角鼓、木鱼、梆子等打击乐器。
现在常见的打击乐器有鼓、锣、钹、板、梆子、木鱼、碰铃。

回答4:

回答5:

一、八音分类法
中国古代有一种按乐器的制作材料分类的方法,称为“八音分类法”。八音是指的八种材料“金、石、土、革、丝、竹、匏、木”
“金”指用金属制作的乐器,如编钟。
“石”指用石头或玉石制作的乐器,如磬。
“土”指用陶土制作的乐器,如“埙”、缶(fou){ 远在3000多年前的夏、商时代,我国就产生了类似水碗的演奏形式——“击缶”。缶初为先民们装食物饮料的器皿,后发展为打击乐器。《易.离》中记载:“不鼓缶而歌”,《诗经.陈风》中亦有“坎其击缶”。据传古代“击缶”,是用12个小碗敲击成曲的,后来“击缶”演变为击“瓯”,瓯是盆盂—类的瓦器,很像个小碗。战国时期有名的渑池会,蔺相如就是逼秦王击瓯以回击赵王鼓瑟之辱。击瓯在晋代已很流行。隋朝的音乐奇人万宝常在一次与人吃饭时就曾随手击碗成曲,水碗到了唐代还有所发展。}
“革”用动物皮革制作的乐器,如鼓。
“丝”指用丝弦制成的乐器,如琴、瑟等。
“竹”指用竹子制成的乐器,筚篥、篪(音chi,二声。古代两端封闭的笛子)
“匏”指用葫芦制成的乐器,如笙、竽。
“木”指木制的乐器,如(木兄)音zhu四声、(吾攵)音yu二声。

八音分类法的优点是比较直观的,当时在既没有声学观测仪器,又没有系统的声学理论指导的情况下,按乐器制作材料来分类,应当说是一种顺理成章地选择。但在今天看来,八音分类法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首先,“八音”并不能涵盖当时所有乐器的材料。例如,古代还有一类乐器是用兽骨制成,例如80年代后期在河南舞阳地区贾湖村,就出土了一些用丹顶鹤的尺骨制成的骨笛。
再者,“八音”分类无声学章法可循。按道理“八音”应当按振动体材料来分类,譬如琴和瑟都是在木质琴身上张弦的乐器,这两种乐器之所以归为“丝”而没有归为“木”,就因为振动体是丝质的琴弦,不是木质的琴身。按此逻辑,笙和竽不能归为“匏”,而应该归为“金”或“竹”,因为这两件乐器的振动体是铜制或竹制的簧片,“匏”(葫芦)只是共鸣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