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该说,不只是因为这个原因,静夜史认为主要有以下因素:
1、辛亥革命太不彻底
在先前的文章中,静夜史曾经写过关于辛亥革命的文章,简单说来,虽然过程不温不火,但是却彻底终结了2000多年来的封建制度。
但是虽然意义重大,但是实际效果却并没有那么明显,比如社会改革。
相比于200多年前清朝的铁蹄征服,辛亥革命可以说相当委婉,最后还是通过南北和清帝退位达到了革命的目的,可以说相当有趣了。
正是因为辛亥革命的不彻底,使得辛亥革命的实际作用微乎其微。
因为没有强有力的执政措施,很多人还陷在清朝的愚昧麻木环境中无法自拔,他们认为辛亥革命和历史上的普通改朝换代一样,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意义。
而且,因为辛亥革命太过温柔,使得更多的人认为民国政府只不过是一次李自成式的昙花一现的政权,清朝很快会打回来重新坐江山。
在这样的情况下,只要不是刀架在脖子上逼着剪辫子,更多的人还是想着等等看。
事实上也正是如此,清朝灭亡后,很快陷入军阀混战,北京城基本就是城头变幻大王旗,甚至出现了两次皇帝制度的复辟。
在这样的情况下,老百姓认为还是留着辫子比较好,毕竟清朝的统治相比于民国太过凶狠,如果剪了辫子一时半会儿长不出来,一旦清朝复辟成功,到时候必会有杀身之祸。
这坑爹的“先见之明”与其说是小聪明,倒不如说是对清朝发自内心的恐惧!
而这,都因为辛亥革命的不彻底!
2、辫子已经成为一种象征
清朝没问后,大江南北陆续掀起了剪辫运动,其实早在清朝末年,很多留学海外的学子就已经率先剪除辫子,作为接触过西方文明的人,他们的思想是与时俱进的!
但有意思的是,很多学富五车的知识分子却成为辫子的忠实拥护者,比如学贯东西的学者辜鸿铭,国学大师王国维。
既然是知识渊博,又见识过外面的大千世界,为何他们会对落后的辫子情有独钟呢?静夜史认为主要是因为辫子不仅仅是辫子,更是一种寄托,一种身份的象征。
清朝灭亡后,张勋带领着一支辫子军,梦想就是复辟清朝,成为恢复社稷的大功臣,他的辫子是政治寄托,而辜鸿铭和王国维的辫子则是特立独行的象征,寓意他们不随波逐流。
清朝的辫子,不像今天清宫戏中那样看得顺眼,无论是金钱鼠尾、猪尾辫还是牛尾辫都不好看,比不上汉人的衣冠博带。
但是,既然大家都这么丑了,打扮一下还是很有必要的。所以很多人在辫子上做起了文章。比如每天梳洗,加上各种红绳等发式,清朝晚期甚至还在前额蓄起了刘海。凡此种种,都表示,我仔细打理的辫子和老百姓的辫子不一样,这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的确,广大挣扎在贫困线上的农民,哪有时间去打理辫子?很多人都是将辫子缠在头上,十天半个月不洗一次,甚至前额都不能及时刮掉。
因为他们已经习惯了,突然之间要改变长久以来的习惯是很难的,因此不愿意。
因为受到传统思想影响太深,人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能随便剪掉辫子。
因为他们的思想依旧是根深蒂固的,依旧是还活在封建社会里面。